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文章首先把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劃分四個階段,並分別闡述了每個階段的主要理論貢獻。其次,文章認為,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的理論貢獻可以歸結到兩個方面:一是有限理性;二是社會偏好。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說,而社會偏好理論則通過引入人的社會性,一改新古典經濟學完全忽略人的社會性的做法,從而將經濟學引入一個嶄新的方向。從這個角度講,行為經濟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發展的引領者。
關鍵詞:新古典範式;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行為經濟學
作者簡介:周業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當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之後,行為經濟學再次引起了熱議。算上2002年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教授(Daniel Kahneman)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教授(Robert J.Shiller),行為經濟學家已經是第三次獲得了諾獎殊榮。如果再廣義地看,2002年諾獎得主弗農·史密斯(Vernon L.Smith)和2012年諾獎得主埃爾文·羅斯教授(Alvin E.Roth)因實驗經濟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獎,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學界對行為經濟學的肯定,因為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交集太多,以至於被視為一體。而在其他的諾獎得主中,1978年諾獎得主西蒙教授(Herbert A.Simon)最早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稱得上行為經濟學的拓荒者之一;1994年諾獎得主澤爾騰教授(Reinhard Selten)、2001年諾獎得主阿克洛夫教授(George A.Akerlof)也都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代表人物。1999年克拉克獎授予行為金融學的開創者之一的史萊佛教授(Andrei Shleifer),2001年又授予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拉賓教授(Matthew Rabin),而類似2013年克拉克獎得主切迪教授(Raj Chetty)等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也頗有建樹。這說明行為經濟學不僅僅是代表經濟學曾經的一種進步,更重要的是代表經濟學的一種未來。
作為經濟學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行為經濟學為何能夠備受青睞?許多經濟學家一方面批評行為經濟學過於另類和反叛,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行為經濟學崛起和日益壯大的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體現了這些經濟學家對行為經濟學又愛又恨的態度。行為經濟學是非主流經濟學還是代表未來的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究竟和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關係?行為經濟學是否會像其他許多經濟學分支那樣,以叛逆的姿態出現,以歸化的形式退縮回新古典範式的陣營?本文認為,行為經濟學迄今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正逐步改變著原有經濟學的各個領域,這種改變有些是邊際上的修補,而有些則屬於顛覆性的變革。行為經濟學的這套新體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新古典經濟學抗衡,是否能夠發展出新古典經濟學的替代範式,還有待觀察,但至少行為經濟學給出了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分三個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第一節回答行為經濟學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第二節回答行為經濟學所提出的新理論體系的本質是什麼?第三節則討論行為經濟學是否能夠擔負起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重任?
一、行為經濟學已經做了什麼?
行為經濟學常常被一些經濟學家稱作非主流經濟學,對標的是作為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非主流的身份很容易讓人們把行為經濟學與其他已經存在的各種非主流經濟學相等同。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如果說其他非主流經濟學僅僅只能在經濟學大廈中偏安一隅,那麼行為經濟學則是在整個經濟學大廈中翩翩起舞,如果這還是非主流的話,那麼主流經濟學家對待行為經濟學的態度就是非常不公平的,或者更準確地說,主流經濟學家出於對行為經濟學的恐懼和擔憂,進而加以排斥。無論如何,行為經濟學經過50餘年的努力,已經成長為一個理論體系相對完備的新學科,並且表現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了特定的研究綱領,相應的有各自的理論內核和保護帶。第一階段可稱為行為經濟學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出現在上世紀40-5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嘗試從心理學或者更廣義的認知科學中尋求對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新的理解,代表人物有卡託納和西蒙等人。卡託納(Katona,1951,1975)最早系統地探討了當事人心理活動與宏觀經濟總量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預期內生與預期的宏觀效應。而西蒙(2004)則在探索認知科學的過程中,結合經濟組織中的決策問題,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這一假說可以說為後來行為經濟學提供了思想的指導。這一時期還談不上行為經濟學,但卡託納和西蒙等人的研究已經為後來的行為經濟學構建了一條初步的研究路徑,即選擇的微觀基礎。在新古典範式中,選擇本身是一個黑箱,而卡託納和西蒙等人讓人們看到了這個黑箱的存在。特別是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說,成了打開這個黑箱的鑰匙。
