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的「情緒記憶」,你知道多少?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2021-01-09 Ada媽媽深呼吸

導讀: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隨後,華生找來小白鼠陪伴小阿爾伯特,當孩子玩兒得正開心時,華生拿出一根鋼管猛烈敲擊,發出刺耳的聲音,小阿爾伯特受到強烈刺激,哇哇大哭。

之後,每次阿爾伯特和小白鼠玩兒時,華生都會重擊鋼管,反覆進行多次試驗後,小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只要看到小白鼠他就開始驚恐並哭泣。

後來,華生又用相同的手段,使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又加入了別的毛絨小夥伴,這就是心理學界著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

這個實驗結果讓華生興奮異常,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人的行為是完全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人就是機器,孩子會有什麼輸出,完全取決於輸入的訓練,哪怕這個程序出現異常,只要懲罰措施到位,一切都可以回到正軌。

後來,著名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

情緒記憶很難忘記,尤其當它來源於視覺感官時,能夠引起情緒波動的畫面,要比平淡無奇的畫面更讓人印象深刻,這類記憶被稱為「情緒記憶」。

領導該項研究的基思·佩恩表示:一旦情緒記憶形成,會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生關聯,很難將它們隔離。如果人們試圖去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會強化它們,從而會使其變得更加難忘。

如果這種記憶在童年發生,會植入潛意識深處,影響更為深遠,甚至伴隨終生,即我們所說的「童年陰影」。

園園今年23歲,關於童年陰影他有著深刻的體會。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忙,所以在幼兒園他就已經開始寄宿了,園園回憶說幼兒園的廁所又髒又臭,而且沒有燈。廁所裡有定時衝水裝置,突然衝水的聲音,哪怕是白天也會讓他嚇一跳,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園園都不會去廁所。

直到現在他也害怕去廁所,每次去公廁都會不自覺地緊張,趕緊解決完問題,然後「落荒而逃」,據說,跟他一起上幼兒園那些小朋友,很多人都害怕上廁所,這種恐懼持續到成年。

如果細心觀察身邊的人,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有莫名其妙的「害怕」物品,比如毛茸茸的東西、青蛙、蜘蛛、密集恐懼,等等。

針對「情緒記憶」,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為孩子提供一個溫馨、和睦,環境舒適的成長氛圍

與華生實驗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實驗」,顛覆了之前錯誤的育兒方法,挽救了無數因華生理論而被「非人道」對待的兒童。

恆河猴實驗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媽媽用鐵絲纏繞而成,上面綁著奶瓶,而另一個媽媽是用柔軟布料做成的,沒有食物提供,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認知,猴子應該更喜愛「鐵絲媽媽」。事實上,除了餓了需要吃奶,其餘時間猴子都選擇依偎在「軟布媽媽」的懷抱。

所以一個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極其重要,他們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需要父母滿滿的愛,需要成人正向的鼓勵,只有享受愛的孩子,才有愛別人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冷漠,甚至是暴力的家庭中,就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最重要的是,將來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他們會把自己遭受過的一切繼承並實施,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這就是家庭本來的樣子。

2、避免讓孩子接觸到過度的「不良刺激」

養育孩子是個細緻活兒,也是個耐心活兒,很多時候不起眼的小問題都會釀成大後果。比如很多家長帶孩子,控制不了局面時,會威脅孩子「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聽話我讓警察來把你抓走」。

當拋出這些話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乖乖就範,殊不知在童年的陰影中,對孩子最可怕的恐懼莫過於「被拋棄」,這種感受會被應用延展到各種關係中,比如親子、手足和伴侶。

負面的教養方式,會刺激到孩子的情感,損害他們的自我價值和認同感,父母一定要避免。

3、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恐懼,務必要引導孩子走出陰影

當孩子害怕某件事情時,一定要想辦法將其與正面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消除孩子的恐懼。比如孩子被小狗嚇到,那我們就可以買一些關於小狗的繪本,給孩子講講關於小狗的溫暖故事,樹立起狗狗正面的形象,並適時地找機會和小狗玩耍。

當然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能夠捕捉到孩子的恐懼,並加以重視。

【包麻麻總結】

兒童時期形成的情緒記憶,會存在於潛意識中,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意識不到自己恐懼的來源,不清楚那毫無緣由的害怕來自於哪裡。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劃分出一個隔離區,將對自己造成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情感隔離開來,在這裡去改變某些細節,欺騙自己的潛意識,即我們常說的「自欺欺人」。

