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2021-01-20 光明網
    理性人假定所隱含的同質性前提,使得主流經濟理論的研究過於缺乏人格基礎,複雜的經濟關係被簡單處理為非人格化的關係,忽略了不同個體在空間與時間上的認知與情感差異,這導致新古典理論解釋力的不足。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

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由此可認為,行為經濟學絕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流派,而是主流經濟學的順承發展,它對異質行為的開創性研究,對當前經濟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具有深刻的觸動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向異質行為分析的回歸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然具備自身特定的邏輯起點。以新古典理論為核心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其邏輯起點是經由帕累託正式引入,並由希克斯、艾倫和薩繆爾遜規範定義的理性人假定,即通過一組嚴格的數學抽象來界定一個非人格化的「理性自利人」,這符合那一代經濟學者對建立「富於邏輯的行為科學」的嚮往。從那時起直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都只沉迷於對理性人模型進行量變擴張,以便盡力拓寬理論的解釋範圍,而對理性人的內涵與局限卻沒有做進一步的認識與審思。

然而近20年來,人類經濟活動的日益豐富與多樣化,使得新古典理論不斷與現實經濟世界產生矛盾與衝突,許多經濟現象僅通過對理性人模型的量變擴張已無法解釋,這在客觀上要求經濟學家必須對理論實施質變突破以適應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家開始反思理性人作為研究前提的合理性,其中一個關注焦點就是理性人假定與心理學因素之間的關係,這為行為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契機。

行為經濟學家最初並不具備宏大的理論「野心」,他們只希望從心理學中借鑑若干概念和結論來增強經濟學的解釋力,因而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行為經濟學不過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甜蜜愛情的結晶」,是介於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然而,隨著對經濟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行為經濟學家逐漸成熟起來,他們不再滿足於止步在「心理學的經濟學」這一名號之下,而是趨向於從本質上重構主流經濟學賴以生存的理性人假定。

我們認為,理性人假定背後所隱含的同質性前提是導致主流經濟學逐漸喪失理論優勢的關鍵。理性人假定偏重於對個體行為的共性描述,即認為人人都是絕頂聰明的自利者,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經濟原子」。這種假定把現實個體所應具有的異質人格剝離殆盡,並把理性人的行為特徵等同於整個人類的行為特徵,忽略了不同個體在空間與時間上的認知與情感差異。這樣一來,經濟理論的研究前提就過於缺乏人格基礎,各種複雜的經濟關係也被簡單處理為非人格化的關係,因而新古典理論解釋力的後勁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若想解決這個根本性問題,只有將經濟學分析重新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

「異質行為人」的概念內涵與科學依據

「同質理性人」的假設內涵涉及兩層含義:第一,每個個體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都能根據自身的利益理智地行動;第二,每個個體都具有完全自利的偏好。相對於此,可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概括為「異質行為人」假定。由於行為經濟學本身尚處於快速發展之中,因而並未形成對「異質行為人」的規範定義,但對照「同質理性人」的兩層含義,「異質行為人」的概念內涵也可粗略概括為兩點:第一,個體是有限理性的,可能無法對外部事件與他人行為形成完全正確的信念,或無法做出與信念相一致的正確選擇,而這將導致不同個體形成異質的外部信念和行動;第二,個體不是完全自利的,可能還具有利他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的行為與行為結果進行評估,但不同個體會對他人行為產生異質的價值判斷。這兩個有關行為異質性的假設,看起來還很籠統,但在異質行為分析的道路上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何對「異質行為人」進行合理而不失簡約的刻畫,並保證以它為前提的經濟模型在數學上不喪失可解析性,是目前的一個開放性課題。

將個體異質行為納入經濟學的分析體系,意味著在經濟學假定中恢復個體本來具有的豐富人格。雖然前面提到,把行為經濟學等同於「經濟學+心理學」過於武斷,但心理學卻可為重塑個體的真實人格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為規範「異質行為人」的定義提供可能的理論工具。

斯密就已注意到心理學在刻畫個體行為人格特徵方面的作用,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情感與理智的鬥爭產物:雖然行為動機由情緒主導,但人們卻會在理智的驅使下「審視自己的每一步行動」。在對自我控制、過度自信和利他主義的論述中,斯密的許多觀點甚至與當代行為經濟學不謀而合。然而,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斯密的後繼者們並未在這條道路上開拓下去。他們認為,純粹的「研究邏輯行為」的經濟學不應把自身的理論立足於「尚未成熟」的其他學科,因此經濟學開始與心理學分道揚鑣,而經濟學中本來隱含的人格異質性命題也從此銷聲匿跡了。

