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簡簡周 / 文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靡整個美國社會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當時的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嬰兒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能讓他吃飽穿暖,存活下來。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只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並主張媽媽不要跟孩子太親密,以免孩子過於依戀母親,難以獨立。
簡單來說,有奶就是娘。
另一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還提出了「強化理論」,稱孩子哭泣時,父母不應該立刻就去抱他,否則就會強化他的行為,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哭鬼。
很多人都對「碗櫃理論」深信不疑,即便是現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持有類似的教養觀念。
當年我坐月子時,就經常會有過來人跟我分享經驗:孩子千萬不能一哭就抱,否則會成「落地響寶寶」,你一撒手她就哭個沒完。
但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他認為,嬰兒會依戀帶給他接觸性安慰的人。換句話說,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戀和肢體接觸。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從它們的媽媽身邊抱走,分別關進各自的籠子裡,而他事先在籠子裡已經準備好了兩個「假媽媽」。
其中一個是用鐵絲做的,冰冷堅硬,但上面綁著奶瓶,裡面有充足的食物。
另外一個是觸感柔軟的絨布做的。
剛開始,離開媽媽懷抱的幼猴們表現得焦躁恐懼。
在哈洛的實驗記載中,它們不斷尖叫,甚至大小便失禁,整個實驗室裡臭味瀰漫。
幾天之後,意識到媽媽不會再出現的幼猴,開始把感情轉移到假媽媽身上。
如果「碗櫃理論」是對的,那麼,幼猴就一定會選擇那個能夠給它提供奶喝的「鐵絲媽媽」,但實際上,小猴子們都選擇爬到「絨布媽媽」的身上。
它們會不停地撫摸「絨布媽媽」的臉,輕咬它的身體,或在它身上來回蹭好幾個小時,直到自己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喝飽了奶又再回來。
哈洛的實驗結果顯示,幼猴對肢體接觸的需要,已經超越了吃奶的生理需要,他甚至說,「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這個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很多研究顯示,缺少緊密的和充滿愛意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甚至生存。
一項針對北美孤兒院的研究表明,即便有良好的食物和醫療照顧,那裡的兒童都會有嚴重的感情和生理失調,而且死亡率很高。
曾經有朋友拿不定主意,問我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寄宿制幼兒園。那個幼兒園收費很高,據說也很有名。
但我給她的建議是,不上。再昂貴、再有名的幼兒園,也比不過每天有機會跟媽媽在一起,感受媽媽懷抱所帶來的滋養。
媽媽的擁抱、撫觸、親暱,才是孩子真正的渴望和需求,也是他成長必不可少的養料。
依戀與「壞媽媽」
哈洛的實驗還沒有終結。
除了接觸安慰之外,他還想找到其他愛的要素。於是,他升級改造了假母猴。
一開始,他用兩個小的自行車燈充當假母猴的眼睛,後來又給假母猴裝上了一個細節更精細的臉。
之前的絨布母猴沒有臉,也沒有五官,但幼猴依然會不停地親吻、撫觸它。
現在,假母猴戴上了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猴子面具,幼猴卻無法接受,不停地尖叫、躲到角落發抖,直到研究人員把有臉的這一面轉開,小猴子才又重新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顯然,幼猴更喜歡它最初看到的模樣。哪怕只是一個「假媽媽」,當幼猴與它建立起依戀關係後,就不太容易會「變心」。
接下來,哈洛還想看看幼猴會對假母猴產生什麼樣的依戀關係,於是又進行了一項更殘忍的實驗。
他在假母猴的身上裝了很多會傷害幼猴的機關,有些會突然噴出冰冷的水柱,有些會刺傷幼猴,但無論假媽媽怎麼虐待幼猴,它都不會遠離。
哪怕遍體鱗傷,連走路都已經踉踉蹌蹌了,它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回到這個冷酷的假媽媽身邊,試圖尋求一點點溫暖。
