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Ada小時候是個不折不扣的睡渣,所以包 麻麻潛心研究嬰幼兒睡眠半載,輪番嘗試各種睡眠理論,終於在6個月左右,完成了睡渣到睡眠天使的轉換。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名詞「哭聲免疫法」,也是睡眠理論的一種,這個理論的精髓就是:
孩子哭了不要理,一定要克制住母性的本能,千萬不要去抱他,美其名曰「睡眠訓練」,等時間久了,孩子適應了就不哭了,就能實現獨立睡覺。
這就是一百多年前風靡美國的哭聲免疫法,坑了無數美國孩子,早已被摒棄,可是如今,這一方法卻被無良之人利用,利用部分媽媽的盲信盲從,來荼毒中國娃。
當年,我嘗試過那麼多的睡眠方法,唯獨「哭聲免疫法」沒用,因為憑著一個母親的直覺,孩子哭了不抱,這是太殘忍的一件事情。孩子無緣無故不會哭,一定是有什麼不舒服,即使身體健康沒問題,也有可能是內心或者意識裡的不安全感所致。
嬰兒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唯一值得信任的媽媽,卻對自己的需求沒有響應,那必定是身陷地獄的感覺。
今年3月份,一則新聞刷爆了媽媽圈,引起無數人淚目,一個三個月大的寶寶因為媽媽接受某機構的睡眠引導服務,對孩子的哭聲免疫,導致孩子活活被悶死,全國上下一片譁然。
孩子哭的撕心裂肺時,出於本能媽媽很想過去看看,但是因為太相信機構了,她不停的在群裡詢問要不要過去,結果所有人都告訴她要堅持,結果這位母親就在監控中,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悶死......
這套理論的流傳之廣,讓人瞠目,用它訓練出來的孩子,輕則內向自卑,重則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
華生的育兒論
這套理論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
100年前,華生找來了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他身邊放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阿爾伯特和小動物們建立感情。
然後實驗開始了,華生將一隻小白鼠放在小阿爾伯特身邊,當他開心的想跟小白鼠玩兒時,華生用鋼管敲擊發出巨大的聲響,嚇得阿爾伯特哇哇大哭,並發生抽搐。
隨後華生又用別的小動物反覆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後小阿爾伯特開始恐懼所有長毛的動物,曾經給他帶來諸多快樂的小動物,如今只要出現在眼前,阿爾伯特就會恐懼地哭泣。
實驗結果讓華生異常興奮,據此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
在他的理論中,人與機器無異,你輸入什麼程序,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如果孩子出現不符合預期的行為,只要採取懲罰措施,就會恢復正常。
這一理論一經問世,立刻獲得追捧,無數美國家庭爭相運用,直到過了40年,才被「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徹底推翻。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
哈洛被稱為上個世紀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他專門建立了一座猴子實驗室用來做研究。
為了防止出現生病傳染,他將所有的猴子隔離餵養,剛出生的小猴子也不例外。
後來哈洛發現這樣養育長大的小猴子,行為極其不正常,它們普遍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即使撤掉籠子,也無法和別的猴子相處。
他發現所有的幼猴都對籠子裡的毛巾極其迷戀,要換掉髒毛巾時,猴子們發生了激烈的反抗,的恐懼尖叫。
為解開疑惑,哈洛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
他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媽媽」,一個用鐵絲製作,上面綁著奶瓶,用來提供食物;另一個則是用軟布製作的,用來提供擁抱。
根據華生提出的理論,嬰兒只需要食物就可以,母親可有可無,過度的關注會讓孩子喪失獨立的人格。
所以,按理說,猴子應該喜歡提供食物的「鐵絲媽媽」,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所有的幼猴只有餓了,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吃奶,其餘時間全部靠在「軟布媽媽」懷裡。
當哈洛製造了巨大的響聲嚇唬幼猴時,恐懼的猴子無一例外的緊緊抱住它們的「軟布媽媽」。
當哈洛將「軟布媽媽」拿走,猴子們紛紛蜷縮一團,迷茫的打量四周,無論怎麼逗它們,都無法讓它們消除恐懼。
哈洛最終得出結論:孤立和訓練並不能使孩子真正獨立,相反,受到精心呵護、媽媽給足安全感的孩子,更願意探索世界,長大後更加適應環境和社會,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
到此,實驗並未結束,在長期的跟蹤後,哈洛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
這些幼猴裡,20隻有了後代,7隻對自己的幼崽極其冷漠,8隻會毆打、虐待幼崽,有4隻甚至殺害了自己的孩子,其中一隻甚至咬碎了幼猴的頭骨,僅有1隻母猴會給孩子餵奶。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表明:
小時候母愛缺乏的人,長大後產生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概率非常大,而且不會愛自己的孩子。
哈洛的理論問世後,華生的理論被徹底推翻,一時間成為美國媽媽的眾矢之的。
而華生自己的幾個孩子也在父親的教育下,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老大多次自殺,終於在30多歲自殺成功,他的女兒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小兒子離家出走,浪跡天涯。
【包 麻麻總結】
冷酷無情的訓練孩子,或許會讓孩子「乖乖聽話」,但是那只是孩子陷入絕望後的沉默,嬰兒通往世界的連接被掐斷,他們滿懷恐懼,未來一片黯淡。
希望不要再有孩子,淪為這個垃圾理論的犧牲品。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