直至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成熟使這種現象得以改觀。認知心理學將人腦看做一個從「感覺」到「反應」的信息認知系統,包括「感覺」的輸入、變換、簡化、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而「反應」則是該認知過程的最終產物,並以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故而認知的差異性將決定行為的異質性。這樣,心理學就為經濟學考察人類經濟行為的異質性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行為經濟學不但從心理學中找到了對行為異質性的理論支持,而且還大量借鑑了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回溯行為經濟學的早期研究,許多重大理論發現都有賴於心理學實驗的結果,由此所形成的實驗經濟學也成為行為經濟學的重要實證基礎。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心理學並不是揭示個體異質行為動機的唯一工具。時至今日,一些超越心理學的理論工具正逐步得到採納,其中包括神經科學、生物學等學科對經濟學的滲透,並通過計算機模擬和人腦掃描等方法來探尋個體異質偏好的原始形成機制。行為經濟學通過這些理論工具,使其前提假定更加符合「人類真實的動機與行為」,而不再拘泥於同質理性的先驗假定。

異質行為分析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毋庸置疑,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分析,無論對經濟理論的自我發展還是現實應用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啟示。

個體行為的異質性對經濟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在於,它使主流經濟理論得以在本質上超越自身對真實世界的解釋能力和範圍,並為經濟理論的內省與創新提供更切合實際的邏輯起點。當前主流經濟理論所基於的同質理性假定,是對現實個體的「極端要求」,它只能是現實中極少出現的一種假想狀態,其中所有個體都以相同的方式對外部經濟環境進行反應。行為經濟學則強調,對行為的分析應以行為的真實心理形成機制為基礎,不能以主觀的先驗假定為依據,而個體行為的心理形成機制又是一種個體化過程,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所以異質化就成為個體行為的基本特徵之一。這樣,作為極端情形的同質理性就自然被容納為異質行為分析下的一種特例,即如果在經濟分析時不考慮個體行為的異質性,理論就自然退化為以同質理性為基礎的主流新古典理論。這表明,行為經濟學並未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而是使後者成為它的特例情形和參照理論。由此筆者以為,近20年興起的行為經濟學並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學派,而是主流經濟學進行自我質變突破的嘗試。行為經濟學從主流理論中力闢而出,又試圖涵蓋主流理論,它是主流理論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

異質行為分析對我國轉型條件下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借鑑意義。主要可歸納為兩點:

其一,異質行為假定更適合對我國當前整體經濟行為的深入研究。主流宏觀經濟學對整體經濟行為的研究方法是通過考察經濟變量的總量或平均量來進行分析,其暗含前提是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轉型經濟條件下,經濟體制改革浪潮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各方面衝擊,使得各社會主體的利益訴求及價值觀念出現多樣化趨勢,由此所形成的異質偏好及其綜合效應很可能對總體經濟結果產生深刻影響,因而傳統宏觀經濟理論可能無法充分解釋當前諸多總量經濟現象,比如消費低迷、過度投資等。而異質行為假定卻恰好為解釋這些「異端」現象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視角。

