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雙盲實驗:中醫的終結者?

2020-09-19 周四的日記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大概是一個不斷地觀察、總結、發現、假設、驗證、發明(還有啥歡迎補充)的過程。

即便是在科研條件不成熟的古代,只要有文字,也留下了諸如《水經注》、《本草綱目》、《物種起源》這些寶貴的不朽巨作。

可是僅憑藉觀察和總結,終究具有局限性,包括我們最信任的眼睛也在無時不刻的「欺騙」我們。

不信?

請問圖中黑色方格的邊框裡有幾個黑點?

對,其實一個黑點都沒有。

下面這是一張檢驗你壓力的圖片。

你的壓力越大,圖片旋轉越快。

不,它其實只是一張靜態圖片。

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觀察到樹葉變黃了,秋天就要來了,但樹葉變黃不一定是秋天來了。

我們觀察到公雞打鳴,天就要亮了,但公雞不打鳴天也要亮。

巴甫洛夫的狗每次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因為它知道主人要給吃的了。但鈴聲等同於食物嗎?我們聽到鈴聲只會以為是下課了。

就連醫學世家出生,註定要為哲學向科學轉變做出重要貢獻的亞里斯多德,也曾誤以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

畢竟在不知道空氣阻力存在的時代,羽毛可以飄在空中,也就是說,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 輕的物體是不容易落地的。

直到過了2000年才被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扔下的兩個鐵球證偽:物體落地的時間與質量無關,前提當然是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

可是亞里斯多德的這一錯誤,卻比他的貢獻更被人所熟知(都怪語文課本)。

這樣看來時間和經驗都不是真理的充分必要條件,很多錯誤的觀點被沿襲了數千年,而且還將要繼續傳承下去,直到被糾正為止。

放大到群體效應也是一樣的:

你是不是覺得腦白金可以補腦?張學良不可能聽過周杰倫的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參考曼德拉效應

記憶也不可靠


想要尋找真理,就必須有可以量化的工具。

那麼,被大多數人只是買菜時候討價還價的工具 —— 數學,卻在量化科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統計是這代人的信仰。

當我和賭神玩擲硬幣的時候,已知有50%的概率可以獲勝。

贏一次,完全有機會;贏兩次,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要贏三次、四次、五次 ... 十次 ... 百次,當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只是正常人都知道這個「不太可能」。

因為統計學會教育你,這個概率是有多低微。

獅醬晉級黃金賽的時候,大家會說這只是一個運氣遊戲,她就是運氣好而已。

可當人家在全球特級大師賽上細節力爭完美,避免每一個失誤,最終奪冠的時候,大家又相信這是實力了。

且不說中國傳統醫學、西方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之間到底誰優誰劣,我們堅信:只要誰能治好疾病,誰就是有用的。

那判斷有效性的量化工具,最簡單的也就只有統計檢驗了。

以量和量變為研究對象


治好一個人,可能是實力,也可能是運氣。

治好兩個人,還是分不清楚,但治好十個、百個、千個,靠運氣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

現代醫學想要尋找的也就是這種,靠實力,而不是靠運氣可以治病的方法。

有個著名的理論是,感冒吃藥需要七天痊癒,不吃藥只要一周(不要隨便嘗試,感冒也可以致命)。

意思是對於普通小感冒來說,吃藥也許不會帶來更顯著的效果。

19世紀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提出想要明確一種治療方法有效性,就需要將同一病症的患者隨機分為三個組

第一組是對照組,不做任何治療,用來觀察病人疾病在沒有治療情況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組是安慰劑組,給病人吃沒有治療成分的「假藥」,用來觀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對疾病的影響。

第三組是治療組,給病人吃真藥,觀察這種藥物或療法的真實治療效果。

當然,病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組。然後根據結果統計,只有第三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於前兩組,才能證明該藥物或療法的有效性是真實的。

同時,為了排除醫生對病人無意識的幹擾,醫生也不得知道具體每一個病人的服藥情況,也就是現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必須採用的隨機雙盲試驗。

可以說隨機雙盲試驗的應用,最大可能的排除其他因素幹擾,直接關聯藥物服用和症狀的變化。

《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曾說:你只需要理解其原則,領悟到為什麼有必要這麼做,就能感受其優美。

要調查A市和B市同齡人的身高發育水平,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把兩個城市所有的人都測一遍,可這樣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都不容易實現。

那麼統計學給出的建議就是隨機選擇兩個城市的人,然後進行對比,顯然選擇的人越多,置信區間越合理,可信度也就越高,更有可能反映真實情況。

但你一定要堅持選兩個人就足夠了,一局定輸贏。要麼就是千人千方,這個方子就只對一個人有用。

即便是真的有用,但缺乏統計,我們和真相也會越來越難接近:

量化方子的標準是什麼?可不可以重複?或者根本就是靠運氣?