哈洛公開了這些實驗錄像,讓人們看到了幼猴對「假媽媽」的強烈依戀。
他據此得出結論,幼猴會依戀上絨布母猴,而且這幾乎和跟真正的母猴在一起時沒什麼差別。
哈洛和恆河猴實驗
這個實驗結論在當時很有轟動效應,哈洛也迅速成為令人矚目的心理學家,並在1958年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後來,哈洛把他的演講內容以《愛的本質》為題,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上。
那個時候,他堅信,只要有接觸安慰,嬰幼兒就能健康成長。
愛無能的代際傳遞
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這些與「假媽媽」一起生活的幼猴逐漸長大,問題也開始暴露。
它們無法與其他猴子共處,有些小猴子甚至還出現了極端的反群體行為,或是各種異常表現,比如不停地搖晃、啃咬自殘、自閉傾向等等。
有些小猴子的手臂上,到處都是潰爛的傷口,有一隻小猴子甚至還咬掉了自己的整個手臂。
哈洛這才意識到,充滿愛的養育,也不僅僅是有接觸安慰那麼簡單。
於是,他又發表了多篇報告,宣布由假媽媽養育的幼猴出現了嚴重的情緒問題。
最後,他終於發現,除了接觸安慰之外,動作以及與同類的真實互動也十分關鍵。
「假媽媽」的問題在於,她不會動,也沒有辦法和幼猴交流。所以,在「假媽媽」身邊長大的幼猴,既不會嬉鬧遊戲,也不會交配。
哈洛的探索沒有止步於此。
為了研究這群幼猴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母親,哈洛又設計了一個更加殘酷的實驗。
他把這些抵死不肯交配的母猴綁在「強暴架」上,讓它們被迫受孕,產下幼猴。
這些剛出生就被迫與媽媽分離,然後在「假媽媽」身邊長大的猴子,在被迫成為媽媽之後,也表現得愛無能,並且冷酷到底。
有些母猴經常虐待幼猴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有些母猴則對幼猴漠不關心,只有少數看上去「還算正常」。
結論顯而易見,沒有得到過母愛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也很難有能力做一個稱職的撫養者。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為後來的心理學家們研究依戀關係提供了有力的實證,也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早期依戀關係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但實驗本身的殘酷性也一直被詬病。
同樣缺愛的哈洛
哈洛研究了一輩子的愛和依戀關係,且成就斐然,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那麼,他到底有個怎樣的童年呢?
這個部分能查到的相關資料並不多,他只是曾在傳記中提到過自己的母親。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冷淡疏離,想必哈洛也是在缺乏母愛的環境中長大。
雖然在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享有很高聲譽,但哈洛的一生過得並不幸福。
他曾多次抑鬱症發作,在他發現「假媽媽」養育的幼猴很不正常時,他還開始酗酒。
他在生活中的親密關係也是一團糟,他不止一次出軌,還因此離了婚。
有動物保護人士甚至攻擊他說,哈洛之所以設計這些殘酷的實驗,只因為他是個虐待狂。
這樣的指責有失偏頗。
無論如何,哈洛的實驗結果對於人類的養育研究十分有價值,也指導著後來無數的媽媽、爸爸和教育者們學會如何更好地去愛。
很多家庭、學校、醫院和社會機構都因此調整了養育方式。
我記得我當初在醫院生孩子時,剛出產房,醫生就把剛出生的寶寶抱到我身上,讓她光著身子在我胸口趴了好長時間。
另外,現在提倡母乳餵養,一方面是因為母乳有更好的天然營養和免疫因子,更重要的是,在哺乳過程中,媽媽所給予孩子的親密接觸和目光注視。
孩子不是吃飽穿暖就能得到足夠的愛,也開始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只是,這個溫暖的結果,卻是讓很多無辜的猴子承擔了不該屬於它們的痛苦換來的。據說,很多作為被試的猴子後來都出現了終身難以治癒的精神性疾病。
或許,哈洛更深層的動機,也是想要給自己有所欠缺的童年找到一個答案。
不知道看完這個實驗,你會得到怎樣的啟示?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資料:
[1](美)理察·格裡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人民郵電出版社
[2](美)勞倫·斯萊特(Lauren Slater),《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作 者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