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2021-01-09 Ada媽媽深呼吸

導讀:

Ada小時候是個不折不扣的睡渣,所以包 麻麻潛心研究嬰幼兒睡眠半載,輪番嘗試各種睡眠理論,終於在6個月左右,完成了睡渣到睡眠天使的轉換。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名詞「哭聲免疫法」,也是睡眠理論的一種,這個理論的精髓就是:

孩子哭了不要理,一定要克制住母性的本能,千萬不要去抱他,美其名曰「睡眠訓練」,等時間久了,孩子適應了就不哭了,就能實現獨立睡覺。

這就是一百多年前風靡美國的哭聲免疫法,坑了無數美國孩子,早已被摒棄,可是如今,這一方法卻被無良之人利用,利用部分媽媽的盲信盲從,來荼毒中國娃。

當年,我嘗試過那麼多的睡眠方法,唯獨「哭聲免疫法」沒用,因為憑著一個母親的直覺,孩子哭了不抱,這是太殘忍的一件事情。孩子無緣無故不會哭,一定是有什麼不舒服,即使身體健康沒問題,也有可能是內心或者意識裡的不安全感所致。

嬰兒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唯一值得信任的媽媽,卻對自己的需求沒有響應,那必定是身陷地獄的感覺。

今年3月份,一則新聞刷爆了媽媽圈,引起無數人淚目,一個三個月大的寶寶因為媽媽接受某機構的睡眠引導服務,對孩子的哭聲免疫,導致孩子活活被悶死,全國上下一片譁然。

孩子哭的撕心裂肺時,出於本能媽媽很想過去看看,但是因為太相信機構了,她不停的在群裡詢問要不要過去,結果所有人都告訴她要堅持,結果這位母親就在監控中,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悶死......

這套理論的流傳之廣,讓人瞠目,用它訓練出來的孩子,輕則內向自卑,重則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

華生的育兒論

這套理論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

100年前,華生找來了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他身邊放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阿爾伯特和小動物們建立感情。

然後實驗開始了,華生將一隻小白鼠放在小阿爾伯特身邊,當他開心的想跟小白鼠玩兒時,華生用鋼管敲擊發出巨大的聲響,嚇得阿爾伯特哇哇大哭,並發生抽搐。

隨後華生又用別的小動物反覆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後小阿爾伯特開始恐懼所有長毛的動物,曾經給他帶來諸多快樂的小動物,如今只要出現在眼前,阿爾伯特就會恐懼地哭泣。

實驗結果讓華生異常興奮,據此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

在他的理論中,人與機器無異,你輸入什麼程序,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如果孩子出現不符合預期的行為,只要採取懲罰措施,就會恢復正常。

這一理論一經問世,立刻獲得追捧,無數美國家庭爭相運用,直到過了40年,才被「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徹底推翻。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

哈洛被稱為上個世紀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他專門建立了一座猴子實驗室用來做研究。

為了防止出現生病傳染,他將所有的猴子隔離餵養,剛出生的小猴子也不例外。

後來哈洛發現這樣養育長大的小猴子,行為極其不正常,它們普遍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即使撤掉籠子,也無法和別的猴子相處。

他發現所有的幼猴都對籠子裡的毛巾極其迷戀,要換掉髒毛巾時,猴子們發生了激烈的反抗,的恐懼尖叫。

為解開疑惑,哈洛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

他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媽媽」,一個用鐵絲製作,上面綁著奶瓶,用來提供食物;另一個則是用軟布製作的,用來提供擁抱。

根據華生提出的理論,嬰兒只需要食物就可以,母親可有可無,過度的關注會讓孩子喪失獨立的人格。

所以,按理說,猴子應該喜歡提供食物的「鐵絲媽媽」,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所有的幼猴只有餓了,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吃奶,其餘時間全部靠在「軟布媽媽」懷裡。

當哈洛製造了巨大的響聲嚇唬幼猴時,恐懼的猴子無一例外的緊緊抱住它們的「軟布媽媽」。

當哈洛將「軟布媽媽」拿走,猴子們紛紛蜷縮一團,迷茫的打量四周,無論怎麼逗它們,都無法讓它們消除恐懼。

哈洛最終得出結論:孤立和訓練並不能使孩子真正獨立,相反,受到精心呵護、媽媽給足安全感的孩子,更願意探索世界,長大後更加適應環境和社會,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