要說現代科學工具不足以衡量中醫,我覺得也有道理。

隔壁張三買彩票中了500萬,統計學說他只是被2142萬分之一小概率選中的那個人,反正不是他也會是別人,總有一個人要中的。

但風水大師堅定的認為這是因為綜合天時地利,包括隔壁的我給他帶來的福蔭,是有因果的,好吧,我也是同意的。

但至於哪個觀點更有說服力,大家都有自己的信仰,開心就好。

不過統計學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統計學可以找到對大多數人適用的方法,決定了治療的「下限」,但可能會錯失一些特殊的情況,畢竟我們對生命科學仍然還在探索的階段,總有無法解釋的醫學奇蹟。

並且,流行病學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背後機制相互印證,也只能是一種假說,就像統計顯示紅肉是2A致癌物,你信嗎?

那麼有沒有可能隨著多學科的發展,改進檢驗機制,在中醫裡面找到穩定的治療方案,實現醫學上的共贏呢?

完全可以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隨機雙盲實驗:讓騙子現形
    中美學者智庫 昨天科學的實驗方法是得出準確數據和正確結論的前提。我們不斷驗證、小心翼翼,認真審視這個世界, 然後我們做出選擇、不斷進步......現代文明就是建立在這種縝密、嚴格、細緻的科學體系之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
  • 中醫這麼厲害,為啥一到大樣本隨機雙盲實驗階段立馬「死翹翹」?
    中醫所謂的「一人一病一方」是個美麗的謊言,也就是說,人得了同樣病,症狀表現各不相同,有的人吃的好,有的吃不好,有人睡的好,有人睡不好,中醫圍繞病人表面症狀進行藥方配伍加減,並沒有實質上對病根源治療。現代醫學認為人的機體是一樣的,年齡不同,強壯不一,對疾病敏感和耐受力各不相同,表現症狀各不一樣,但病的根源是同一性。
  •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藥物療效的黃金標準。為了更好理解其基本原理,我們在此設想一個具體的案例。假設為評估某種藥物的療效,研究者安排一組患者(亦稱處理組)服藥,然後再考察他們在服藥後的病情變化。現在的問題是,若處理組在服藥後從整體上看病情有所好轉,則是否一定歸因於藥物的療效呢?
  • 沒有雙盲實驗下的中醫,如何辯別藥有沒有效
    雙盲實驗是驗證藥品有沒有效的一種科學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既然沒有雙盲實驗,中藥也有方法證明其有沒有效果,在這裡借用鄭人買履這個小故事詳加說明,鄭國人買鞋,先在家中用草繩量好了尺寸,由於去集市匆忙,把草繩放在家裡,到集市上一看,沒有帶草繩,就悻悻回家了,寓言很短,諷刺意味卻很濃,現實中有沒有原形人物呢
  • 為何要對新冠肺炎特效藥開展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諸如藥物療效等處理效應的黃金標準。根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已有幾例新冠肺炎備選藥物正在開展這一類型的實驗。最終這些藥物是否靠譜,必須要等待實驗的結果。為幫助讀者更好理解這類實驗的關鍵點、優勢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以案例形式,對其基本原理進行一個直覺性介紹。
  • 中醫是科學,別揪著雙盲實驗不放,時間一到就會真相大白的
    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過程中,中醫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很多人不認可中醫的療效,是因為中藥沒辦法通過雙盲實驗。首先必須承認,中藥、中成藥現在確實沒有辦法通過現在的雙盲實驗。因為這裡面有標準的問題,也有條件的問題。J20是科學,但是我們隨便在街上找一個人去開J20,就不科學。
  • 【深度】雙盲試驗啟示錄
    不過我們今天的文章,並非談論這些問題,而是討論被西醫奉為圭臬,且一直以此來詬病中醫的「雙盲試驗」。中醫藥的無數療效,都被這根大棒無情的打壓,無論實際效果如何,救治了多少病患,只要通不過雙盲試驗,中醫藥就被無情的稱為「安慰劑」或「毒藥」而被嗤之以鼻。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雙盲試驗」到底是什麼?
  • 雙盲實驗的啟示
    科學評價藥物藥效的試驗方法制定最為關鍵,雙盲實驗在此期間發揮了關鍵作用。「盲」在試驗中是一種基本的思路,用以在試驗中排除參與者的有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個人偏愛。比如,在非盲試驗中檢驗受試者對不同品牌食品的偏愛,受試者往往選擇他們偏愛的食品,但是在盲試驗中,即品牌不能被辨認的情況下,受試者可以真正排除個人品牌偏好而進行試驗。
  • 雙盲:理想與現實
    以後,若有人再以科學的名義來審判中醫或者其他替代醫學,我們就可以讓他們端起鏡子照照自己了。同時,我也要聲明,建立在對自身的有限性有充分認識基礎上的科學,是上帝賜予人類的一種強大的能力,我們要善加利用——在對大自然懷著敬畏的前提下。隨機雙盲實驗被認為是證明藥物有效性的黃金定律。
  • 全球首個AI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發布,Wision AI的成功經驗在哪?
    在醫療AI領域,全球發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目前有且僅有5個,這其中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是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於2019年2月發表在國際前沿期刊《GUT》【IF=17.06】上的一篇關於中國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企業Wision A.I.的計算機輔助結腸鏡檢出息肉和腺瘤的隨機對照研究論文。