其二,異質行為假定使得經濟學得以對異質個體的互動與博弈進行研究,這對我國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協調經濟社會的利益格局、保證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所有社會成員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傳統經濟理論假定個體具有同質的偏好和行為能力,因而只要每個個體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就達到了所有個體都能接受的利益均衡。然而現實中,各群體爭取自身利益的能力非常不同,這種異質性導致僅按利益最大化原則無法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結果,必須兼顧公平、正義等社會目標,這在傳統經濟理論體系內是無法承載的。以異質行為假定為基礎的行為經濟學,可以有效涵蓋對各利益群體不同行為能力的分析,並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偏好需求,從而給出能合理協調各方利益、體現社會公正等目標的制度安排建議。(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學科;神經經濟學;決策系統;研究;認知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大腦;情緒;長期規劃 作者簡介:   在二元決策系統中,決策個體所面對的將不再是單一理性決策系統的目標函數的最大化,而是需要對理性系統與情緒系統的不同目標函數進行最優折中與權衡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陝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馬廣奇介紹,行為經濟學的核心觀點主要有: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帳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決策偏好內生於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偏好逆轉。
  • 一個行為經濟學小實驗的啟示
    ⊙農銀增強收益債券、農銀金祿債券、農銀豐澤定開債券、  農銀金祺定開債券基金經理 周宇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利用微觀實驗研究取得快速發展,這些實驗不僅有趣,而且能給我們從事投資提供有用的啟示。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納曼做過一個與風險偏好以及決策有關的實驗。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陝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馬廣奇介紹,行為經濟學的核心觀點主要有: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帳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決策偏好內生於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偏好逆轉。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這一假說可以說為後來行為經濟學提供了思想的指導。這一時期還談不上行為經濟學,但卡託納和西蒙等人的研究已經為後來的行為經濟學構建了一條初步的研究路徑,即選擇的微觀基礎。在新古典範式中,選擇本身是一個黑箱,而卡託納和西蒙等人讓人們看到了這個黑箱的存在。特別是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說,成了打開這個黑箱的鑰匙。  到了上世紀70年代,行為經濟學進入初創時期。
  •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持續的偏好,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作出理性的行為決策。但由於部分傳統經濟學理論推理所用的假設不符合實際,並且有時會出現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個體決策行為相違背的情況,因而其受到了一定的質疑。近年來,部分經濟學家開始和神經科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來觀察人類外顯的決策行為,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
    作者:魏秀麗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開本:16開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系統地覆蓋了微觀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三個層面論述了管理中的人的行為問題,囊括了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
  •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之間呈現一種「出發點相似、歸宿點各異」的相對關係,研究結論如下:  其一,從研究目的看,實驗經濟學主要試圖在市場層面上檢驗交易結果與新古典理論是否一致,以及如何達到一致。由於現實中缺少可供直接觀察和研究的純粹市場場所,因此實驗經濟學強調藉助受控的實驗室方法來主動構造抽象的市場交易規則框架。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此後,本已對理性假設深表懷疑的塞勒徹底走上了對傳統經濟學的背叛之路。他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的著作,尤其是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研究非理性行為的有關文獻,並開始和卡內曼等人通信交流、合作研究。一位傳統經濟學的「叛徒」從此時產生了,在數十年之後,他將成為一門新學科——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 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這次行為經濟學的獲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對於所有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行為經濟學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他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影響?眾所周知,傳統的經濟學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之上,經濟人是會計算,有創造性,並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研究這個理性的經濟人是一切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然而經濟人假設太過於完美以至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都不存在,所以微觀經濟學能夠解釋的很多問題都存在瑕疵,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之後,世界的經濟學界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乏力,當時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都出現了對日常生活解釋的無法解釋問題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獎中的最後一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日揭曉,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獲得殊榮。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李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使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該獎項所表彰的實驗方法正是行為經濟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儘管實驗方法對於其他經濟學者們來說是陌生的。實際上,行為經濟學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段好時光。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凱恩斯會怎麼做》一書中,也列舉了一些傳統主流經濟學失靈而行為經濟學卻非常管用的案例。比如,關於如何解決鄰裡糾紛。
  • 行為經濟學,讓你更懂不靠譜的地球人
    當你仔細往下讀就會發現,原來這不是驚心動魄的星際小說,而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書中用理性經濟人星球上來的瓊斯,對地球人的不靠譜行為進行分析。行為經濟學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我們不否認數學工具的運用和由此產生的數學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學發展的重大意義,但主流經濟學並不完善,數學方法也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唯一方法,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認為,人不是純理性人,而是社會人。決定人們決策的不僅僅是經濟理性,更重要的還有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中既包含理性,也包含許多非理性的,或者利己但不理性的因素。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弗農-史密斯分享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恩曼是因為「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而得獎。這離丹尼爾-卡尼曼和阿默斯-特活斯基在1979年發表他們的經典論文《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已經過去了20多年。
  • 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研討會暨國內實驗經濟學實驗室聯席會議在...
    、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財經問題研究》編輯部聯合承辦的「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研討會暨國內實驗經濟學實驗室聯席會議」在大連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圍繞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邀請了國內外、海內外行為與實驗研究領域的學者匯聚濱城,分享學術前沿成果,探索理論研究新動向,積極為構建中國特色經濟理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