到此,實驗並未結束,在長期的跟蹤後,哈洛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

這些幼猴裡,20隻有了後代,7隻對自己的幼崽極其冷漠,8隻會毆打、虐待幼崽,有4隻甚至殺害了自己的孩子,其中一隻甚至咬碎了幼猴的頭骨,僅有1隻母猴會給孩子餵奶。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表明:

小時候母愛缺乏的人,長大後產生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概率非常大,而且不會愛自己的孩子。

哈洛的理論問世後,華生的理論被徹底推翻,一時間成為美國媽媽的眾矢之的。

而華生自己的幾個孩子也在父親的教育下,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老大多次自殺,終於在30多歲自殺成功,他的女兒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小兒子離家出走,浪跡天涯。

【包 麻麻總結】

冷酷無情的訓練孩子,或許會讓孩子「乖乖聽話」,但是那只是孩子陷入絕望後的沉默,嬰兒通往世界的連接被掐斷,他們滿懷恐懼,未來一片黯淡。

希望不要再有孩子,淪為這個垃圾理論的犧牲品。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此外,華生還發明了延遲滿足訓練法和嬰兒獨立完整睡眠法,現在這套華生育兒理論風靡國內,害了不少中國孩子。這套理論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對孩子心理上的摧毀。這套理論,漠視了孩子的親情需求,對孩子如機器人般冷酷,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出現扭曲和異常。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讓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活下來並長大。
  • 他「以愛之名」虐猴無數,卻為人類嬰兒奪回了母愛
    哈洛通過這個實驗從籍籍無名的科學家搖身一變為美國炙業炙手可熱的人物,但同時也被列為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並且被PETA(善待動物組織)認為是最討厭的心理學家哈洛實驗最受爭議的癥結在於,他不惜以數以萬計的恆河猴屍體作為代價,得到的實驗結果確實完全推翻了美國上個世紀上半葉對親子關係的認知,對當下乃至今天對孩子的培養,兒童的成長教育都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恆河猴試驗恆河猴實驗是哈洛(美國著名的比較心理學家)主持的,針對的就是當初社會比較盛行的華生的「奇葩」理論。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作者 / 小C媽分享0~3歲育兒知識和早教心得,都是乾貨。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哈洛從來不否認自己的實驗是殘酷的,但他對此也不後悔。他說: 「如果我的論文能拯救人類孩子的話,即使用再多的猴子也並不為過。「當然,他也成為動物保護協會最討厭的心理學家。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恆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具備同等地位,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他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 一個被雪藏70年的心理學實驗:讓我懂得孩子為什麼要嬌慣!
    直到看見這個這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從中有所啟發……這是7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的一個看上去喪盡天良的實驗,它就是有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就是「母愛剝奪實驗」。哈洛通過兩個場景向大家闡釋了:從小備受父母關愛、溫馨照料的孩子長大之後可能獨立性、照顧後代的能力更強!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答案是肯定的,從小接受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確實在短時期內減少了哭鬧,並且變得非常的乖巧,一時之間引起了眾多父母的追捧。可是在二十年後,這樣的方法卻被爆出了其極大的弊端,多數經歷過這樣訓練的孩子,會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會發展成為精神分裂以及自閉症。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她說這些事只能算育兒裡的「術」,真正的育兒是在孩子6歲前甚至12歲前,用愛將孩子的心填滿。只要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愛,心理健康成長,將來的他不管成績好壞、是否優秀,總會過上讓自己舒服滿意的一生。但如果早期孩子得不到足夠的愛,那麼他的一生即便功成名就,也會因缺愛而導致種種「後遺症」。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仿佛沒有什麼事是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但是對此有的父母也保持反對意見,這兩個對立的觀點仿佛在父母的育兒道路中持有著各自的立場。小娟和閨蜜在聊起各自育兒觀點的時候,閨蜜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會會經常抱抱孩子,而有時候孩子不明緣由哭鬧的時候,閨蜜也總是用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
  • 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這一實驗讓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由此提出了哭聲免疫法,也就是孩子哭了不能抱,認為這樣父母養育才會更輕鬆,寶寶長大也會更聽話。當時行為主義盛行,華生的哭聲免疫法由於效果顯著,且契合了家長偷懶的心理,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