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了到底要不要立馬抱?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2020-12-03 Tina心理1

初做父母的人,都會有一種困擾,孩子哭了要不要立馬抱起來?

很多「富有經驗」的月嫂會說:「不要孩子一哭就抱,這樣有你受的,總得抱著他。」

西方曾經也流行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哭了,如果立馬抱會讓孩子以哭泣為手段來要挾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抱他,在他哭的時候不抱,久而久之,就可以訓練孩子,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

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我們首先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談起,但是提前說明,這個心理學實驗實在是有些殘忍,所有當父母的人,都會有些難以接受。但是請您看完,因為結局發人深省。

這個實驗的實施者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者——約翰·華生,他在1920年做過一個著名但是卻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實驗中,華生將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和小白鼠以及其他毛絨物品放在一起,小嬰兒可以自己玩耍。

但是只要小嬰兒和小白鼠一有接觸,華生就會用鐵錘敲擊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

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爾伯特接觸到小白鼠,噪音就會響起,小嬰兒就會大哭。小白鼠和噪音形成了某種固定的聯結。

最後,哪怕不再敲擊鐵棒或發出任何可怕的聲音,小阿爾伯特接觸到小白鼠依然會大哭。

可愛的小動物、毛絨玩具等以前令小阿爾伯特喜愛和充滿好奇的東西,慢慢成了他的恐懼來源。只要接觸到毛絨玩具,小嬰兒都會大哭。

更殘忍的是,對毛絨物品的恐懼已經根植到小嬰兒的心中,在之後反覆多次的實驗中,他依然沒能恢復正常。

(插一句:這是誰家孩子捨得被這麼折騰啊?!因為太不人性,這一實驗廣受批評、臭名昭著。)

這一實驗讓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由此提出了哭聲免疫法,也就是孩子哭了不能抱,認為這樣父母養育才會更輕鬆,寶寶長大也會更聽話。

當時行為主義盛行,華生的哭聲免疫法由於效果顯著,且契合了家長偷懶的心理,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後來這種方法傳到了中國,「孩子哭了不能抱,否則會寵壞他」的觀念,被很多不明就裡父母封為教育聖經。

他們堅信:抱了,孩子會更依賴;不抱,孩子才會更堅強。

你們覺得這個實驗夠殘忍,但是推翻這個實驗結論的另一個實驗,更加讓人難受。

徹底推翻哭聲免疫法的,是40多年後的另一個著名實驗——恆河猴實驗,又成「母愛剝奪」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放在籠子裡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來替代真母猴。

這兩個假猴子,一個是用鐵絲製作的,在它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頭,可以給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另一個假猴子是用絨布做的,柔軟、溫暖。

剛開始,嬰猴主要圍著「鐵絲母猴」活動,但是沒過幾天,它就轉移了對象,只有餓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母猴」那喝幾口奶,其他時候都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

實驗中,哈利·哈洛用一隻會打鼓的玩具熊故意嚇唬小猴,小猴子立馬衝過去,緊緊抱住「絨布母猴」,慢慢安靜下來。對小猴子而言,「絨布母猴」帶給它更多安全感。

這個實驗可以讓我們窺見母愛的本質——對寶寶來說,比起食物,更重要的其實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

這個實驗的殘忍還在後面,實驗者將「絨布母猴」進行了改造,使它能夠放鐵釘、射水珠來攻擊小猴,即便這樣,小猴子還是義無反顧要抱著媽媽。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都出現了自閉、攻擊性行為。

而且,小母猴成年後不懂性行為,於是哈利·哈洛設計了「強暴架」來讓它們生了下一代。但是很多母猴並不能發揮母性的天性,反而忽略照顧甚至殺死幼猴。

這個實驗十分殘忍,缺乏人性,但是也深刻揭示了媽媽角色的重要性,除了基本的餵養指責,媽媽應該成為嬰兒的避風港,讓他們遠離危險和恐懼。

就像實驗中的恆河猴,當受到驚嚇時會撲到絨布媽媽的身上尋求庇佑和安慰。

如果寶寶哭泣,在最親密的媽媽這裡都無法得到安慰和回應,他的世界該是怎樣的絕望?

