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在吵什麼?

2020-12-02 騰訊網

1.行為經濟學是怎麼來的?

好,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由來。你可能聽說過丹尼爾·卡尼曼,他2002年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他是一個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心理學家;2013年,羅伯特·希勒又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做行為金融學的;然後最近的2017年,理察·泰勒也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做的是純粹的行為經濟學。

可能因為最近的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做行為經濟學的,你會覺得行為經濟學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但這是一個誤區,其實行為經濟學並不是一個新的學科,我們首先要破解這個誤區。

現代經濟學之父叫亞當·斯密,他在寫他的《國富論》的17年前就寫過一本書,叫《道德情操論》,裡面就引進了很多行為的概念。當然,還有凱恩斯,他也是宏觀經濟學之父了,他有很多關於行為經濟學的概念,比如說他提出過動物精神、選美,說股票就像選美一樣。所以早期的這些經濟學的大佬,其實都是非常承認人是有感情的,不是完全理性的。

但是後來在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盧卡斯和一些其他的人,比如說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和託馬斯·薩金特,這些人都拿諾貝爾獎了。他們在70年代引進了理性人的概念,叫做rational expectation。而且這些模型是非常優美的。我當年轉學金融其實就是被這些模型吸引。我本來是學概率統計的博士,因為學了這門課發現太優美了,所以說這些模型立馬就受到很多的關注。

在這些模型裡面,有幾個最重要的假設:第一個就是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不光是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還假設我知道你是理性的,還知道你也知道我是理性的,所以說它是非常多層的理性的概念。

第二個假設就是這些人都能夠做優化,能夠最大化他們的效用函數。這些模型當時提出來之後,確實是能解決當時的一些問題。所以基本上到70年代、90年代,壟斷了整個經濟學,這樣使得行為經濟學當時比較難生存。

比如說我自己的一個親身例子。2006年我把我和一個合作人的論文提交到一個雜誌上,結果雜誌的回稿是:這個論文我聞一下就不對。這是非常侮辱學術界人的事情。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比如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早期的還有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像金融危機、網際網路泡沫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違反有效市場假說的一些極端例子,使大家意識到市場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有效,人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理性。所以說這也是後面導致大家重新重視理察·泰勒、羅伯特·希勒那些人早期的工作,這也是他們拿諾貝爾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我是這麼理解理性經濟學和非理性經濟學,也就是行為經濟學的關係。我覺得理性經濟學就像咱們中學學的物理模型,那裡面沒有空氣阻力,一切都很理想。所以說我們能看見早期的物理模型,確實能解釋現實中的很多現象,比如說兩個鐵球從上面扔下來,它們到達地面的時間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很多其他情況下,空氣阻力是極其重要的,像飛機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從後面推它,都飛不起來。行為經濟學也是類似的,就像飛機起飛一樣。

所以你看,其實行為經濟學一直都在,如果你看一下曼昆經典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會發現幾十章裡面其實只有一小節是講行為經濟學。那個時候大家沒有重視。最近由於很多人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和金融危機這些事件,導致大家對行為經濟學更加重視。

但是行為經濟學並不是要顛覆傳統的經濟學原理,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擴展補充,更結合實際,而且我們這個課會引進很多行為經濟學的元素,這些元素可以給你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者是金融市場中發生的事情。

2.行為經濟學和理性經濟學的區別

好,光梳理了歷史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理解一下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到底在爭論什麼,很多人可能對「非理性」這個詞也理解得不夠深刻。這裡面我會通過兩個博弈論中的例子,去讓你更加深刻地理解理性到底意味著什麼,非理性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先講第一個例子,叫做最後通牒遊戲,一個非常有名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兩個人A和B,給他們100塊錢。A是提出分錢方案的人,B決定同不同意A提出的分錢方案。比如A說A拿90塊,B拿10塊,B如果不同意,大家一分錢都沒有。B如果同意,B就拿10塊,A就拿90塊,所以它叫做最後通牒遊戲。那你覺得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應該怎麼分這個錢?

