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獎中的最後一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日揭曉,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獲得殊榮。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詞中,組委會突出強調了其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頒發給了行為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家。
據公開資料顯示,理察·塞勒出生於1945年,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他曾撰寫多本暢銷書籍,包括《助推(Nudge)》、《準理性經濟學》和《獲獎者詛咒:經濟生活的悖論與異常》等等。他在《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等媒體上開設專欄,並為美國經濟危機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塞勒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並於1995年擔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塞勒還是個多面手,不僅是資產管理公司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還在2015年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中客串,向觀眾解釋「熱手謬誤」這一經濟學術語。
以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詞全文:
理察·塞勒將心理學上的現實假設用於對經濟決策的進行分析。通過探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這些人類特性如何系統性地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
有限理性:塞勒發明了心理帳戶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如何通過在頭腦中建立單獨的帳戶來簡化金融交易決策,聚焦個人決定的衝擊,而不是整體的影響。他還用厭惡損失的心理解釋了賦予效應,即為什麼當人在擁有某一商品時對同一商品的評估,要高於未擁有同一商品時的估價。
社會偏好:塞勒對公平的理論和試驗研究方面一直很有影響力。他解釋了,為什麼消費者對於公平的關心可能會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時提價,但卻不能阻止公司在生產成本提高時漲價。塞勒和他的同事還設計了一個叫獨裁者博弈遊戲,這一試驗性工具被廣泛應用于衡量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對公平的態度。
缺乏自我控制:塞勒還給有關新的一年計劃難以保持的老觀點帶來了新的視角,他展示了如何使用計劃者-執行者模型來分析自我控制的問題,這 與現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用來描述長期規劃和短期行為之間緊張關係的框架相似。屈服於短期誘惑是我們在為老年儲蓄、或選擇更健康生活 方式的計劃經常會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的實踐工作中,泰勒證明他所創造的一個術語:助推(nudging)可能幫助人們在為養老而儲蓄,以 及其他的情況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總之,塞勒的貢獻在於為個人決策的經濟和心理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觀點,幫助行為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領域,對許多經濟研究和政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附:201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物理學獎:萊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基普·索恩
化學獎:雅克·杜博歇、約阿希姆·弗蘭克、理察·亨德森
生理學或醫學獎: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麥可·揚
文學獎:石黑一雄
和平獎: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經濟學獎:理察·塞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