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
這位宣稱要「亂花錢」的經濟學家,實際上一輩子都是「理性消費」的呼籲者和推動者。理察·塞勒開創先河,他批判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經紀人假設,並用數學方法和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實證證明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總是存在的。比如,為什麼在某次拍賣中所謂的贏家卻變成了實際上的輸家; 為什麼有些賭徒輸了一整天,卻在希望渺茫的最後一局孤注一擲;為什麼購物者寧肯在一件家電上省錢,卻不願在另一件類似的電器上花同樣少的錢……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評價,塞勒使經濟學「更人性化」,他所作貢獻「在個體決策的經濟學分析與心理學分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給經濟研究和政策的諸多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理察·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很長時間裡,塞勒也是全球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爭議的焦點源於他傾向於強調事實與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不一致。
塞勒研究了很多現實經濟中的反常現象,他對反常現象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經濟理論的思考,即當現有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決策的時候,人們開始更加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這彌補了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缺陷。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畢業於理察·塞勒任教的芝加哥大學,他表示,行為經濟學在最初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也受到主流學界一定的批評與阻力,甚至嘲笑,但是理察·塞勒等經濟學家通過嚴謹的研究慢慢紮下根來,這種堅持與嚴謹,非常值得新結構經濟學學者們好好學習。
在中國屬於新興學科
「相比其他行為經濟學研究者,理察·塞勒最大的貢獻是將經濟學理論應用到政策制定中,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系講師、美國密西根大學行為經濟學博士江明介紹,15年前,理察·塞勒在美國提出了「Save for tomorrow」(為了明天儲蓄)計劃,通過行為經濟學理論,設計了一套方案,即在工資收入增長的情況下,將工資增加的一部分用於儲蓄,從而抵禦通貨膨脹。理察·塞勒的計劃方案在美國許多大公司被採納,因此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據介紹,如今行為經濟學在中國還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沿著理察·塞勒當時奠定的方向,今天行為經濟學已經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助推這門學科快速發展,它還與神經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關聯,誕生了神經經濟學前沿研究領域。
「在交大的實驗經濟學實驗裡,我們通過有趣的實驗開展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江明告訴記者,他們主要招募非經濟專業的學生開展實驗,比如向一名實驗對象支付一筆現金,問他要今天直接拿,還是過一些日子領取包含利息的更多現金。
「這不是做做樣子的調查,而是真金白銀地把這筆錢給實驗對象,因為只有通過真實的激勵,才能更準確地獲知每個人真實的經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