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實驗俺知道,雙盲實驗是個啥?(上)

2020-12-01 小墨思識

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疫苗的研發與生產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我們看了許多有關疫苗研發進展的報導,在這些報導裡,一些名詞反覆出現,比如「臨床研究」、「雙盲實驗」。接下來的兩篇文章,小墨就和大家聊聊什麼是雙盲實驗,以及為什麼要進行雙盲實驗。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對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的大致階段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疫苗研發(圖片來自Pixabay)


疫苗的研發與生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技術工藝的設計

在這一階段,科學家會獲得有關病毒的詳細信息,並根據各種因素,考慮研發哪種類型的疫苗(有關疫苗類型和製作思路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小墨思識」,閱讀《有關疫苗,你不知道的一些事情》,裡面有詳細的介紹)。

(2)動物實驗

一款疫苗被研發出來之後,要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檢驗,但是我們肯定不能一上來就拿人來做實驗。這個時候,先拿動物做一下初步的實驗,確定在動物身上是安全和有效的之後,再拿人來做臨床的對比實驗,就顯得比較合理。

(3)臨床實驗

一款新開發的疫苗,經過動物實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動物身上表現良好,這樣還不夠。畢竟,人雖然也是動物,但和一般的動物還是有區別。新疫苗在動物身上表現良好,並不能保證在人身上也同樣表現良好。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在少數人身上實驗這款疫苗,來進一步研究這款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也就是所謂的臨床研究。

而我們前面提到的「雙盲實驗」則是疫苗臨床實驗中應該遵循的「黃金標準」。因為情況高度相似的新藥研發也遵循著同樣的標準,所以在接下來對雙盲實驗的介紹中,我基本上不會去區分疫苗實驗和藥物實驗。

我們上過高中,學過對照實驗,那我們可以想像,決定一個疫苗是否有效的實驗應該是下面這樣的。實驗人員招募來受試者(志願參加實驗的人),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接受疫苗注射,這一組受試者被稱為實驗組。另外一組,也接受注射,只不過注射入人體的不是疫苗而是普通的生理鹽水或者糖水,這一組我們稱之為對照組。注射結束之後,兩組人員都會被放入正常的疫情環境當中。實驗人員會追蹤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感染患病情況。如果實驗組相比對照組確實感染的人更少,那說明疫苗有效,否則疫苗就無效。

對照實驗(圖片來自頭條號)


但在醫藥領域,普通的對照實驗是不夠的。對照實驗的設計還需要遵循「雙盲」的標準。

以剛才說過的檢驗疫苗是否有效的實驗來舉例,所謂的雙盲指的①受試者(接受注射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注射的是疫苗還是生理鹽水②給受試者打針的實驗人員自己也不知道打給受試者的到底是疫苗還是生理鹽水。

如果從上述這個具體的實驗中抽離出來,雙盲實驗指的是這樣一類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被試者和實驗者都不知道某一被試是屬於對照組還是屬於實驗組,這一信息要等結果全部出來後才會被實驗者知曉。當然,具體怎樣來設計雙盲實驗,不是咱們今天要關注的內容。

那,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把對照實驗設計成雙盲呢?小墨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說一說這樣設計的兩大原因。