你想一想,如果B是理性的,而且A知道B是理性的,那A就給B一塊錢,A自己拿99塊錢就行了。如果他拒絕這個分錢方案,他一分錢都拿不到,所以他肯定會接受這個分錢方案。

現實中大家是怎麼分錢的呢?如果讓你去提出分錢方案,你會怎麼分?我覺得你可能就會50:50這麼分,很多人也都會這麼分。後來有個做研究的人把最後通牒遊戲用在商學院的教授身上,很多教授參加了這個實驗。誰分的錢最多或者誰分的錢最少?結果是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這些教授們分的錢最少,那些市場營銷的教授反而表現很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學的這些教授,他們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他們提出的方案可能就是他們拿99塊,別人拿1塊錢,那別人肯定把他們拒絕了,因為別人覺得不公平,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回頭我們會細講。

同一個實驗也在學生中去做。結果發現考試拿A的學生就像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學的教授一樣,表現很差;那些考試拿C的學生反而直接上來說五五分吧,所以他們反而分的錢最多。這個結果告訴了我們,不能像理性模型裡面一樣假設別人是理性的,而且假設別人知道你知道別人是理性的。

當然上面講的這個博弈是兩個人之間的博弈,你不能假設對方是理性的。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很多人之間的博弈,像股票市場就是很多參與者互相博弈。

下面講一個例子,就是理察·泰勒很早的時候在《金融時報》上,讓大家做一個猜數遊戲,《金融時報》的讀者選一個數字,0到100的整數,選這個數字的目的是要贏這個遊戲。誰能贏這個遊戲呢?就是誰的數字離所有人的平均數的2/3最近。

這有點抽象,我講一下理性均衡是怎麼回事。你想要離所有人平均數的2/3最近,如果你假設大家都是亂來的,0到100隨便選,均值就是50,那你應該選多少?你應該選33。但是如果你假設別人會覺得其他的人都是亂選的,所以別人都會選33,那你就應該選22,所以選22是第二層理性。但是,你可能又會繼續往前想,萬一別人知道,別人會選22,你應該選多少?所以說你一直往下走,最後真的均衡只有0或者是1,就是說你一直得往小的數字走。所以,0或者1才是真的均衡,這是理性均衡。

現實中《金融時報》的那些讀者,選的數字是多少呢?有一個奇怪的分布。很多人選99和100,這就是瞎搞了。選99、100是不可能贏這個遊戲的,因為哪怕大家都選100,平均數的2/3也是66,但是就是有很多調皮搗蛋的人。更多的人選33,確實這些人是第一層理性的人,他們假設大家都是亂選的,均值是50,所以他們選了33。但是更多的人選22,也就是第二層理性的人更多,可能是他們沒有很多時間去思考,覺得大家會選33,所以他們選22。然後還有一撥人選0和1,選0和1的人就是那些理性經濟學學得特別好的人,可能是太好了。

那真的贏了這個遊戲的人是選了多少呢?是13,因為均值是18.91。這個遊戲給的獎金還挺多的,是兩張紐約到倫敦商務艙的往返機票,所以大家還是很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最後選13的贏了。

所以這裡面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0和1雖然是理性的,但是你不能假設別人是理性的。市場上也是這樣的。你不能假設別人是理性的,你得去猜別人不理性的程度,這是非常難的。像這個例子裡面贏的人是選13,但選13肯定是有運氣的成分,因為這個遊戲非常難贏,你要猜別人非理性的程度,這是非常難猜到的。但是你至少要意識到這個市場上存在一些調皮搗蛋的,選99、100的人,然後你去猜大家非理性的程度大約是什麼樣。

其實我經常在班上跟很多學生玩這個遊戲。經過多次玩這個遊戲之後,我發現時間越長大家越理性,時間越短的話就越不理性,越不理性的話,你猜的數字大一點,就能贏。

你可能會說剛剛這兩個例子都是實驗室裡面的例子,離現實生活太遠,下面我給你講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人也會有一些偏差。假設你現在去沃爾瑪買鞋,這雙鞋是200塊錢,但是你在買之前突然發現,隔壁家樂福只要100塊錢,你這個時候會不會不買這雙200塊錢的鞋,而去家樂福買100塊錢的鞋?比如說你去家樂福要10分鐘的時間。我覺得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家樂福買這雙100塊錢的鞋,省下100塊錢。

下面再看第二個例子,同樣你在沃爾瑪買一臺電腦,這臺電腦是20500塊錢,就在你要付錢的時候,你突然知道隔壁的家樂福只要2萬塊錢,少了500塊錢,這個時候你會不會花10多分鐘的時間去隔壁家樂福買這臺電腦?很多人這個時候會選擇算了,就500塊錢。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時候500塊錢相對於2萬顯得特別少,但是第一個例子雖然只省下100塊錢,但是顯得特別多,省了50%。

