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隨後,華生找來小白鼠陪伴小阿爾伯特,當孩子玩兒得正開心時,華生拿出一根鋼管猛烈敲擊,發出刺耳的聲音,小阿爾伯特受到強烈刺激,哇哇大哭。
之後,每次阿爾伯特和小白鼠玩兒時,華生都會重擊鋼管,反覆進行多次試驗後,小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只要看到小白鼠他就開始驚恐並哭泣。
後來,華生又用相同的手段,使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又加入了別的毛絨小夥伴,這就是心理學界著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
這個實驗結果讓華生興奮異常,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人的行為是完全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人就是機器,孩子會有什麼輸出,完全取決於輸入的訓練,哪怕這個程序出現異常,只要懲罰措施到位,一切都可以回到正軌。
後來,著名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
情緒記憶很難忘記,尤其當它來源於視覺感官時,能夠引起情緒波動的畫面,要比平淡無奇的畫面更讓人印象深刻,這類記憶被稱為「情緒記憶」。
領導該項研究的基思·佩恩表示:一旦情緒記憶形成,會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生關聯,很難將它們隔離。如果人們試圖去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會強化它們,從而會使其變得更加難忘。
如果這種記憶在童年發生,會植入潛意識深處,影響更為深遠,甚至伴隨終生,即我們所說的「童年陰影」。
園園今年23歲,關於童年陰影他有著深刻的體會。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忙,所以在幼兒園他就已經開始寄宿了,園園回憶說幼兒園的廁所又髒又臭,而且沒有燈。廁所裡有定時衝水裝置,突然衝水的聲音,哪怕是白天也會讓他嚇一跳,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園園都不會去廁所。
直到現在他也害怕去廁所,每次去公廁都會不自覺地緊張,趕緊解決完問題,然後「落荒而逃」,據說,跟他一起上幼兒園那些小朋友,很多人都害怕上廁所,這種恐懼持續到成年。
如果細心觀察身邊的人,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有莫名其妙的「害怕」物品,比如毛茸茸的東西、青蛙、蜘蛛、密集恐懼,等等。
針對「情緒記憶」,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為孩子提供一個溫馨、和睦,環境舒適的成長氛圍
與華生實驗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實驗」,顛覆了之前錯誤的育兒方法,挽救了無數因華生理論而被「非人道」對待的兒童。
恆河猴實驗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媽媽用鐵絲纏繞而成,上面綁著奶瓶,而另一個媽媽是用柔軟布料做成的,沒有食物提供,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認知,猴子應該更喜愛「鐵絲媽媽」。事實上,除了餓了需要吃奶,其餘時間猴子都選擇依偎在「軟布媽媽」的懷抱。
所以一個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極其重要,他們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需要父母滿滿的愛,需要成人正向的鼓勵,只有享受愛的孩子,才有愛別人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冷漠,甚至是暴力的家庭中,就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最重要的是,將來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他們會把自己遭受過的一切繼承並實施,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這就是家庭本來的樣子。
2、避免讓孩子接觸到過度的「不良刺激」
養育孩子是個細緻活兒,也是個耐心活兒,很多時候不起眼的小問題都會釀成大後果。比如很多家長帶孩子,控制不了局面時,會威脅孩子「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聽話我讓警察來把你抓走」。
當拋出這些話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乖乖就範,殊不知在童年的陰影中,對孩子最可怕的恐懼莫過於「被拋棄」,這種感受會被應用延展到各種關係中,比如親子、手足和伴侶。
負面的教養方式,會刺激到孩子的情感,損害他們的自我價值和認同感,父母一定要避免。
3、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恐懼,務必要引導孩子走出陰影
當孩子害怕某件事情時,一定要想辦法將其與正面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消除孩子的恐懼。比如孩子被小狗嚇到,那我們就可以買一些關於小狗的繪本,給孩子講講關於小狗的溫暖故事,樹立起狗狗正面的形象,並適時地找機會和小狗玩耍。
當然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能夠捕捉到孩子的恐懼,並加以重視。
【包麻麻總結】
兒童時期形成的情緒記憶,會存在於潛意識中,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意識不到自己恐懼的來源,不清楚那毫無緣由的害怕來自於哪裡。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劃分出一個隔離區,將對自己造成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情感隔離開來,在這裡去改變某些細節,欺騙自己的潛意識,即我們常說的「自欺欺人」。
因此情緒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所以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心去養育和關愛。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