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雙盲實驗:讓騙子現形

2021-01-08 柏文喜Kevin

中美學者智庫 昨天

科學的實驗方法是得出準確數據和正確結論的前提。我們不斷驗證、小心翼翼,認真審視這個世界, 然後我們做出選擇、不斷進步......現代文明就是建立在這種縝密、嚴格、細緻的科學體系之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

歐盟《傳統植物藥指令》規定,從11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未經註冊的中藥將不得在歐盟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同年英國藥品管理局繼發布中藥毒性警告。2013年11月,英國藥物管理局頒布了中成藥禁售令,該法令將於2014年4月底開始實施。這和國內對中醫藥的宣傳產生了鮮明對比,一時輿論譁然,中醫怎麼了?

2004年為了加強對植物藥的安全使用和監管,歐盟出臺了《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要求所有植物藥生產企業必須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註冊,否則不允許在歐盟境內銷售和使用。實際上,歐盟規定的這一註冊程序是一個簡化程序,這一程序已經對來自中國或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傳統植物藥網開一面了,不要求像其他藥物一樣進行安全和功效測試,而只需要提供應用年限證明,證明藥物對聲稱可以治療的疾病有效。同時,該指令還向企業提供了7年過渡期。但即便是這樣一個最低的要求,這樣一個簡化的註冊程序,中國企業也沒有一個能完成註冊。

則認定該治療是有效的——這是傳統臨床的醫學階段。

然而18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休謨認為,我們從來沒有親身體驗或者親眼證實過因果連接關係本身,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兩個相繼發生的現象,所以一切因果關係都是值得懷疑的。

舉個例子,公雞叫了,太陽升起。這兩個事件同樣是相繼發生,但是公雞叫並不是太陽升起的原因。休謨提出,一切因果關係都應該重新審視。

1789年,在法國的巴黎學派,以Pierre Louis為代表的醫生掀起一次醫學革命。他們主張治療不能依據傳統古典理論和盲從權威,而是要觀察事實做出推理和決策。

Louis第一次引入「對照組」的概念,發現當時廣為流行的放血療法和吐酒石其實並無療效,發出了循證醫學的先聲。

單盲

人們發現,有些疾病無需治療也能自動痊癒,例如口腔潰瘍,感冒等,有些疾病即使病人在吃安慰劑後,在心裡暗示下能很好痊癒。而在以上兩類情況下醫生所進行的藥物和治療都是多此一舉的,這些所使用的藥物和療法都是無效的「假治」。

疾病自愈和安慰劑效應的發現,使得人們對藥物和療法的有效性的確定更為謹慎了。

首先,我們得把一定數量的病人,隨機分為三組。

為什麼要大樣本呢?因為統計學的「大數原則」告訴我們,樣本越大,統計結果越能稀釋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統特別強或特別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實情況。為什麼要隨機呢?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於病情輕重而導致的痊癒效果階段性差異。

第一組,是對照組,不做任何治療,用來觀察病人疾病在沒有治療情況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組,是安慰劑組,給病人吃沒有治療成分的「假藥」,用來觀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對疾病的影響。

第三組是治療組,給病人吃真藥,觀察這種藥物或療法的真實治療效果。

當然,病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組。然後根據結果統計,只有第三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於前兩組,才能證明該藥物或療法的有效性是真實的。

雙盲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個事實:假如參加治療的醫生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組,出於自己的主觀目的,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病人產生暗示,例如說,我知道你是安慰劑組,而我希望該療法能被盲測認定,我就會暗示你你現在吃的是假藥。又或者,我身處治療組,我會更加認真細心,從而使三組病人並不是處於公平的位置。這些來自醫生的主觀偏見會對結果產生影響。 所以人們改進了盲測的方法,把醫生的眼睛也「蒙起來」——

所有數據加密,連醫生都不知道自己身處哪一組,而統計工作由第三方來進行。這樣一來,就能很好屏蔽來自醫生的偏見影響,讓實驗更加客觀公正了。

這種大樣本、隨機雙盲測試,是現在醫學界公認的確定藥物療效的機制,也是一把嚴格的利劍,無情地砍掉了那些虛假的療法,不管這種療法背後有多雄厚的文化支撐(順勢療法),也不管這種療法被實施了多少年(放血療法),總之無效就是無效。

以感冒為例,感冒屬於「不治之症」,就是說目前沒有找到能治癒的辦法(有些西藥可以緩解症狀,但不治病);但是感冒又是典型的可以自愈的疾病,亦即過一到兩周這個病就自己好了。

在感冒自愈之前,如果你喝了中藥板藍根,等病好後,你就會誤以為是板藍根治好了你的感冒。有的人喝了板藍根後,當時就覺得「好多了」,這其實很可能是那一碗熱水的作用以及你的自我心理暗示。

