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者》劇照
1905電影網專稿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是一項關於服從的經典研究,即使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人可能對此也略有耳聞,電影《實驗者》就講述了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故事。人物傳記電影如果拍不好很容易變得平庸寡淡,而《實驗者》的導演米歇爾·阿米瑞亞德顯然不願意跟平淡二字沾邊,於是想法設法打破常規,儘管電影風格怪癖,卻難逃沉悶,很多時候人們自己眼裡的「別出心裁」,可能是他人眼裡的「過猶不及」。
可以說,影片的有趣程度隨時間遞減,開頭算是驚豔一筆,直接把心理學實驗室呈現在人們面前,風格考究,也吸引人看下去。在「服從實驗」中,實驗者告訴被試者,他們將參加一項研究懲罰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實驗,要求兩人一組,用抽籤的方式決定其中一人當學生,另一人當教師。如果通過學習之後回答錯誤,就要接受不斷升高的電擊作為懲罰。而事實是,學生一直是由實驗者的助手扮演,這些被試者被蒙在鼓裡,而電擊也是假的,但為了使教師相信整個實驗,讓其接受一次強度為45V的電擊作為體驗。
在實驗的進行中,可以看到一個個被實驗的人不同的反應,有人掙扎後繼續按下點擊按鈕,傷害另一個人,也有少部分人在實驗進行一半反抗心理學家,拒絕進行下去。這個實驗想說明的是,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不過,「服從實驗」也讓米爾格拉姆受到爭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聲勢不斷浩大的人權運動時代,人們從實驗倫理的角度駁斥這類研究所獲得的成功。
作為電影,它有著有趣的主題,心理學、社會學乃至人性的東西大有可挖掘的潛力,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被實驗的角色。不過,影片在講述這個「服從實驗」後,將重心轉至米爾格拉姆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帶領學生做實驗的故事,拖沓冗長,缺乏高潮,直到講述到主角死亡。
而《實驗者》的怪異之處主要體現在表現手法上,影片中不僅穿插不少旁邊與獨白,主角米爾格拉姆動不動就抽離場景來一段內心獨白,或者向觀眾透露「我女兒快出生了」、「就快演到我死了」之類的信息。每當米爾格拉姆在走廊中邊走邊獨白,他的身後總會出現一頭大象,導演或許是想說「房間裡的大象」這個諺語,表現人們不願意公開討論他們看到的東西,但放在片中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另外,片中一些室內鏡頭使用背景圖像,頗具實驗性,有種模仿拉斯·馮·提爾《狗鎮》的感覺,最詭異的是,影片結尾處,米爾格拉姆不念獨白而是唱出來了,實在是讓人感覺突兀,花哨有餘,有趣不足。
文/Ky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