這些常見的育兒方法很多媽媽在用沒有科學依據,看看你家中招幾個

2020-12-02 豌豆媽媽育兒

科學育兒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很多年輕的父母不管有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科學育兒,都會選擇堅定的相信科學育兒,但是因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既多又雜,很多父母對於科學育兒的認識並非那麼準確,所以在魚龍混雜的育兒市場,很多偽科學打著科學育兒的概念來欺騙著新手父母。

比如前段時間的「3個月女嬰趴睡訓練死亡」,所謂的機構就是打著科學育兒的概念,欺騙著這些新手父母。因為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權威專家都表示過嬰兒不適合趴睡,尤其是6個月內的小嬰兒。但是所謂的培訓機構竟然在教媽媽訓練3個月的嬰兒進行趴睡。一旦父母們沒有系統的育兒知識,很容易被欺騙。

017個不科學的育兒方法在國外已經被淘汰

第一,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很多家長堅信,孩子出生之後越早開始獨立睡眠,他們的人生也會越早的獨立。所以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之後就會把嬰兒一個人扔在嬰兒房。他們堅信孩子哭的久了,不理孩子他們自然就不會哭了,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也就培養出來了。

後來的「恆河猴實驗」證明,過早的讓嬰兒獨自入睡,並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相反因為缺乏安全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正常,這些過早獨立的嬰兒過早被切斷情感連接,讓他們以後很難融入社會。

第二,早教的閃卡

朋友的孩子剛一歲,聊天的時候說想讓孩子上早教,自己看到其他孩子經過閃卡的練習可以準確的指出閃卡上的內容。

事實上,閃卡的早教理論並沒有相應的科學依據,國外也很少有早教機構會使用。大量的培訓孩子讓孩子去看幾千張閃卡,這樣的孩子眼神看起來很呆滯的。

要知道嬰兒的認知能力是通過視覺、聽覺、感覺等感官刺激獲取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主動的去探尋而不是被動的被刺激和接受,這種被動的、大量的、重複的去接收是機械性的,並不會有利於嬰兒大腦的開發,相反長時間的如此去做影響嬰兒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會阻礙大腦的發展。

第三,學步車、學步帶

學步車的危險很多父母都知道,因為嬰兒腳部發力的不同,長時間的用學步車容易導致孩子腿部彎曲,很多父母都能夠認識到學步車的危害,但是對於學步帶的危害卻並不以為然。

學步帶顧名思義在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被牽住,目的就是避免孩子摔倒。嬰兒學習走路的過程其實是掌握腿部發力的大小,每一次摔倒站立其實是在鍛鍊孩子腿部的力量。學步帶的使用雖然避免了嬰兒摔倒,但是無形中孩子對於自主走路的能力會被削弱。

第四,被動操

被動操的作用被無限誇大,除了能夠鍛鍊身體,還被誇張到可以促進嬰兒早期大腦的發育。幾乎在所有的早教機構、月子會所甚至育兒嫂都會建議家長給寶寶進行被動操。

被動操除了能夠幫助寶寶鍛鍊身體,所謂的促進嬰兒大腦發育的作用完全被無限誇大。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歲之前的幼兒屬於感覺運動階段,這個時候孩子認識世界的能力來自於感官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能力建立在嬰兒主動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孩子認識世界的能力是主動探索的,而不是被動獲取的。

被動獲取的額經驗並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認知,更談不上促進大腦發育。

第五,嬰兒脖圈泳圈

小嬰兒的頸椎是十分脆弱的,我們抱孩子的時候會去保護孩子的頸椎,而嬰兒脖圈泳圈一旦套在嬰兒的頭上,就會造成寶寶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在脖子,很容易造成嬰兒頸椎受傷。

因為嬰兒脖圈泳圈並不是給孩子量身定製的,很容易脫落造成嬰兒溺水窒息。

第六,如廁訓練

孩子的括約肌需要等到3歲左右才會發育完善,過早的進行如廁訓練並不能提前教會孩子自主上廁所。但是很多家長發現頻繁的提醒孩子的確會自己上廁所,這其實是孩子在接受頻繁的提醒之後,身體對這種提醒做出的條件反射。

因為孩子並沒有學會自主的如廁,一旦沒有人提醒的時候,孩子會出現頻繁的尿褲子,這是孩子在學習掌控自己的身體,只是這種尿褲子多發生在孩子上幼兒園後,這種情況被稱為「兒童肛欲期修復」。

過早的開始如廁訓練孩子身體發育的正常進程,還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七,趴睡訓練

一個月前,3個月大的嬰兒被媽媽訓練趴睡不幸窒息死亡,而這個媽媽是在所謂的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始的。

事實上不管是國外的專業機構,美國兒科學會。還是國內的權威機構,我國衛健委,都不建議嬰兒進行趴睡,尤其是6個月前的小嬰兒。

孩子是否能夠趴睡取決於孩子是否能夠完全自主翻身。

02養育孩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在《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魯道夫·謝弗說到: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的出現主要取決於遺傳的影響。

