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疫苗的研發與生產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我們看了許多有關疫苗研發進展的報導,在這些報導裡,一些名詞反覆出現,比如「臨床研究」、「雙盲實驗」。接下來的兩篇文章,小墨就和大家聊聊什麼是雙盲實驗,以及為什麼要進行雙盲實驗。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對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的大致階段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疫苗研發(圖片來自Pixabay)
疫苗的研發與生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技術工藝的設計
在這一階段,科學家會獲得有關病毒的詳細信息,並根據各種因素,考慮研發哪種類型的疫苗(有關疫苗類型和製作思路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小墨思識」,閱讀《有關疫苗,你不知道的一些事情》,裡面有詳細的介紹)。
(2)動物實驗
一款疫苗被研發出來之後,要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檢驗,但是我們肯定不能一上來就拿人來做實驗。這個時候,先拿動物做一下初步的實驗,確定在動物身上是安全和有效的之後,再拿人來做臨床的對比實驗,就顯得比較合理。
(3)臨床實驗
一款新開發的疫苗,經過動物實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動物身上表現良好,這樣還不夠。畢竟,人雖然也是動物,但和一般的動物還是有區別。新疫苗在動物身上表現良好,並不能保證在人身上也同樣表現良好。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在少數人身上實驗這款疫苗,來進一步研究這款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也就是所謂的臨床研究。
而我們前面提到的「雙盲實驗」則是疫苗臨床實驗中應該遵循的「黃金標準」。因為情況高度相似的新藥研發也遵循著同樣的標準,所以在接下來對雙盲實驗的介紹中,我基本上不會去區分疫苗實驗和藥物實驗。
我們上過高中,學過對照實驗,那我們可以想像,決定一個疫苗是否有效的實驗應該是下面這樣的。實驗人員招募來受試者(志願參加實驗的人),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接受疫苗注射,這一組受試者被稱為實驗組。另外一組,也接受注射,只不過注射入人體的不是疫苗而是普通的生理鹽水或者糖水,這一組我們稱之為對照組。注射結束之後,兩組人員都會被放入正常的疫情環境當中。實驗人員會追蹤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感染患病情況。如果實驗組相比對照組確實感染的人更少,那說明疫苗有效,否則疫苗就無效。
對照實驗(圖片來自頭條號)
但在醫藥領域,普通的對照實驗是不夠的。對照實驗的設計還需要遵循「雙盲」的標準。
以剛才說過的檢驗疫苗是否有效的實驗來舉例,所謂的雙盲指的①受試者(接受注射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注射的是疫苗還是生理鹽水②給受試者打針的實驗人員自己也不知道打給受試者的到底是疫苗還是生理鹽水。
如果從上述這個具體的實驗中抽離出來,雙盲實驗指的是這樣一類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被試者和實驗者都不知道某一被試是屬於對照組還是屬於實驗組,這一信息要等結果全部出來後才會被實驗者知曉。當然,具體怎樣來設計雙盲實驗,不是咱們今天要關注的內容。
那,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把對照實驗設計成雙盲呢?小墨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說一說這樣設計的兩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