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算是真正優秀的老師呢?那其實歸結而言,就是教師是否真正對學生付出了無私的」愛「。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只有用」愛「去教導孩子,孩子才具備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
在60年前,一位科學家就用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證明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愛」的重要性!
哈洛也是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受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用1歲孩子實驗,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萬歐美兒童,如今在中國流行)心理學家們喜歡使用「順從、一致、認知、次要刺激」這樣的詞彙來告訴父母如何去教導孩子,比如班傑明·斯帕克),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另一個知名哺育專家約翰·沃森寫道:「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可哈洛去並不這樣認為,哈洛認為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傷害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造成負面影響!
哈洛和華生一樣,出生自一個並不好的原生家庭,父親是一名不太成功的發明家,也不是那麼和藹可親。在學校,他不合群。即使成年以後,他也過的並不美好,他的老婆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離開了他,而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先他而去!
儘管童年並不美好,可是哈洛和華生走向了兩個截然不一樣的方向,自小缺愛的哈洛希望可以讓父母重視「愛」對孩子的影響,而同樣缺愛的華生則將孩子看作一個個毫無情感的機器人,家長可以隨意揉捏塑造!
而為了證明「愛」的重要性,哈洛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實驗!
他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而當它們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後來將絨布「母猴」轉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讓發條玩具熊打鼓刺激小猴,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選擇鐵絲「母猴」,而是隔著門縫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母猴」。
更為殘忍的還在後頭,哈利·哈洛們讓布偶媽媽放鐵釘、射水柱來攻擊小猴,而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要抱抱媽媽。
而小猴的這一行為更加佐證了嬰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溫暖、撫慰!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變量:接觸。接觸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朋友圈裡分享什麼哭聲免疫法、還有什麼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那個所謂的《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千萬不要信)這些都違背了孩子正常的發育規律,嬰孩是需要通過父母的撫慰來獲取安全感、以及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的。因為嬰孩自己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家長只有通過多接觸,多互動來滿足嬰孩的情感需求!
無論是什麼人,他都遵循固有的自然賦予的生長發育規律來的,所以這些方法都是違背了身為一個具有豐富思維的個人所需要的情感、安全需求!
不過因為這殘忍的實驗,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都出現了自閉、反社會或攻擊性的行為。而且小母猴成年後不懂性行為,於是哈利·哈洛們設計了 「強暴架」 來讓她們生了下一代。結果有些母猴並不能發揮母性的天性,反而忽略照顧甚至殺死幼猴。
這也可以看出,如果說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會形成自閉、反社會人格。因為布偶娃娃終究只是娃娃,雖然可以給小猴溫暖,卻不能帶給它們基本的情感需求!
而在這個時候,哈洛又進一步地深入實驗,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布偶娃娃。最終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哈洛由此得出了結論:只給食物和擁抱,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所以父母明白了嗎,如果你需要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那麼你需要通過多接觸,多互動來滿足嬰孩的情感需求,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最基本並且的互動,比如一起出去郊遊、一起出去散步、一起出去騎自行車、一起做遊戲,通過這樣簡單的互動,從而可以深入了解孩子,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溫暖,從而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
不過,記住了,愛要適度,不要太過於溺愛!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儘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推斷嬰兒可能是死於細菌或疾病傳染。於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並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但情況並未好轉,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只有有一個孤兒院除外——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一位醫生於是偷偷前去調查,結果發現這裡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而在哈洛的實驗之後,大家才明白,嬰孩需要通過撫慰來獲得安全感以及情感的滿足!
在此之後,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的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
後來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曠場試驗。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房間裡放滿了很多物品,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摺紙等,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房間裡僅有「絨布媽媽」,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房間裡一個媽媽也沒有。結果發現當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或是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裡有「絨布媽媽」時,幼猴會立刻衝過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過了一會兒以後,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輕輕摸一下掏一下,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裡,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環往復,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再多玩具也不要。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許多人都認為哈洛的實驗對於那些實驗對象來說太過殘忍,並且太不人道!因為有太多的恆河猴在這實驗喪失了生命!我們要知道,恆河猴有超強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和自我決斷力。它們和人類有93%的DNA吻合。像人類一樣擁有相似和易懂的表情表達,是社會化的複雜動物。它們有精細的發聲系統,溝通方式與人類類似。它們可以通過面部表情、發聲、身體姿勢和手勢,進行溝通。而在這樣的實驗之中,對恆河猴的心理折磨可謂是非常殘忍,尤其是它們是一群擁有情感的社會化動物!
但這殘忍的實驗卻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繁瑣漫長極具耐心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這樣教育孩子會對孩子更好!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做到!但無論怎麼樣,父母都要去愛自己的孩子,而不要像《都挺好》裡的蘇母或者《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母親一樣。這樣既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