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2020-12-08 胖福的小木屋

怎麼樣才算是真正優秀的老師呢?那其實歸結而言,就是教師是否真正對學生付出了無私的」愛「。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只有用」愛「去教導孩子,孩子才具備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

在60年前,一位科學家就用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證明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愛」的重要性!

哈洛也是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受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用1歲孩子實驗,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萬歐美兒童,如今在中國流行)心理學家們喜歡使用「順從、一致、認知、次要刺激」這樣的詞彙來告訴父母如何去教導孩子,比如班傑明·斯帕克),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另一個知名哺育專家約翰·沃森寫道:「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華生用嬰兒做實驗

可哈洛去並不這樣認為,哈洛認為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傷害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造成負面影響!

哈洛和華生一樣,出生自一個並不好的原生家庭,父親是一名不太成功的發明家,也不是那麼和藹可親。在學校,他不合群。即使成年以後,他也過的並不美好,他的老婆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離開了他,而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先他而去!

儘管童年並不美好,可是哈洛和華生走向了兩個截然不一樣的方向,自小缺愛的哈洛希望可以讓父母重視「愛」對孩子的影響,而同樣缺愛的華生則將孩子看作一個個毫無情感的機器人,家長可以隨意揉捏塑造!

而為了證明「愛」的重要性,哈洛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實驗!

他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而當它們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後來將絨布「母猴」轉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讓發條玩具熊打鼓刺激小猴,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選擇鐵絲「母猴」,而是隔著門縫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母猴」。

更為殘忍的還在後頭,哈利·哈洛們讓布偶媽媽放鐵釘、射水柱來攻擊小猴,而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要抱抱媽媽。

而小猴的這一行為更加佐證了嬰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溫暖、撫慰!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變量:接觸。接觸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朋友圈裡分享什麼哭聲免疫法、還有什麼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那個所謂的《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千萬不要信)這些都違背了孩子正常的發育規律,嬰孩是需要通過父母的撫慰來獲取安全感、以及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的。因為嬰孩自己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家長只有通過多接觸,多互動來滿足嬰孩的情感需求!

無論是什麼人,他都遵循固有的自然賦予的生長發育規律來的,所以這些方法都是違背了身為一個具有豐富思維的個人所需要的情感、安全需求!

不過因為這殘忍的實驗,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都出現了自閉、反社會或攻擊性的行為。而且小母猴成年後不懂性行為,於是哈利·哈洛們設計了 「強暴架」 來讓她們生了下一代。結果有些母猴並不能發揮母性的天性,反而忽略照顧甚至殺死幼猴。

這也可以看出,如果說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會形成自閉、反社會人格。因為布偶娃娃終究只是娃娃,雖然可以給小猴溫暖,卻不能帶給它們基本的情感需求!

而在這個時候,哈洛又進一步地深入實驗,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布偶娃娃。最終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哈洛由此得出了結論:只給食物和擁抱,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所以父母明白了嗎,如果你需要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那麼你需要通過多接觸,多互動來滿足嬰孩的情感需求,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最基本並且的互動,比如一起出去郊遊、一起出去散步、一起出去騎自行車、一起做遊戲,通過這樣簡單的互動,從而可以深入了解孩子,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溫暖,從而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

不過,記住了,愛要適度,不要太過於溺愛!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儘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推斷嬰兒可能是死於細菌或疾病傳染。於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並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但情況並未好轉,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只有有一個孤兒院除外——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一位醫生於是偷偷前去調查,結果發現這裡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而在哈洛的實驗之後,大家才明白,嬰孩需要通過撫慰來獲得安全感以及情感的滿足!

在此之後,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的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

後來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曠場試驗。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房間裡放滿了很多物品,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摺紙等,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房間裡僅有「絨布媽媽」,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房間裡一個媽媽也沒有。結果發現當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或是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裡有「絨布媽媽」時,幼猴會立刻衝過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過了一會兒以後,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輕輕摸一下掏一下,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裡,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環往復,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再多玩具也不要。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許多人都認為哈洛的實驗對於那些實驗對象來說太過殘忍,並且太不人道!因為有太多的恆河猴在這實驗喪失了生命!我們要知道,恆河猴有超強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和自我決斷力。它們和人類有93%的DNA吻合。像人類一樣擁有相似和易懂的表情表達,是社會化的複雜動物。它們有精細的發聲系統,溝通方式與人類類似。它們可以通過面部表情、發聲、身體姿勢和手勢,進行溝通。而在這樣的實驗之中,對恆河猴的心理折磨可謂是非常殘忍,尤其是它們是一群擁有情感的社會化動物!