相關焦點

  •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藥物療效的黃金標準。為了更好理解其基本原理,我們在此設想一個具體的案例。假設為評估某種藥物的療效,研究者安排一組患者(亦稱處理組)服藥,然後再考察他們在服藥後的病情變化。現在的問題是,若處理組在服藥後從整體上看病情有所好轉,則是否一定歸因於藥物的療效呢?
  • 為何要對新冠肺炎特效藥開展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沒錯,評估藥物療效和評估一項政策的效應一樣,必須建立在因果識別的基礎上,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就是這樣一個因果識別框架。本文首先通過介紹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中「對照」、「雙盲」與「隨機」這三大關鍵詞的內涵,來釐清實驗設計的關鍵點。隨後,我們引入先佔效應(Preemption effect)這個重要概念,以揭示此類實驗可能會失效的情況。
  • 雙盲實驗了解一下!
    AP統計作為一個統計學老師,最吸引我注意的還是下面這張圖:在4月12日的二期實驗當中,臨床採取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實驗。這個實驗方法是醫學當中非常常用的手段,同樣的,在AP統計考試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點。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雙盲實驗。什麼是雙盲實驗從定義上看:雙盲實驗是指在實驗過程中,測試者和被測試者都不知道自己所屬的組別。
  • 雙盲實驗的啟示
    科學評價藥物藥效的試驗方法制定最為關鍵,雙盲實驗在此期間發揮了關鍵作用。「盲」在試驗中是一種基本的思路,用以在試驗中排除參與者的有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個人偏愛。比如,在非盲試驗中檢驗受試者對不同品牌食品的偏愛,受試者往往選擇他們偏愛的食品,但是在盲試驗中,即品牌不能被辨認的情況下,受試者可以真正排除個人品牌偏好而進行試驗。
  • 隨機雙盲實驗:讓騙子現形
    中美學者智庫 昨天科學的實驗方法是得出準確數據和正確結論的前提。我們不斷驗證、小心翼翼,認真審視這個世界, 然後我們做出選擇、不斷進步......現代文明就是建立在這種縝密、嚴格、細緻的科學體系之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
  • 全球首個AI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發布,Wision AI的成功經驗在哪?
    在醫療AI領域,全球發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目前有且僅有5個,這其中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是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於2019年2月發表在國際前沿期刊《GUT》【IF=17.06】上的一篇關於中國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企業Wision A.I.的計算機輔助結腸鏡檢出息肉和腺瘤的隨機對照研究論文。
  • 新藥瑞德西韋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來源:國際金融報2月7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3399例(湖北2841例),新增重症病例1280例(湖北1193例),新增死亡病例86例(湖北81例,黑龍江2例,北京、河南、甘肅各1例),新增疑似病例4214例(湖北2073例)。
  • 隨機雙盲實驗:中醫的終結者?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大概是一個不斷地觀察、總結、發現、假設、驗證、發明(還有啥歡迎補充)的過程。畢竟在不知道空氣阻力存在的時代,羽毛可以飄在空中,也就是說,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 輕的物體是不容易落地的。
  • 中醫是科學,別揪著雙盲實驗不放,時間一到就會真相大白的
    我們所說的雙盲實驗是指對一個藥物有效作用的驗證。在整個科學體系它是屬於最後的一部分。同時,科學的每一個分系統也是有嚴格條件的。光的雙縫幹涉實驗是科學。但是我們在a4紙上刻兩條縫拿去做幹涉實驗,就不會有結果。難道我們能夠據此說明,光的波動性不存在嗎?因為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縫的尺寸以及縫的間隙都和光的波長必須接近。
  • 一招提升認知力,科學思維工具之雙盲控制實驗
    理察·道金斯他曾提出,如果普通人能夠掌握一種簡單樸實的科學方法,就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它就是雙盲控制實驗(THE DOUBLE-BLIND CONTROL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身邊朋友口口相傳的神醫?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隔壁王大嬸非常相信鄰村的王二醫術高超,能夠治好大醫院都治不好的疑難雜症。而她之所以這麼相信,是因為她有個遠房表哥得過這個病,幾經波折終於在王二那給治好了。於是她逢人就說王二是個神醫。
