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金立印說,作為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行為經濟學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以發現傳統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的一門學科。傳統經濟學理論都是從成本、利潤或者投入、產出,去分析經濟現狀,往往忽略了消費者的心理,而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於是,傳統經濟學制定的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決策最終失效甚至釀成惡果。這正是行為經濟學修正彌補的。
金立印舉例說,兩人同時擁有一萬元,一個是辛苦打工賺來的血汗錢,一個則是撿來的意外之財,這兩人的消費意願就全然不同。塞勒對此提出熱門概念:心理帳戶。每個人頭腦中都有許多心理帳戶,人們會把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帳戶內,而不是像會計帳戶那樣統籌管理所有收入和支出。當我們獲得意外之財一萬元時,可能傾向於將它花費在享受上;而按月發的工資就不會亂花。
於是,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就是:從傳統經濟學上講,一萬元就是一萬元,不管賺來的還是撿來的;而在行為經濟學中,辛苦掙來的錢,價值要遠大於路邊上撿來的錢。
金立印指出,行為經濟學的意義在於,當決策者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不能僅看統計數據、報表,還要分析普通經濟人的心理,也就是說,宏觀經濟的政策要更多觀察微觀層的經濟行為。
克服非理性錯誤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吳飛說,從此次塞勒獲獎來看,行為金融學越來越獲得學術界認可。傳統金融理論用標準數學模型表現出整個金融世界一切是非常理性的。區別在於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市場人都是理性的,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上更多的人是不理性的,因此它更多描述人們怎麼去決策。
吳飛認為,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大部分散戶甚至部分基金經理不是理性的,體現出追漲殺跌以及羊群效應。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塞勒的著作《「錯誤」的行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又一力作,且十分通俗易懂。
此外,塞勒還做了很多開創性學術研究,如對解釋股票溢價之謎做了很大貢獻。過去100多年來,美國的股票比無風險的國債高了6-7個點的風險溢價。如果買國債年化收益1%左右,而股票年化收益達到7%左右。按照傳統理論,唯一的可能是股票風險太高,大家要求高溢價來彌補承受的風險。實際上,股票的風險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傳統理論對此很難解釋。塞勒作了個假設,即人們對於同樣金額的虧損,痛苦遠高於同樣金額的盈利。大家厭惡虧損,所以在高回報的情況下才願意投資。
塞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經常看自己股票帳戶,每天的波動會造成心理上的衝擊,變得更願意投資安全資產。如果把周期拉長到一年、兩年甚至十年再看一次自己倉位的話,當中很多虧損磨平,投資者對股票的厭惡程度會小很多。
學習行為金融學有什麼用?吳飛認為,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犯錯,明白市場上大部分人為什麼會犯錯,以及幫助客戶克服非理性的錯誤。本報記者 談瓔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