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成為很多大齡青年的重要活動,不論是父母逼迫還是自己覺得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不少人走上了這條路,但是相親能不能找到真愛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
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他組織了一次很有趣的相親實驗。
這個測試設計了幾十個問答題,這些問題內容即對一個人的生活歷史的調查,而且調查的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關鍵事件,比如你什麼時候上的小學,你在小學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當時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覺等等。
這十幾個問答題,要求相親者在相親中完成,最後,再讓每一對男女四目相對,專注地看著彼此4分鐘。最後的結果是,任何兩個人都可能愛上彼此。
看到這個結果是不是有點毀三觀,任何兩個人都有可能愛上彼此,相親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挑選的過程,為什麼結論會是這樣的呢?別急,我們看看心理學認為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人相愛的過程,真正相愛的兩個人,常常是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去了解彼此的體驗和現象場,他們又同時擁有彼此的現象場,和共同的現象場,這就是愛產生的過程。
現象場: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即一個人的體驗和時空等環境因素的結合。
這時我們再回到剛剛那個心理學家的相親實驗,它設計的幾十個問題,也就是了解彼此現象場的過程,通過這些問題,相親的兩個人都了解彼此過去的體驗,會產生出一種你懂我的感覺,這就是愛產生的原動力吧。因為相互理解不正是愛的基礎麼。
只不過他提出的幾十個問題把我們需要很長時間去了解彼此的時間縮短了,通過著幾十個對於我們的關鍵事件讓我們更快更準確地對了解彼此。於是有了相愛的基礎,所以才說任何兩個人都有愛上彼此的可能。
了解這個相親實驗之後大家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