當我們要中醫藥也來做個「雙盲對照試驗」時,它們往往以「自成體系」為藉口逃跑了。

在中國,中醫藥可以在不做「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情況下大行其道,但是中醫藥想要走出國門就沒那麼容易了。在歐美,一種藥想要上市,必須提交包括理化、生物或微生物、藥理、毒理、臨床試驗結果在內的資料。但是如文章一開始介紹的,在2004年,歐美相繼對植物藥放寬準入門檻,不過美國仍要求必須做「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歐盟則連臨床試驗都不要求必須做,但要求提供可以與臨床試驗結果等效的歷史應用資料。即便放寬門檻至此,也沒有任何一種中醫藥能成功闖關,中藥在歐美只能被當作普通食品出售,不得標榜任何療效。

面對國際主流醫學的不承認,中醫藥的支持者又拿出了「我們自成體系」的藉口。但這是典型的詭辯。你可以說中醫藥的理論自成體系、中醫藥的手段自成體系、甚至中國人的身體自成體系,但唯獨不能說中醫藥的療效也自成體系,療效只有有效和無效兩種可能,你中醫藥要麼有效,要麼無效,用「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檢查一下就知道了。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

道金斯說:如果所有學校都教其學生如何去做「雙盲對照試驗」,我們的認知方法和能力將會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我們會學會不從零星軼聞中去歸納普遍化結論;

2、我們會學會怎樣評估一個貌似很重要的結果其實可能只是偶然發生的可能性;

3、我們會學會排除主觀偏見是件多麼極端困難的事,知道有主觀偏見並不意味著不忠實或不公正。這個課程還有更深的意義,他對於打消人們對權威和個人觀點的崇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4、我們會學會不再受騙於順勢療法和其它假冒醫生的江湖騙子,讓他們失業;

5、我們會學會更廣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懷疑的思維習慣,這不僅會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說不定能拯救世界。

所以中醫是否有效?——用可靠的驗證數據來說話吧。

科學是一套方法論,照著做的就是科學的,不照著做的就是不科學的,中醫沒有照著做,那麼說它不科學是非常客觀的評價,並不含有貶義。

醫學首先是一門技術,在做好了本職工作之後才能談裡面的文化積澱,而不是反過來。誰都沒有否定中醫裡面可能有有用的東西,但是重點是如何把這些有用的東西從大量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裡面挑出來。

現代醫學當然不完美,但是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給了它進步的可能,科學的研究方法給了它剔除自己錯誤的可能。

對比中醫,幾千年來有什麼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者是被剔除出體系麼,沒有進步能力的學科,有什麼本事讓人們相信它?

補充問題

1、藥物都通過對照測試才認為有效嗎?

不是,但是如果無法通過,我們可以認為他是無效的。事實上,在1960年代FDA(美國食藥監局)的科學檢驗系統出現之後,美國市場上的三十萬種非處方藥被「砍」得七零八落,所剩無幾。

2、藥物的療效是通過隨機對照雙盲實驗確定的?

不是,儘管RCT認為是藥物療效評價的「金標準」,但藥物的療效並不是通過單個的RCT來認可的,還有更高的檢驗標準。至今沒有一例中藥能通過雙盲對照試驗?事實上,中醫不要說雙盲試驗,單盲也是做不到的,甚至連起碼的統計分析都沒有。

這裡要區分「中藥」與「與中醫有關係的現代藥物」兩個概念。

「中藥」是自古傳承下來經方,基於中醫藥理論製成的藥物,藥性、配伍都有依照傳統,目前所有中藥中只有複方丹參滴丸通過了FDA 二期臨床,其實也就是在125名患者身上完成了II期試驗而已。但真正能夠說明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樣本的III期臨床試驗。在美國做的臨床試驗是用複方丹參滴丸治療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即使幾年後能通過III期臨床試驗,也僅僅證明該藥對這種特定的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能證明它對其他疾病也有效,更不能證明中藥都有效。也絕不意味著FDA認同了中醫理論或中醫體系。它只是承認了某種中藥,至於這種中成藥要治療什麼疾病,有什麼樣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須用現代醫學方法來檢驗,並用現代醫學理論來闡述。

3、沒有中醫,你的祖先怎麼治病啊,怎麼活下來的?

在今天看著很尋常的肺炎、肺結核、腦膜炎、痢疾、瘧疾、猩紅熱、白喉和流感等疾病在當時都是致命的,再加上難產、瘟疫,一直到1949年我國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35歲,其他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時世界來說平均壽命也不過47歲。面對這種情況中醫並沒有什麼辦法,至於《黃帝內經》裡說的「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完全就是文學創作。到了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到62歲,我國提高到69歲,這要歸功於的是現代醫學的發展,由於抗生素、公共衛生和疫苗的普及,死於細菌感染等疾病的人迅速降低,大大改變了人們普遍短命的局面。

4、「我親戚吃這個藥好了」,「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老中醫」,「隔壁鄰居的大伯的表姨媽的妹妹吃了一個中藥,西醫都看不好,她一吃就好了」?