因此情緒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所以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心去養育和關愛。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抱他,在他哭的時候不抱,久而久之,就可以訓練孩子,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我們首先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談起,但是提前說明,這個心理學實驗實在是有些殘忍,所有當父母的人,都會有些難以接受。但是請您看完,因為結局發人深省。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這套理論被無數美國媽媽奉為聖經,並用這樣的方法來養育孩子。在一次學術大會上,每當哈洛用到「love(愛)」這個詞,另一位心理學家就糾正道,「你的意思是指接近(proximity)吧?」哈洛終於忍無可忍,他回擊道:「也許你對愛的全部理解僅限於接近,感謝上帝,我可沒有這麼感情貧瘠!」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場景基本如下:動不動就哭鬧;吃飯磨磨蹭蹭,非得看電視或者玩玩具才肯吃;一讓學習就不走心,東張西望,不情不願……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發脾氣,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背後的代價,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償還。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卻不知怎麼地同步在腦海裡蹦出來以前看到的兩個心理學實驗:實驗一: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發明了「視覺的懸崖」裝置以觀察嬰兒的深度知覺,簡稱「視崖」實驗,卻也意外發現嬰兒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原來是即使意識到潛在危險,如果在懸崖尾端等待的母親做出害怕的表情,嬰兒會拒絕向前爬行,相反如果母親露出高興的表情,大部分嬰兒都會毫不猶豫的爬向母親。
  • 最「恐怖」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情緒起源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爭論的焦點。20世紀初,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幾乎完全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統治。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只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並主張媽媽不要跟孩子太親密,以免孩子過於依戀母親,難以獨立。 簡單來說,有奶就是娘。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為了便於各位考生的複習,不混淆這些實驗,需了解這些實驗到底是什麼,因此在此做一個整理。一、早期隔離/剝奪實驗早期隔離或剝奪指的是對有機體早期經驗的剝奪,而早期經驗是有機體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受到對以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刺激,若缺失這些早期經驗對其後期發展造成滯後的現象。關於這一項實驗有研究者是用猿猴作為實驗對象,而也有違背道德的研究者將人類嬰兒作為實驗對象。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心理學:擁有這四種正面情緒,你才會越來越優秀
    在心理學看來,積極的正面情緒能夠讓我們保持正能量,更能幫助我們挖掘自身的潛能,尤為這四種積極情緒能讓我們越來越優秀,保持較好的狀態:心理學:正面情緒1、樂觀樂觀情緒之所以對我們重要,在心理學看來,它確實能幫助我們看到更多機會的可能,也能讓我們保持一個更好的狀態。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父母為孩子接管了一切,從小到大讓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切為了學校的成績和各種閃亮培訓班獎盃,至於愛和自我意識?對不起,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給,你還是只管讀書就好了。
  • 日本人當年有多麼殘忍?如果你知道731部隊的母愛實驗,定會痛罵
    這個部隊的殘忍罪行可以說是全世界都知道,戰後他們一直否認曾經做過的事,但這只能是更加加深他們無恥的印象。一位韓國的老師曾經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過731部隊這樣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說他們完全沒有人性毫不為過,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做——母愛實驗。  而這個所謂的實驗,就是將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共同關到一個鐵房子裡,然後便開始對這個房間進行加熱,這個加熱的溫度足以讓人死亡。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 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原標題: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傑夫(津巴多的學生,扮演典獄長的角色):基本上,你一直是有點在背景裡不活躍。這一部分是我的問題,因為他們點名的時候,你說你想坐在外面,我確實同意了。諸如此類的。但是我們挺希望你能活躍一點積極參與。因為獄警必須心裡明白每一位獄警都應該變得「強硬點」。然而到目前為止…… 獄警: 我確實不怎麼強硬。 傑夫: 所以呀,你必須得嘗試變得強硬起來。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這套將近百年前曾風靡美國的哭聲免疫育兒法,坑害了一代美國孩子,早就被摒棄。如今飄洋過海被各種無良育兒機構包裝一番後,拿來騙中國媽媽了。華生的育兒理論「孩子一哭就抱,那你就輸了。」「孩子如果摔倒在地,他越哭越不要搭理,孩子哭夠了就會自己站起來的,這樣孩子以後會更加獨立。」
  • 心理學家:你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童年陰影,別知道得太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陳喬恩曾講道,她小時候是被媽媽打罵大的。只要有事情做不好,就會面臨扇耳光的危險。曾經還被母親打得滿身是血,導致她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恐懼中,現在想起還是瑟瑟發抖。很多明星自訴小時候父母帶來的影響,比如姜思達曾在節目中講述父母吵架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直到現在談起依舊不能忘懷。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孩子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飢餓感、恐懼感為什麼會形成永久記憶
    要說到小時候的記憶,你能夠記得多少呢?應該很多人的記憶都非常的模糊了吧?小時候大腦發育還不完全,記憶也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有很多大人,長大後會想當然地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會有任何記憶。他們沒有想到那些忽視和小小的不重視,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賴馬先生的語言特點非常突出,善於寫有韻律的短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段落和重要意義的表達上,他喜歡用朗朗上口的兒歌,這樣方便孩子記憶和誦讀。所以我會覺得他的書適合大人用來療愈自己,又能用通俗易懂語言影響孩子,真的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