到了上世紀70年代,行為經濟學進入初創時期。西蒙在認知科學領域的探索無疑激發了眾多心理學家對於個體選擇和決策的興趣,其中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人的決策和判斷問題的研究,其核心就是揭示個體不確定下是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的?背後的認知心理機制是什麼?卡尼曼和特維斯基(Tversky and Kahneman,1974;Kahneman et al.,1982)認為,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判斷和決策並非按照通常理解的那樣能夠精打細算,而是常常藉助於啟發式,也就是說,決策和判斷受問題的描述、程序、個體的經驗、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當地的情境等因素的影響;並且也很難估計出一個近似客觀的概率分布,常常出現事件出現概率的高估和低估的情形。卡尼曼和特維斯基(Tversky and Kahneman,1981,1986)進一步發現,個體決策和判斷還受到框架的影響,會出現框架效應。如果說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思想,那麼卡尼曼和特維斯基則明確揭示了有限理性的作用機制和作用基礎;如果說西蒙告訴人們個體行為的黑箱在哪,那麼卡尼曼和特維斯基則是打開了這個黑箱。
正因為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這些開創性研究,使得後來行為經濟學有了明確的理論內核。特別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把其認知心理的研究推廣到了經濟學領域,首次對新古典理性經濟人的兩大偏好公理(完備性和傳遞性)進行證偽,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備擇的理論模型——前景理論,從而宣告了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前景理論本質上還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一系列認知心理研究的綜合,但這個理論對於經濟學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新古典範式的理論內核中最關鍵的就是理性經濟人假設,而前景理論直接否定了這個假設,理性經濟人在前景理論中不過是一個特例,無論確定下還是不確定下均如此。受到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系列研究的影響,一些經濟學家開始運用前景理論對傳統的經濟學主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塞勒提出了心理帳戶假說,基於此形成了行為經濟學的消費理論(Thaler,1980,1985);二是泰勒等人提出了偏好的時間不一致性(Thaler,1981),萊伯森則進一步構造了雙曲偏好模型(Laibson,1997,1998),從而形成了行為經濟學的跨期選擇理論;三是阿克洛夫等人提出了效率工資假說,提出了新的勞動市場微觀結構理論(Akerlof,1982,1984);四是阿克洛夫等人在宏觀模型中引入有限理性假說,提出了近似理性假說(Akerlof and Yellen,1985),並形成了行為宏觀經濟學(Akerlof,2002);五是席勒和史萊佛等人將有限理性和前景理論的思想運用到金融領域,形成了行為金融學(Shiller,1981;Shleifer and Vishny,1997)。所有這些研究都在傳統經濟學領域掀起了一股行為經濟學風暴,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傳統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階段可稱之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階段,在時間上大概是上世紀70-90年代。
隨著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前景理論的提出,以及史密斯等人實驗經濟學的推廣,特別是史密斯解決了經濟學的實驗室實驗的方法論問題(Smith,1976,1982),行為經濟學開始和實驗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實驗室實驗的研究,行為經濟學家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偏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Güth et al.(1982)設計出了最後通牒博弈實驗;Kahneman et al.(1986)提出了獨裁者博弈的設想;Isaac et al.(1984)、Isaac and Walker(1988)、Andreoni(1988)等人設計了公共品博弈實驗等等,這系列實驗給出了顯著且穩定的社會偏好證據,Camerer(2003)通過行為博弈這一主題系統總結了相關的研究。和行為博弈實驗相關聯,阿克洛夫和耶倫(Akerlof,1982,1984;Akerlof and Yellen,1988,1990)在解釋效率工資時,提出了禮物交換和公平偏好的思想,類似的還有Camerer et al.(1997)等人的研究。Camerer and Thaler(1995)、Fehr et al.(1993)、Fehr and Schmidt(1999)、Fehr and Fischbache(2002)、Rabin(1993)、Charness and Rabin(2002)等人把早期的各種實驗研究進一步加以提煉和擴展,逐步形成了一個成型的社會偏好理論,這個理論不僅給出了社會偏好的明確定義,而且能夠涵蓋自利偏好以外的所有其他類型的偏好,包括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公平偏好等。特別是一些經濟學家開始走出實驗室,在實地和準實地實驗研究中同樣發現了社會偏好的普遍存在的證據,比如Henrich et al.(2001)。Akerlof and Kranton(2000,2002,2005,2008)進一步把社會身份納入到經濟學當中,身份和認同機制旋即成為社會偏好的重要一環。
行為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階段大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迄今仍沒有結束。這個階段的標誌性的理論構建就是社會偏好理論,這個理論不僅僅是停留在認知偏見上,從而不僅僅是證偽理性經濟人假說,而是在保留自利偏好的前提下,把個體偏好拓展到社會偏好,從而呈現出一個偏好的微觀結構。社會偏好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行為經濟學有了和傳統的經濟學截然不同的理論內核,這意味著行為經濟學註定會走上一條偏離新古典範式的理論路徑,也註定行為經濟學會逐步成長為新古典經濟學的替代範式。表1總結了四個階段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