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2020-12-05 騰訊網

當媽後糾結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

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

所謂「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來自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

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

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一次又一次。

最後,即使沒有任何可怕的聲音,小阿爾伯特對於小動物、毛絨玩具都產生了恐懼。

更殘忍的是,這種恐懼深深地凍結在了孩子的腦中,實驗結束後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正常。

這一實驗讓約翰 · 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提出了「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法。

這套方法也漂洋過海流傳到了中國,並被不斷包裝和神話。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信奉,抱,會讓寶寶的依賴性更強;不抱,則可以讓寶寶更獨立。

然而,1 歲內的寶寶還不會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哭泣和比劃的行為,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訴說。

等不到爸爸媽媽的回應,換來的始終只有漠視。一次又一次之後,寶寶又怎麼能找到本應該擁有的歸屬感呢?

孩子真的會被寵壞嗎

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會問,那一哭就抱,到底會不會寵壞娃呢?

答案當然是不會!

哭聲免疫法一直都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在 40 年後,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推翻。

哈洛設計了兩個代理母親。

一位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是不提供食物;另一位則是金屬絲網媽媽,它堅硬冰冷,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

在連續 165 天的測試中,哈洛發現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當它們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緊緊地抱住絨布媽媽,慢慢安靜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只給寶寶提供食物,那僅僅只是一個食物提供者。對於寶寶而言,比起食物,更重要的其實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是對媽媽的信任和喜愛。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也提出,媽媽的角色之一,就在於當寶寶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如果寶寶因為害怕哭泣時,在最信任的媽媽這裡,都無法得到安慰和回應,他該是怎樣的絕望?

沒有及時回應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而且不斷有新的科學研究證明,如果寶寶連「哭」「求抱抱」這種最正常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的成長將受到難以估量的影響。

首先,長大後更容易依賴別人。很多人認為,寶寶哭了不抱可以變得更加獨立。恰恰相反,不及時給予安慰,可能只會讓寶寶哭得更大聲。早期給予及時的回應,還能防止寶寶陷入更崩潰的情緒。

其次,生長激素分泌不足。《The importance of touch in development》一書的作者認為,缺乏接觸會導致寶寶的生長激素減少,甚至停止合成。因為對這些寶寶來說,在缺少關心和保護的時候,只有先努力活下來,然後才有資格在身高、體重等方面都獲得發育。

第三,長時間哭泣可能會損害寶寶的認知水平發展。研究發現,比起哭得少的嬰兒,出生前三個月哭鬧時間較長的嬰兒,智商更低,精細運動能力也較差。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寶寶晚上睡覺哭鬧,難道要抱一晚上嗎?

大家要明白,睡眠引導和及時回應寶寶並不衝突。睡眠引導不是指放任不管,而是先冷靜地分析,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最關鍵的,是弄清楚寶寶哭鬧背後「無法訴說的」真實需求。

抱他,並不會寵壞他,而是在幫助寶寶,成為一個更好更健全的人。

小月齡的寶寶,就像是「大地的寵兒」,動不動就被東西絆倒,踩玩具滑倒,甚至左腿被右腿絆倒……

這時,面對「哇哇大哭」的寶寶,爸爸媽媽的態度很重要,影響到寶寶的性格與能力發展!

