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銀增強收益債券、農銀金祿債券、農銀豐澤定開債券、
農銀金祺定開債券基金經理 周宇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利用微觀實驗研究取得快速發展,這些實驗不僅有趣,而且能給我們從事投資提供有用的啟示。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納曼做過一個與風險偏好以及決策有關的實驗。他設計了兩個問題,請實驗者來回答。
選擇一:確定拿到900元;或者有90%的機會贏得1000元,10%的機會什麼也沒有。選擇二:確定失去900元;或有90%的機會失去1000元,10%的機會什麼也不必失去。問題來了:你會選哪一個?
對於選擇一,大多數實驗者面對不確定性,選擇拿到確定的900元;對於選擇二,大多數人都願意冒90%機會失去1000元的風險。為什麼同樣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風險偏好呢?雖然從數學期望的角度看,前後兩種選擇的期望值都是一樣的。行為經濟學家的解釋是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對稱的。在正收益區間表現出的是風險規避的行為,在負收益區間表現出的是風險偏好的行為。
看上去這麼一個小小的實驗,卻是很多投資者所遇到問題的翻版,投資者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選擇。
選擇一:確定今天賺1%;或者明天有50%的機會賺2%,50%的機會什麼都不賺。選擇二:確定今天虧1%;或者明天有50%的機會虧2%,50%的機會什麼都不虧。
投資者和參與實驗者一樣,第一個選擇確定賺1%出局,第二個選擇繼續持有到明天期望能扳回虧損。投資者每天都面臨同樣的決策,長久下去,就形成了每次盈利的時候都很少,而虧損卻很大的普遍現象。
以往我們更多的是接受這種現象,卻很少去探究背後的原因。正是行為經濟學的小小實驗,讓投資者找到了不理性決策的心理根源。投資者從中了解到需要突破直覺思維的障礙,改變風險不對稱的偏好習慣,依據客觀數據來做理性的決策,從而避免一漲就跑、一跌就扛的盲目行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