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公眾號:翻譯官媽媽
ID:fygmama
說到養育孩子的焦慮,都能讓父母焦慮到禿頭。
但是這些焦慮都是有道理的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來自我的好朋友大南南。她是央企同聲傳譯的翻譯官,聯合國、歐盟的議員,家裡有一對叫饅頭、花卷的龍鳳胎寶寶。
特殊的職業社交圈以及兩個孩子生長的差異,讓她對育兒的焦慮有不同的看法。相信這些對大家也有很好的啟發。
在商場遛娃,最怕的就是培訓班招生,一般路過這些攤位我都趕緊走兩步。
但是前天遇到一個高手,賣課不顯山不露水,卻差點讓我入坑。
有一句話真是印象深刻:
"看您形象氣質很好,這是您對自己投資的結果,其實對孩子投資才是最保值的,將來孩子會感謝您。"
回過神來,突然一個問題砸中了我:育兒是投資麼?
我天天倒飭自己,健身讀書,是投資自己;
那養孩子呢,吃喝拉撒、教育啟蒙,算不算投資?
如果是,算什麼投資?投資回報率多少?
在全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中,北京憑藉276萬元排列第一。
全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
第一名:北京(276萬元)
第二名:上海(247萬元)
第三名:深圳(216萬元)
第四名:廣州(201萬元)
第五名:杭州(183萬元)
第六名:南京(170萬元)
第七名:武漢(160萬元)
第八名:青島(152萬元)
第九名:西安(142萬元)
第十名:長春(131萬元)
這還是在不考慮通脹以及購買學區房的情況下(畢竟買個學區房,分分鐘就上千萬了!)
這種情況下,哪對父母敢說自己沒有一丟丟的投資者心態?
饅頭花卷1歲時,我只希望他們健康平安快樂就好。
饅頭花卷2歲時,我希望他們健康平安快樂,將來衣食無憂
。
饅頭花卷3歲時,我希望他們健康平安快樂,將來衣食無憂,還能幫助更多的人。
最開始,我的心態是讓兩小隻像野草一樣自由瘋長,到現在,我希望他們成為參天大樹。
是兩小隻變了麼?
不是,他們倆依舊是那見風就長的小孩。
變的是我,這個養育他們的人。
我不再是那個看到他倆笑,就能跟著樂的媽媽了。
而是一個看著他們笑,就沉思:
如果他們能一直這麼沒心沒肺的笑就好了!
他們要想一直這麼開心,就得衣食無憂呀!
要想衣食無憂,就得早點投身到教育的大江大河中呀!
知識改變命運,不行,不能這麼傻笑了!
趕緊啟蒙,數學、英語、科學……
好了,這就如同炒股,入坑了。
然後,越投入,越焦慮,越希望看到產出。
越看不到產出,越焦慮,越要投入,希望平倉。
於是,明明是帶孩子,卻不小心當了一把投資者。
於是昨天,跟幾個金融圈的專業人士聊起來,我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大拿就是大拿,上來先給我分析投資者心態。
經濟學上,有幾種常見的投資者心態:
過分自信
相信自己手中的股票是績優股,有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相信自己有著更好的信息來源,可以戰勝他人。
過度反應偏差
對壞消息反應過度,對好消息反應遲鈍。
厭惡損失
斯坦福法學教授特沃斯說:人們對於同樣數量的損失和盈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盈利所帶來的喜悅的2-2.5倍。
心理帳戶
人們不願意賣出自己持有的爛股票,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沒有賣出,帳面損失就僅僅是帳面上的,並不是實際損失。
期待即時回報
投資時間越長,資產越吸引人。
前提是不要頻繁對資產進行評估,一年一次的頻率最佳。
旅鼠效應
投資者具有從眾行為,無論有沒有意義。
其實,育兒到底算是投資還是消費,不重要。
畢竟只要有投入,就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投資,只不過有人意識到了,有人沒意識到而已。
但是決定這場投資結果的,卻不是投資額,而是你的投資心態。
而以上這幾種心態幾乎就是很多父母在育兒路上的真實心理寫照。
尤其是期待即時回報這一條,幾乎全中。
我們告誡自己要對孩子延遲滿足,有沒有告誡過自己,孩子可能是延遲回報?
我們告誡孩子要長遠規劃,有沒有告誡自己不要頻繁孩子進行資產評估,驗證是否還在保值額度內?
還記得饅頭花卷剛出生的一年,我幾乎是舉全家之力在養孩子。
吃穿用度全是進口高端,什麼貴買什麼,生怕虧待了兄妹倆一點點。
剛出生我們就開始琢磨學區房,硬買的結果就是踩了最高點,光榮站崗。
兩個寶寶生理、心理需求完全一致,照顧起來很耗精力,然而我們還是做到了精細化餵養。
三年來,除了奶粉沒法自己做,其他的都是我和奶奶親力親為。
我甚至為了追奶,當個所謂負責任的媽媽,一度把自己吃到了將近130斤。
這種非理性投資的結果就是累,身心俱疲。
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就是非理性。
所幸,擺脫了困擾自己將近一年的產後抑鬱後,我及時斷舍離,逐漸回歸了理性。
有幾件小事:
(1)各類早教班
帶娃試聽了幾次早教,我娃還是自己玩,想來他倆已經可以互相作伴,遂放棄。
(2)英語啟蒙
平時工作較忙,本想白天就把兩小隻扔到外教課上,結果還是兩小隻不配合,可能也是我給他倆釋放天性太多的原因。
轉而在家啟蒙,就當親子時間了。每天儘量英語對話,另加一小時繪本啟蒙,結果比我預想得還要好些。
(3)囤貨
每次看到好的東西,即便娃暫時用不上,也忍不住剁手,囤了一堆,其實利用率很低。
後來索性送人,家中乾淨,心裡清淨。
養兒路漫漫,不理性,難持久。
因此,針對各種育兒路上的投資產品,即便大家都說好,也要分清楚Wants & Needs。
問自己三個問題:
是不是當前的必要條件?
是不是將來的充分條件?
是不是我能負擔得起的?
雖然投資趨於理性,然而不理智的投資者心態時常還要出來作祟。
於是斷舍離之後,我就開始調整心態。
(1) 相信孩子,但不盲目自信。
饅頭手工能力強,花卷語言能力強。
這是他們自然展現出的特長,我會引導他們把這份特長變成熱愛,但不會要求他們把這份特長變成成功。
(2)長期投入,但不頻繁評估
如果饅頭花卷選擇了一份他們喜歡的興趣,那麼我將長期投入,堅持下去。
不看重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的產出,不把孩子們互相比較。
堅信:任何一個特長要出最終成效,必須是以十年為期。
(3)陪伴長大,但不期待變現
把孩子的成長本身看作是投資回報,而不是孩子將來的成就。
孩子將來真正的成就,只能源自於自己對自己的投資。
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已過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也已過時。
活在當下才是對親子關係的最佳描述。
最後,用金融界朋友的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他說,經濟學教授理察泰勒說過一句話:
「投資,但不要打開信封。」
做到這點不容易,這也恰恰是投資的魅力所在。
還是那句話:但行路,莫問前程。
企鵝爸爸的話
育兒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陷入固定的思維。
換一種角度,以投資者的心態再看看這些問題,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沒有哪一項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是即刻就能看到回報的。
也不是每一次的投資都能有回報。
這就是自然社會的道理,為什麼偏偏在育兒上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