所以說孩子的發展規律是被寫在基因裡的,三翻六坐八爬,這就是孩子的發展規律,揠苗助長式的幫助孩子,其實是幫倒忙。比如嬰兒的如廁訓練,過早開始反而會出現頻繁的反覆。

不要強迫孩子

兒童心理學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天生具有探索這個世界的能力,而且嬰兒對於世界的探索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所以照顧嬰兒的時候,成人應該做的是主動的跟隨嬰兒的的探索,適時的對嬰兒進行回應。不要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就是說不要提前把嬰兒置身於高於自己能力的環境中。

比如孩子不能自己睡,父母的強迫只會適得其反,並不會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做好準備,父母恰當的引導孩子很快會學會。

我們信奉的科學育兒應該遵循以上2個原則,很多媽媽說我根本不會科學育兒,但是我看孩子需要什麼就會給予什麼,其實這就是最好的順勢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爸爸這幾個特徵,基本都會遺傳給孩子,看看你家中招沒?
    爸爸這幾個特徵,基本都會遺傳給孩子,看看你家中招沒? 基因遺傳是十分奇妙的一個東西,父母在生孩子時,會把自己將近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孩子,所以好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就會覺得寶寶像自己的更加多一些,然後就會有人對你說,你家的寶寶長得很好看,看他的眉眼和你多麼像啊!
  • 從孕期到哺乳期,老一輩糟糕的育兒經驗很坑娃,媽媽別掉坑
    而最可怕的是,婆婆的育兒建議和媳婦本身的育兒觀念大多是背道而馳的。看看從懷孕到產後坐月子,再到哺乳期,老一輩有哪些糟糕的育兒經驗。#謠零零計劃#媽媽懷孕的時候,老人家的育兒建議不科學,媽媽要學會辨別不用吃葉酸老人就說以前他們都不吃,孩子還不是健健康康的,事實上以前的孩子出生缺陷率是非常高的,自從給育齡期婦女免費發放葉酸之後,出生缺陷率下降了。
  • 你知道自然界的動物媽媽們是如何育兒的嗎?
    母愛沒有種族界限大自然中最偉大的力量亦是母愛當媽以後動物們也都是操碎了心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自然界中的動物媽媽都是怎麼當的看它們的有趣育兒故事今天呀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群特殊的媽媽她們活躍在世界各地數量龐大她們族群不同長相各異但也和人類一樣在當媽的旅程中用盡了心思在這其中有些媽媽的行為甚至超越了我們的認知發生了很多有趣的育兒故事今天咱們就一起去看看吧心機girl:杜鵑
  • 你是否有「育兒恐慌症」?快來看看這四點,媽媽們自測一下吧
    什麼是「育兒恐慌症」?就是媽媽們沒來由的焦慮,幻想一些沒發生的事情,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養缺乏信心,總是感覺自己力不從心,從而給自己帶來了緊張和焦躁的情緒,心理的弦始終處於緊繃狀態,孩子稍有差池,媽媽就開始恐慌。那麼育兒恐慌症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 常見敷面膜誤區,看你中招了幾個
    原標題:常見敷面膜誤區,看你中招了幾個 在這個時候,很多女性晚上都會敷上一片面膜,認為這樣可以讓皮膚恢復水噹噹。但是敷面膜真的有長期補水功效嗎?除此之外,你對於敷面膜還有哪些誤會呢? 誤區1:敷面膜可以長效補水 「面膜是一種護膚品,不同功效有不同配方,可分為保溼滋潤、美白、祛痘、清潔護理和抗皺等類型。」
  • 生兒子像媽媽,媽媽遺傳基因更強大?這些特徵你家孩子都中了嗎
    我有些好笑的安慰她,兒子女兒都好,況且若是兒子,生出來大多數都是像媽媽的。果不其然,不久後她生下一個小王子,眼睛鼻子嘴巴臉型,跟她像了七八成。 表妹感嘆真被我說中了,然而兒子更像媽媽可不是我信口開河,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寶寶的形成,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受精卵孕育而來。卵子比精子要大,也會攜帶更多的遺傳信息,這是其一。
  • Dr.魏:天生會當爸媽的人,都用這種方法育兒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學習過Dr. 魏的科學育兒法!2014年,因為《最強大腦》這檔風靡全國的電視節目,科學界出了一位新男神——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不過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Dr.魏」,也有人親切地叫他「叨叨魏」。
  • 這些神經反射行為,你家寶寶出現了嗎?
    章醫生,朋友教我一個方法,把手指放在寶寶嘴邊,如果他總是追著手指走,就說明餓了,需要餵奶。我用了這種方法,發現寶寶每次都追著走,是不是我母乳不足,沒有餵夠?婆婆這幾天說,要不然添點奶粉算了,需要添加奶粉嗎?
  • 這些牆錮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為什麼要用牆錮?究竟有何用途?牆錮刷在牆上,有優異的滲透性,能充分的浸潤基層表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鞏固基底的同時,還能提高界面的粘接力,增強後期施工的附著力,降低開裂的機率。當您家已裝修完成的牆面出現空鼓開裂等問題,需要鏟掉重新裝修時,在批刮牆尼或者批膩子之前,同樣需要塗刷牆錮。(溫馨提示:刷牆錮之前,務必把牆面的浮灰處理乾淨。)如果您是開發商做的水泥砂漿牆面,後續施工也建議塗刷牆錮,可以增強後期施工的粘接力。