但這殘忍的實驗卻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繁瑣漫長極具耐心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這樣教育孩子會對孩子更好!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做到!但無論怎麼樣,父母都要去愛自己的孩子,而不要像《都挺好》裡的蘇母或者《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母親一樣。這樣既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據研究助理的實驗記載顯示,那些母猴發現幼猴不見了,一邊尖叫,一邊以頭撞擊籠子,表現的極度憤怒與焦慮;而那些幼猴在各自被丟進封閉的籠子之後,由於看不見媽媽和同伴,就不停發出「吱吱」的刺耳叫聲。它們害怕極了,一連幾個小時都靜不下來,整個實驗室籠罩在幼猴此起彼伏的恐怖叫聲中。焦躁恐懼的幼猴蜷縮成一團,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軟的糞便不斷從肛門流出,噴得籠子裡到處都是,臭味瀰漫,久久不散。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 西班牙科學家在中國創造首個人猴嵌合體,挽救生命器官移植獲進展
    西班牙《國家報》7月31報導,科學家們通過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胚胎剪接試驗,在中國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人猴嵌合體。他們希望這一突破最終能讓醫護人員獲得穩定的人體器官供應,用於挽救生命的器官移植。由西班牙科學家胡安·卡洛斯·伊茲皮蘇亞領導的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成功地將人類幹細胞與猴子胚胎結合。他們聲稱,人猴胚胎是可行的,如果實驗過程沒有中止的話,它是可以出生的。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名詞「哭聲免疫法」,也是睡眠理論的一種,這個理論的精髓就是:孩子哭了不要理,一定要克制住母性的本能,千萬不要去抱他,美其名曰「睡眠訓練」,等時間久了,孩子適應了就不哭了,就能實現獨立睡覺。
  • 人猴間距離究竟幾何?耶魯實驗——部分猴子先富, 結果竟嫖娼了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家勞裡桑託斯與經濟學家一起,做了個關於猴子財富分配消費行為的實驗。把7隻猴子(3雄4雌)關進一個大籠子裡,旁邊還有個小籠子,供對單只猴子實驗用。完事後這隻母猴子拿著這枚貨幣坦然的到實驗人員手裡購買食物。沒錯,這隻公猴子嫖娼了!而母猴子為了生計成了一隻「失足猴」。
  • NSR:人腦關鍵基因 轉移給猴子變聰明猴?
    中科院昆明所宿兵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攜帶人類基因(MCPH1)拷貝的轉基因恆河猴,成功獲得了8個F0代和3個F1代轉基因猴,最終5隻倖存並參與了實驗。聰明猴?倫理問題一些西方科學家,甚至其中一位研究的合作者,指責這些實驗不計後果,而且質疑基因改造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道德規範。科羅拉多大學進行靈長類動物比較研究的遺傳學家James Sikela說:「使用轉基因猴來研究與人類與大腦進化相關的基因是一條非常冒險的路。」
  • 悟空毀掉生死簿為何花果山還是死了4萬多猴子?閻王不小心說漏嘴
    於是一氣之下就毀了生死簿,不僅如此,作為花果山的統領,孫悟空還是很愛護那麼猴子的,在劃掉自己名字的同時,也不忘自己的徒子徒孫,於是將猴屬的死籍一併給划去了。按理說,孫悟空毀掉了生死簿,花果山的那些猴子可以長生不老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那為什麼這個實驗稱之為殘忍,又為什麼這個實驗對於後世的教育有極大的啟迪作用呢?別急,待我一一給你講述。恆河猴實驗上個世紀50年代末,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代母」實驗,「面具」實驗,「鐵娘子」實驗和「絕望之井」實驗,而每一個實驗其實都飽受爭議。而今天我們要重點講述的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代母實驗」。
  • 成都動物園猴年說猴:再見到它們 不要都叫它們猴子
    在獼猴屬中,還有其他種類的猴。西昌瀘山景區裡的「山大王」,就是獼猴。王利勤說,和川金絲猴相比,獼猴要常見得多,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猴。有時候接到求救電話,說遇到猴子需要救助了,十有八九都是獼猴。如果你沒在自然界中見過,那麼請回憶一下以前在大城小縣裡走街串巷的耍猴人,他們帶著一隻或幾隻猴子,在某個路口擺開架勢讓猴子做些動作表演。這些耍猴人養的,多半就是獼猴。
  • 猴歡喜,猴子見了空歡喜