發文:青島育兒網,專注科學育兒家庭教育和親子情感。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嬰兒哭了到底要不要立馬抱?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初做父母的人,都會有一種困擾,孩子哭了要不要立馬抱起來?很多「富有經驗」的月嫂會說:「不要孩子一哭就抱,這樣有你受的,總得抱著他。」西方曾經也流行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哭了,如果立馬抱會讓孩子以哭泣為手段來要挾父母。
  • 孩子跌倒撞到頭,要不要馬上去醫院?3個問題告訴你答案
    寶寶從床上、沙發上跌落後,即使撞到了頭,哭得很厲害,只要上面3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那就說明寶寶摔得不嚴重,顱腦沒有出現骨折、出血等嚴重損傷。爸爸媽媽可以放寬心,今後小心一點,做好防護工作就好了。不過要注意,第3個問題可是要觀察3天才能知道答案的。所以寶寶摔傷後,即使哭一哭就跑去玩了,爸爸媽媽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只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並主張媽媽不要跟孩子太親密,以免孩子過於依戀母親,難以獨立。 簡單來說,有奶就是娘。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於是出於好奇,搜索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直到發現了這幾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力服從研究,是一個非常知名的針對社會心理學的科學實驗。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公司的介紹用了很多高大上的詞彙來包裝和推廣自己的課程,核心的觀點其實就是:寶寶如果哭了,不要管她,千萬不要去抱孩子,時間長了寶寶發現哭了也沒人管,寶寶自然而然就會不哭了,最終能夠自己獨立睡覺了,以後也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聽起來似乎那麼點道理。前幾天,可樂在睡覺時在嬰兒床裡翻了個身,腳卡在了嬰兒車的護欄裡。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稱,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與其幼年心理有密切關係。她建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對子女的心理撫養,培養兒童健康心理。
  • 為啥寶寶被抱起來走就不哭了,大人一坐下又哭不停?答案很暖心
    編 輯:柔山孩子似乎總是喜歡被媽媽、爸爸抱著,即便是正在號啕大哭的嬰兒,當被媽媽抱起時,也會儘快地安靜下來。孩子每天都要被抱著走才安靜,不然就哭鬧不止,對於寶媽來說,可是一個力氣活,身體很容易吃不消。
  • 監獄實驗告訴你!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心理學自然也需要無數經過科學論證的實驗來探索和驗證理論。相比於其他生命科學多採用動物實驗而言,心理學的實驗對象比較特殊,因為許多都是由真正的人來擔任。你是吃了豹子膽?」獄警馬上就讓那些不服管的囚犯趴下去做伏地挺身,對於最皮的還有額外獎勵——一個獄警坐在他身上讓他做伏地挺身。第二天早上囚犯們就炸了鍋了,就是做個實驗你們下手也太狠了吧!他們抗議,他們絕食,他們示威,似乎是要和獄警決一死戰。
  • 新生兒哭鬧時該瞬時抱還是間隔抱?做錯影響睡眠發育,別不當回事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寶寶哭鬧的時候到底要不要立刻去抱?因為這個問題,小劉和婆婆之間起了爭執。婆婆堅持認為應該立刻抱起寶寶並安撫,否則寶寶就太可憐了,一直哭還會哭壞嗓子。小劉和婆婆的看法,到底哪個才更正確?想必每位寶媽心中都有答案的吧。大多數年輕寶媽,一定是支持小劉的做法的。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因為寶寶的哭鬧,原因有很多。
  • 孩子要不要超前教育?一個實驗告訴你,危害也許10年後才知道
    文|秘籍君朋友的孩子今年馬上要上幼兒園大班了,她最近在糾結是讓孩子繼續上大班,尊重孩子自然發展,到上小學再學習知識,還是報一個幼小銜接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將來上學更容易適應。我們當時學習的時候就覺得很累,但是到我們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只覺得他們更累。
  • 實驗室裡的小白鼠告訴你答案
    作者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性格是好的,什麼性格是不好的,具體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應該說這是一本指導方向的書,因此很難整理出一篇清晰實用的文章。最終,我決定按照作者的順序,從第一章開始記錄整理。
  • 寶寶抱得越多越聰明?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小娟的立場則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就任由他哭鬧,孩子哭夠了鬧夠了也就消停了,但是小娟家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任性哭鬧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厲害。這也讓小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是不是孩子經常性哭鬧和抱孩子有關呢?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哭鬧呢?1、孩子哭鬧和父母的回應有關大多時候如果父母表現得不重視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有各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 頓悟學習到底與情境有著怎樣的聯繫?柯勒的一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頓悟學習到底與情境有著怎樣的聯繫?柯勒的一個實驗告訴你答案沃爾夫岡·柯勒,生於1887年1月21日,逝於1967年6月11日。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靈長類行為研究的先驅。柯勒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同時,柯勒以直接經驗和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格式塔心理學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柯勒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哈洛還做了第三個實驗,這一次小猴子們沒有任何媽媽,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裡,只能定時得到食物。幾個星期「無母親」的生活後,這些小猴子被放進有兩個假媽媽的籠子裡。當怪物機器人出現時,它們會怎樣呢?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過分親密,並且,嬰兒如果哭了不要立即抱他,因為這樣會使他對自己的母親過於依戀,以後在社會上將難以獨立。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整個實驗過程殘酷而冷漠,但卻無比真實地揭開了真相。研究人員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抱走,讓它們與自己的媽媽從此分離,然後給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籠子,裡面放著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金屬製成的,另一個是用絨布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