現實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對的,但是在傳統的理性經濟學裡面研究的都是絕對的,沒有研究相對的東西,相對的東西對你的影響比絕對的東西會更大,回頭我們會細講。

相關焦點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作為經濟學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行為經濟學為何能夠備受青睞?許多經濟學家一方面批評行為經濟學過於另類和反叛,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行為經濟學崛起和日益壯大的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體現了這些經濟學家對行為經濟學又愛又恨的態度。行為經濟學是非主流經濟學還是代表未來的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究竟和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關係?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該書通過闡釋和對比歷史上偉大的經濟學家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見解,既幫助讀者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掌握一些重要經濟理論的要義,同時,也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進行決策時有更開闊的思路。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2004-2017年在耶魯大學教授經濟學, 2017年7月任西北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行為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家,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以及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麻省理工脫貧實驗室舉辦的教育課程。2007年獲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著有廣泛使用的入門教材《經濟學》以及《不流於美好願望:新經濟學如何幫助解決全球貧困問題》等。
  • 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這次行為經濟學的獲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對於所有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行為經濟學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他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影響?跨界為王的行為經濟學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亞當斯密開創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來,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購物,大到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都和經濟學脫離不了關係。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運用行為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就要從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對人類行為的實驗出發。所以說,觀察現實和實驗經濟學是行為經濟學的基礎。2002 年,對實驗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弗農·史密斯和對行為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丹尼爾·卡尼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絕非偶然(可惜另一位對行為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經濟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由於英年早逝未在獲獎之列)。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然而,直到最近,經濟學思潮才開始著重對效用函數、供給和需求曲線以及帕累託最優解的基礎——「自利」行為進行研究;也只是在最近,行為經濟學家的諸多發現,才對之前被奉為公理的人類理性假設提出異議。這無疑是佔領了一塊不小的經濟學陣地。    行為經濟學家們接受傳統經濟思想的很多假設,他們也認同特定的結果是人們在特定經濟環境下所做的個人決定導致了最終的結果。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在那篇論文中,丹尼爾-卡尼曼和阿默斯-特活斯基指出了傳統經濟學中的期望效用理論的的缺陷性,並相應提出了風險條件下決策的替代理論--前景理論。丹尼爾-卡尼曼的得獎標誌著行為經濟學的從此被承認,從異端變為正統。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結果表明,工作的危險性與工資溢價之間並沒有表現出像傳統經典理論預言的那種正向關係。這個結果讓塞勒對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說開始了懷疑,他認識到,其實人可能並沒有傳統經濟學理論所設想的那麼理性。顯然,塞勒的這種解釋在當時看來是過於離經叛道了,提出之後立即遭到了一片反對,甚至他的導師沙爾文·羅森教授也對他投去了懷疑的目光。
  •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2019年09月21日 07:27 來源:《經濟學動態》2019年第7期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及其對新古典理論的內涵拓展是西方經濟學近幾十年來的重要演進特徵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李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使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該獎項所表彰的實驗方法正是行為經濟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儘管實驗方法對於其他經濟學者們來說是陌生的。實際上,行為經濟學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段好時光。
  •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了解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理論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了解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理論 理察·塞勒因為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那麼,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塞勒的主要理論又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的又一次勝利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陳永偉/文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塵埃落定,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成功斬獲了今年的諾獎。對於理察·塞勒教授的獲獎,我個人想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形容。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來源: 經濟學動態 作者:鄒新月 陳玉琳2015年度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他於194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1967年獲凱斯西儲大學學士學位;1970和1974年分獲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行為經濟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家開始反思理性人作為研究前提的合理性,其中一個關注焦點就是理性人假定與心理學因素之間的關係,這為行為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契機。行為經濟學家最初並不具備宏大的理論「野心」,他們只希望從心理學中借鑑若干概念和結論來增強經濟學的解釋力,因而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行為經濟學不過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甜蜜愛情的結晶」,是介於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挑戰了新古典經濟學賴以生存的選擇模型,並建立了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行為決策模型。」馬廣奇表示,行為決策模型從兩個方面重構了選擇理論:其一,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了現實當事人決策普遍存在的「框架」問題,即決策時先在和決策有關的行動、狀態和結果中構造出一個「代表性」期望,經過該過程做出理性決策。」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幫助人做好的選擇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指出,泰勒把心理學的現實假設融入經濟學的決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會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後果,並展示出這些人類特質是如何影響個人決定,以致影響市場效果。通俗地說,泰勒的研究就是幫助個人、機構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克服有限的理性而做出較好的,或者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系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 (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