    猴歡喜,攝於福建雲霄20181003還記得上回說過的果像慄子的七葉樹嘛(複習:關於七葉樹的幾年記錄,及幾種七葉樹分享),不只是人覺得像,其它動物見了類似的果也會傻傻分不清吧,比如這個猴歡喜,不知道這名字是不是和其產地一樣來自廣東,聽著感覺一股子粵語味
  • 法媒:猴子實驗或解開語言起源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新媒體專電 法媒稱,實驗顯示,生活在非洲大陸兩側的綠長尾猴和長尾黑顎猴雖然在350萬年前就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但在面臨危險時,它們會使用相同的詞彙。生活在東非大草原上的長尾黑顎猴在發現了豹、蛇和鷹這三種主要天敵時會發出三種不同的叫聲。聽到叫聲但看不見天敵的猴子會根據不同的叫聲做出相應的反應:有關豹子的叫聲會促使它們爬上一棵樹,有關蛇的叫聲會促使它們立在原地一動不動,而有關鷹的叫聲則會讓它們一邊掃視天空一邊尋找藏身之所。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 那些獻身太空探索的猴子們 猴年說猴
    同時,飛行過程中短時的失重也沒有造成猴子們生理數據的異常。遺憾的是,儘管不斷改進,但這幾次飛行中降落傘依然未能正常工作,太空猴們全部犧牲,也就無法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了。在那之後,專門為科學研究設計的Aerobee火箭取代了V2火箭,成為了太空猴們的載具。在阿爾伯特V犧牲於又一次的降落傘失效後,阿爾伯特VI終於成功的返回了地面。
  • 科學家在非洲發現猴子新類別:洛馬米恩斯長尾猴
    據醫學網絡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版)》雜誌最近報導,科學家們在非洲剛果(金)楚阿帕省-洛馬米省-盧阿拉巴省發現了一個新的猴子類別。當地人將其稱為「lesula」,動物學家正式命名為洛馬米恩斯長尾猴。
  • 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即使錢再多事業再順,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獲得人生幸福。那麼,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過上怎樣的一生?結果可以從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得知。「恆河猴」實驗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研究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愛」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 猴年說猴:峨眉山有藏酋猴瀘山有獼猴 下次見別都喊猴子(組圖)
    0    馬上就要到猴年了,相比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古靈精怪、靈活矯健的猴子更受人喜歡。  王利勤說,和川金絲猴相比,獼猴要常見得多,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猴。有時候接到求救電話,說遇到猴子需要救助了,十有八九都是獼猴。  如果你沒在自然界中見過,那麼請回憶一下以前在大城小縣裡走街串巷的耍猴人,他們帶著一隻或幾隻猴子,在某個路口擺開架勢讓猴子做些動作表演。
  • 英國實驗用猴:每年數千淪為犧牲品(組圖)
    以下為文章全文:  儘管英國1997年就禁用從野外捕獲的猴子進行實驗,但是這一法律準許用被捕獲的猴子繁育的後代進行實驗,現在英國所有實驗室都在鑽法律的這個漏洞。這些人工養殖的猴子幾乎跟從野外捕捉的一樣便宜,因為海外有大量專門用來飼養猴子的工廠化農場。根據英國內務部長琳恩·費瑟斯通最近回答的議會質詢,2008年到2009年間,英國進口大約5000隻猴子用於實驗。
  • 探訪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村民從「與猴爭利」到「以猴為榮」
    中新社廣西崇左1月3日電 題:探訪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村民從「與猴爭利」到「以猴為榮」中新社記者 林浩「上世紀80年代,村民們靠山吃山,人為傷害白頭葉猴、破壞棲息地的情況時有發生,猴群一度瀕臨滅絕。現在,大家退耕還林,和猴子成為好朋友,如果發現新的猴群出現,都感到非常自豪,主動要求設立保護標識。」
  • 國外一大學被爆用活體猴子做沒必要的實驗,手段殘忍
    近日,比利時一所大學用活猴子做實驗的照片被公布,照片中這隻被關在籠子裡的靈長類動物頭骨被植入了電極,據稱是用於做腦部實驗。據動物權利運動協會(AR)協調員,毒理學家珍·霍克默思所說:「開發新藥並非必須要做動物實驗。這些實驗是無用的、殘酷的,只是為了滿足缺乏同情心的科學家的好奇心。這些測量猴子大腦的實驗不是不得不去做的殘忍之事,而純粹是出於人類的邪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