  • 科學=雙盲試驗?
    「你們中醫沒有一個藥能通過雙盲試驗的,肯定不科學,都是騙人的。」這是中醫黑們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
  • 資料:什麼是大樣本隨機雙盲試驗
    首先我們得把一定數量的病人隨機分為三組。 為什麼要大樣本呢?因為統計學的「大數原則」告訴我們,樣本越大,統計結果越能稀釋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統特別強或特別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實情況。為什麼要隨機呢?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於病情輕重而導致的痊癒效果階段性差異。 第一組是對照組,不做任何治療,用來觀察病人疾病在沒有治療情況下的自愈效果。
  • 臨床結果顯示的療效才是檢驗藥物有效性的金標準,而不是雙盲試驗
    雙盲試驗只不過是短時間小範圍的人體臨床試驗所謂雙盲試驗,是將病人隨機編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對照組服用安慰劑,實驗組服用研發的新藥。什麼是盲,盲就是不知道。所謂雙盲,就是病人和醫生都不知道。被測試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是服用了安慰劑還是新藥,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另一方面,作為測試者的醫生,在分析測試結果時,也不知道自己分析的是實驗組的還是對照組的。
  • 雙盲實驗了解一下!
    目前中國疫苗的二期實驗已經完成,效果非常好。不過為保穩妥,實驗已經開始進入第三期實驗,預計九月就可能接種第一人,產業化預計年底能生產滿足全球的數十億隻疫苗。AP統計作為一個統計學老師,最吸引我注意的還是下面這張圖:在4月12日的二期實驗當中,臨床採取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實驗。
  • 雙盲試驗,假科學之名的一塊遮羞布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讓中國很多人重新認識了中醫的療效,也同時把很多中醫黑的安穩日子整的過不下去,又出來作妖了。
  • 一招提升認知力,科學思維工具之雙盲控制實驗
    雙盲控制實驗《自私的基因》相信對很多關注科學圈的讀者來說,都不陌生。這是一本出版於1976年的科普書籍,一經出版就暢銷全球,曾被評為20世紀百大經典名著之一。它提出的基因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顛覆性觀點,一度引發社會重大爭議。
  • 澳洲核安全局闢謠5G有害健康:雙盲實驗實測沒有問題
    不過此次ARPANSA在反駁時曬出了實驗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ARPANSA進行了一系列雙盲實驗,他們邀請了許多自稱「電磁敏感」(比如在Wi-Fi環境中擁有身體不適等副作用)的人,將他們安置在Wi-Fi環境中,Wi-Fi開啟關閉時間都是隨機的,被試人員不知道何時打開關閉,研究人員也不知道。實驗發現,這些人實際上沒辦法辨別房間內Wi-Fi是否處於打開狀態。
  • 新藥瑞德西韋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新藥瑞德西韋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對於公眾非常關注的「特效藥」問題,2月7日,湖北省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目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已經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此表示高度認可。「瑞德西韋是目前體外抗病毒活性最強的藥物,但沒有人體實驗證據。」
  • ...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 (RRI) 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
    受試者招募| 匹多莫德用於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 (RRI) 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 2020-10-23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瑞德西韋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按2:1進行
    湖北省醫療救治組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建平7日在湖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正在進行中的瑞德西韋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按2:1進行,約有66%的臨床試驗患者有機會用上瑞德西韋,同時其他標準治療也在推進。  趙建平說,瑞德西韋是目前體外抗病毒活性最強的藥物,但是沒有人體試驗證據,雖然充滿期待,但要用科學的態度來檢測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