  • 拋開迷信說法,家長可以看看科學依據
    文丨蒙蒙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人身體上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徵,而有一些家長會非常在乎孩子身體上的這些生理特徵。因為他們總認為這些生理特徵可能對孩子今後的命運有什麼暗示。
  • 妻子每天為家奔波,丈夫天天網咖飯店,「喪偶式育兒」何去何從?
    很多人都覺得她在這個特殊時候還出門閒逛,各處跑,「中招了也是活該!」還有人說她沒有公德,「跑了這麼多地方得留下多少隱患?」可隨著她具體行程地點的公開,人們發現了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很多網友也更理智了,覺得這個寶媽被罵實在有些冤枉。從她逗留的地點來看,這14天她並未吃喝玩樂,她這14天去了孕嬰館、文具店、生鮮超市、水果店、食品店以及商場等等。
  • 闢謠,在育兒的道路上,有10個傷害寶寶健康謠言,您中了幾招?
    自從寶寶出生以後,會各種書,看這種有關於科學育兒的書,有時候也會犯一些錯誤,這些您有中招嗎?第一招 寶寶拉綠色的便便是嚇著了?對嗎肯定不對的 : 穎寶剛出生頭一個月,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各種焦慮,寶寶在15天時候,拉綠色的便便,穎寶姥姥說,是被嚇著了,用農村的各種掃經啊,第二天依然還是這樣,第三天去了醫院,化驗了大便,是正常的,醫生告知 ,配方奶粉一般含鐵過高,寶寶的腸胃蠕動比較慢,不吸收,造成的 綠色便便,可以換奶粉或者服用一些益生菌 。回家到家換掉了配方奶,大便逐漸正常、。
  • 女人懷孕初期會有這幾個症狀,看看你中了沒有?
    原標題:女人懷孕初期會有這幾個症狀,看看你中了沒有?說實話,每次看到這種問題,好孕姐既想安慰準媽媽們,又想吐槽。唉,實在擔心還有更多的人出現類似情況,總結一些懷孕初期的症狀。對照之後,如果你中了好幾條,那就可能就是懷孕了。
  • 關於唐篩,90%的準媽媽都曾有過這幾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原標題:關於唐篩,90%的準媽媽都曾有過這幾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點擊上方 「半米產科」訂閱哦! 什麼是唐篩?什麼時候做唐篩?怎麼做唐篩?唐篩對寶寶有害嗎?
  •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日前,2020年1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快來看看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1.「手機信號增強貼」能增強信號?流言:將「手機信號增強貼」貼在手機背部的「有效位置」,信號就能從1格變成3格,玩遊戲、刷視頻不再延遲,地下車庫、高層辦公樓等「全場景」均能使用。
  • 科學育兒,拒絕中醫藥(1):同仁堂,呵呵
    序口袋育兒公眾號一直倡導科學育兒,我們認為的「科學育兒」是依據「循證醫學」原則的育兒方式。因為中醫藥完全不符合「循證醫學」的原則,所以口袋育兒公眾號明確建議所有寶媽:不要使用任何中醫藥有的寶媽認為這就是「反中醫」,並和我們討論質疑。平時因公眾號文章的特點,我們無法一一詳盡回應寶媽們的質疑。
  • 養娃路上這些坑,你有沒有踩過?
    本文轉自公眾號:翻譯官媽媽 ID:fygmama 說到養育孩子的焦慮,都能讓父母焦慮到禿頭。 但是這些焦慮都是有道理的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來自我的好朋友大南南。
  • 有一種遺傳叫「截胡」,爸媽躲了過去,孩子卻意外「中招」了
    文|胡胡育兒日記遺傳學對於人類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未解之謎。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一般孩子出生肯定是像自己的爸爸媽媽,但是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孩子很明顯長得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難免會讓人心理產生誤會。有些孩子從生下來就長得不像父母,很多人都很納悶,這是為什麼?有一種遺傳叫「截胡」,爸媽躲了過去,孩子卻意外「中招」了。
  • 315母嬰謠言闢謠丨這些說法,你也相信了嗎?
    315是各行各業的打假日,育兒圈也有很多謠言,今天我們就來對朋友圈瘋傳的孕期,產後和育兒方面的謠言進行闢謠。很多地方都有孕婦不能抱或摸別人家孩子的說法,還玄乎的說胎兒小氣。這種說法當然也是迷信。很多二胎媽媽,都是大著肚子照顧大娃的。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市面上,關於家庭教育、早教機構、育兒書籍等教育類的產品不在少數。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什麼樣的教育產品適合孩子、上萬塊的課程,又值不值得呢?認知科學、面向未來的教育魏坤琳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