  • 澳洲核安全局闢謠5G有害健康:雙盲實驗實測沒有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局(ARPANSA)再次重申,沒有證據表明5G對人體健康有害。澳洲許多民眾對於5G的態度並不友好,此前在8月份,澳大利亞曾爆發大規模反5G遊行,遊行者稱5G技術尚未經過「安全測試」,可能對智慧型手機用戶和兒童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
  • 雙盲對照與醫學
    這些單一配方藥物也必須研究單一對象,才能做雙盲。當然這個「單一」可能有各種分法,比如「陽性菌」,急性胃腸道感染,綠膿桿菌等,不管你怎麼分必須單一,而且越細越有意義。比如某某抗生素對鏈球菌的抑制率多少,對支原體抑制率多少等等,越細越好。如果出現某某抗生素對「陽性菌」抑制率多少,那臨床醫生就有點煩了,因為陽性菌種類很多啊,讓我怎麼用?
  • 哪個是實驗組,哪個是對照組?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經常會對教材中的實驗提出類似的問題。我們首先看探究實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其中3和4誰是實驗組?誰是對照組?首先,從教材的安排上看,這些實驗都是探究性實驗,也就是對於學生來說實驗結果是未知,如前一個實驗FeCL3和鮮肝研磨液(過氧化氫酶)誰的催化效率高學生是不知道的,再如後一個實驗的實驗目的也說:探究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 【深度】雙盲試驗啟示錄
    到了1747年,英國軍艦上有一位醫生林德,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分組對照實驗」的方法,把12位生病的海員分成6組,每組兩人,分別用不同的驗方,比如第一組吃橘子、檸檬,第二組喝稀硫酸,第三組喝海水……結果六天之後奇蹟發生了,第一組吃橘子、檸檬的好了,其他組都沒好,反覆試都是這個結果,於是真正對症的藥找到了,就是吃水果。人們把這種試驗稱為分組對照試驗。
  • 實驗|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在對照實驗中,經過這樣的控制處理的一組事物稱為實驗組。為了確證實驗組的結果是由人為進行的這種處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樣的研究對象另外設置不作上述處理的一組事物進行觀察,這樣的未作實驗處理的一組事物稱為對照組。這裡之所以強調「一組」,主要是考慮到平行重複的問題。簡單地說,進行了實驗處理的事物是實驗組,自然狀態(未加處理)的事物稱為對照組。
  • Plos Biology:實驗結果,怪我了?
    2015年7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生物研究中,我們所做的實驗往往會存在著觀察的偏差(Observer bias),又或者還有其他的很多因素(例如儀器偏差、樣品汙染)等等,都會導致我們得到的結果並沒有那麼的嚴謹。
  • 如何區分對照實驗和對比實驗?
    實際上,tRNA的種類不僅與反密碼子上的鹼基種類及反密碼子的鹼基配對方式有關,也與其識別方式有關,現分析如下:……大多數tRNA是由73~93個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一個標準的tRNA是由76個核苷酸組成的。tRNA的平面結構(二級結構)很像一片三葉草的葉子,葉子的下端有一個由7個鹼基組成的反密碼子環,其正中間的3個連續鹼基代表著某種胺基酸的反密碼子。
  • 沒有雙盲實驗下的中醫,如何辯別藥有沒有效
    雙盲實驗是驗證藥品有沒有效的一種科學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既然沒有雙盲實驗,中藥也有方法證明其有沒有效果,在這裡借用鄭人買履這個小故事詳加說明,鄭國人買鞋,先在家中用草繩量好了尺寸,由於去集市匆忙,把草繩放在家裡,到集市上一看,沒有帶草繩,就悻悻回家了,寓言很短,諷刺意味卻很濃,現實中有沒有原形人物呢
  • 雙盲實驗︱20北大滙豐深財真題解析03
    2020 北大滙豐財經334真題名詞解釋3雙盲實驗答題思路 此題考查研究方法,較為基礎。研究方法內容較為固定,直接參考研究方法教材作答即可。參考答案 雙盲實驗(Blind Experiment),最早意識到雙盲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的人是克勞狄伯納德(Claude Bernard),他建議任 何科學實驗的參與者必須被分為兩類:設計實驗的理論家沒有相關知識,因此也不會在觀測結果中添加個人對理論的理解的觀測者。
  • 雙盲:理想與現實
    實驗中,為了避免心理暗示,被測試的病人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的;同時,實驗人員本身也不知道哪一組給的是藥,哪一組給的是安慰劑。這就是所謂的雙盲。當然實踐中也有很多變種,但基本邏輯是一樣的。乍一看,雙盲實驗設計得確實科學,好像把什麼都考慮到了。但做過實驗的人就知道,任何精妙的設計,一旦執行起來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走偏。根據最近讀到的一些論文,我們就知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