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無條件回應不僅不會寵壞他,還是他日後建立安全型依戀奠定基礎。

「依戀」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詞彙,它是指對特定的人的持久的感情聯繫。

從心理學的角度,依戀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拒絕型依戀、混亂型依戀。

後面的三種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他們的分離焦慮更強,缺乏安全感,對他人對環境不信任。而這直接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她的感情生活並不幸福,她總是缺乏安全感,對方越是不給她積極回應,她就越是想抓住對方。

她談了好幾次戀愛,感覺愛上的都是同一類渣男,別人以及她自己會感慨自己命不好,情路坎坷。

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一切的偶然性都包含著某種程度的必然性。

這種情況跟小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如果小時候沒能建立安全型的母嬰依戀關係,那麼長大後,就很容易在婚戀關係中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

在嬰兒時期因為父母的照顧方式培養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找到那些會讓他們重複體驗不安全依戀感覺的人。所以,糟糕的戀愛經歷往往會一再重複。

嬰兒哭是他內在需求的外在表達,擔心孩子被寵壞而無視孩子的哭泣,無異於在透支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這很好理解,比如你跟伴侶抱怨他陪你的時間太少,這是你的情感需求,如果他長期視而不見,那麼你一定會很受傷,你們的關係也會發生改變。

對小嬰兒而言,他有他的需求,並且他沒有其他的表達途徑,他們只能通過哭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那麼該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戀?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積極的關注和滿足。

一歲之前的孩子,怎樣寵愛都不為過,不用擔心把他寵壞。所以,當小嬰兒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抱抱他,或者是輕撫他,讓他感受到你的回應。

三歲之前的孩子,父母要回應他們的任何需求,注意,我說的是回應,而不是滿足。對於他們的無理要求,我們可以拒絕,但是要讓他感覺到我們的關注和接納。

你溫柔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家裡已經有一個同樣的玩具了,今天就不買了。如果你很難受想哭,那媽媽陪著你。」

結語:

在寶寶生命最初關鍵幾年中,父母及時回應所帶來的安全感、為孩子的內心注滿積極的情緒,像是一罐金子。

即便他以後被其他困境包圍,這罐金子不會消失。它會給人以克服困難的力量、從挫折中恢復的本領,以及在其它關係中表達關愛、享受親密的能力。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1,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 所謂「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來自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 更殘忍的是,這種恐懼深深地凍結在了孩子的腦中,實驗結束後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正常。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公司的介紹用了很多高大上的詞彙來包裝和推廣自己的課程,核心的觀點其實就是:寶寶如果哭了,不要管她,千萬不要去抱孩子,時間長了寶寶發現哭了也沒人管,寶寶自然而然就會不哭了,最終能夠自己獨立睡覺了,以後也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聽起來似乎那麼點道理。前幾天,可樂在睡覺時在嬰兒床裡翻了個身,腳卡在了嬰兒車的護欄裡。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當時的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嬰兒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能讓他吃飽穿暖,存活下來。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只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並主張媽媽不要跟孩子太親密,以免孩子過於依戀母親,難以獨立。 簡單來說,有奶就是娘。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所謂碗櫃理論,其實就是指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給嬰兒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質需求,比如照顧嬰兒,讓她吃飽穿暖遠離危險。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華生開始了實驗,他和搭檔雷納在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名為「阿爾伯特」的嬰兒,所以將實驗稱之為「阿爾伯特」實驗。
  • 最「恐怖」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情緒起源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爭論的焦點。20世紀初,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幾乎完全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統治。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名詞「哭聲免疫法」,也是睡眠理論的一種,這個理論的精髓就是:孩子哭了不要理,一定要克制住母性的本能,千萬不要去抱他,美其名曰「睡眠訓練」,等時間久了,孩子適應了就不哭了,就能實現獨立睡覺。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做實驗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以研究小猴和母猴之間的情感而聞名,這個實驗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及同類隔離開,他發現小猴子對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毯子和毛絨玩具一樣。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為啥寶寶被抱起來走就不哭了,大人一坐下又哭不停?答案很暖心
    編 輯:柔山孩子似乎總是喜歡被媽媽、爸爸抱著,即便是正在號啕大哭的嬰兒,當被媽媽抱起時,也會儘快地安靜下來。孩子每天都要被抱著走才安靜,不然就哭鬧不止,對於寶媽來說,可是一個力氣活,身體很容易吃不消。
  • 專家:母親給嬰兒多些親吻、擁抱,也許能永久改變寶寶的基因活動
    很有可能,這是被特定的人引起的笑,這些特定的人通常是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對於新手父母來講,來自寶寶的微笑如同一種無聲的鼓勵,像是寶寶在說:"媽媽,爸爸,我好喜歡你們。"因此,當寶寶這樣對著父母笑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給他一個回應。如果父母在此時能給寶寶一個輕鬆的微笑做回應,他以後就會更樂意這樣做。因為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回應,對於寶寶來講,是一種認可,比他自己的感覺更重要。
  • 剛滿月嬰兒在家人監護下遊泳窒息身亡,醫生發出提醒
    11月2日,湖南長沙 一名剛滿月的女嬰甜甜(化名) 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 在家中戴著脖圈遊泳 甜甜父親回家時 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而為了證明「愛」的重要性,哈洛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實驗!他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更為殘忍的還在後頭,哈利·哈洛們讓布偶媽媽放鐵釘、射水柱來攻擊小猴,而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要抱抱媽媽。而小猴的這一行為更加佐證了嬰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溫暖、撫慰!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變量:接觸。接觸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 剛滿月嬰兒在家人監護下遊泳窒息身亡,都是這東西惹的禍!
    湖南長沙 一名剛滿月的女嬰甜甜(化名) 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 在家中戴著脖圈遊泳 甜甜父親回家時 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
  • 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個抱的人有講究,這3種人最好不要抱
    其實,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抱他的別是這"3種人",並非迷信,而是有依據的。 1,抱不穩的人 有的家長比較大意,會讓幾歲的小朋友去抱嬰兒。這樣很可能會發生意外情況,小朋友根本抱不穩,如果一不小心把嬰兒摔下來,那應該怎麼辦呢?
  • 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導讀: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 嬰兒剛出生,最好不要讓這「3種人」第一個抱他,並非是老傳統
    其實,實際生活中不僅華華婆婆如此,還有很多關於「寶寶出生後第一個抱孩子應該讓誰抱」的說法。第一個抱寶寶的人,每個人的回答都是眾說紛紜:「第一個抱寶寶的人一定要功成名就,孩子才會有出息。」「第一個抱寶寶的人,寶寶以後的性格也會更像這個人。」「第一個抱寶寶的人,寶寶以後會和這個人最親……」然而這些說法都是空穴來風,如今也沒有科學依據,要較真的話那麼第一個抱寶寶的人也是護士。只不過人們自動屏蔽了她,所以不包含護士以外第一個抱寶寶的人才有講究。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人性到底有多可怕?細菌實驗骨鋸太殘忍,女犯人遭遇讓人不忍心!
    人性到底有多可怕?細菌實驗骨鋸太殘忍,女犯人遭遇讓人不忍心!七三一部隊臭名昭著,行為太沒有人性了,使用細菌實驗骨鋸太殘忍。在這些冷血惡魔的眼裡,活生生的人是不存在的,百姓和俘虜都是有生命體徵的「試驗材料」。想一想就不寒而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