有這個疑問的話,可以先學習一下「倖存者偏差」。

5、歷史上有過嘗試廢棄中醫嗎?

借用魯迅的一句話「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騙子」,外行就算識別出來「有意」的騙子,還是躲不過那些「無意」的騙子。對「無意」的騙子這點,日本自明治維新(1868年)起,歷時30年廢止漢方醫,現在日本沒有獨立資格的東洋醫或中醫,凡醫師必須取得西醫資格,法律規定不設中醫資格考試。

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覺醒的知識分子意識到中醫與西醫的差距,謀求在中國推廣現代醫學教育,廢除中醫。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力主廢棄中醫,不將中醫納入學校體制。

1929年南京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通過餘雲岫等《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提案稱:「舊醫所用理論,皆憑空結構,阻礙科學化。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衛生行政不能進展。」另擬「請明令廢止舊醫學校案」呈教育部,並規定了6項消滅中醫的具體辦法。此提案雖因中醫業者見利益受損,通電、罷工、遊行,高呼「倡中醫以防文化/經濟侵略』... 政府妥協而未能徹底實施,但不得開設舊醫學校、中醫禁止用西醫診療設備等一直執行。

解放初,衛生部實際也在執行舊醫改造,副部長王斌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應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還開設了中醫進修學校,讓中醫學習西醫,學習解剖學。1953年這些做法受到毛的批評,兩副部長賀誠與王斌被撤職。1954年,毛說「今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醫學習中醫,而不是中醫學西醫。」不過毛並不相信中醫,其保健醫生團隊也是西醫,毛曾說過「中醫是舊醫,屬於舊事物。西醫是新醫,屬於新事物。新事物一定要代替舊事物」,「我提倡中醫,可是我自己不信中醫,不吃中藥,你看怪不怪?」 所以,毛支持中醫不過是政治決定。

6、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說,現代醫學呢?

現代醫學理論基礎是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

7、中醫可以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傳承下來而不消亡必有他存在的道理,怎麼可以數典忘祖呢?

「存在即合理」,是源自黑格爾的一句名言的錯譯,事實上訴諸傳統(appeal to tradition)是一種典型邏輯錯誤。因為人們以此為傳統,與它本身的正確與否無關,悠久的歷史不代表正確,而可能只是被某種原因阻隔了發現自身錯誤的可能。地心說延續了上千年,只是因為人們意識不到地球的公轉而已。中醫流傳千年,是因為古代醫學水平不發達,科學思想沒有萌芽,人們被中醫理論的不可證偽性以及中醫實踐的假治效果給誤導了,一直沒能跳出錯覺而已。

一道題目選C可能有90%的機率是對的,然後有個人跑過來對我說:選C又不能100%對!

那選A吧!選A又不可能100%是錯!

做了5000年的選擇題了,有人選A必然有它的道理。於是我看了A選項,嗯,選A大概有5%的概率對吧!

我想要是生活中有人讓我拋棄90%去選5%,這一定中醫!

來源:數約

相關焦點

  •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藥物療效的黃金標準。為了更好理解其基本原理,我們在此設想一個具體的案例。假設為評估某種藥物的療效,研究者安排一組患者(亦稱處理組)服藥,然後再考察他們在服藥後的病情變化。現在的問題是,若處理組在服藥後從整體上看病情有所好轉,則是否一定歸因於藥物的療效呢?
  • 為什麼要用「雙盲試驗」檢驗中醫藥
    事實上在《中國孕婦的保胎荒唐劇》批評了「中藥保胎」後,就有不少網友這樣詰問。然而有時候看似「毋庸置疑」的東西,也許真的該被質疑一下。(曾經發生過連續三次在妊娠頭三個月內流產的婦女,再次妊娠仍有65%的機會不會流產)…[詳細]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我們隨口編出的一個方子,都會讓那些以個人經驗論成敗的孕婦中的大多數當成妙藥,可能還會把我們這些騙子當成神醫,對我們感激涕零呢。那麼誰能保證,黃體酮不會是另一個「童子尿」呢?
  • 為何要對新冠肺炎特效藥開展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諸如藥物療效等處理效應的黃金標準。根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已有幾例新冠肺炎備選藥物正在開展這一類型的實驗。最終這些藥物是否靠譜,必須要等待實驗的結果。為幫助讀者更好理解這類實驗的關鍵點、優勢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以案例形式,對其基本原理進行一個直覺性介紹。
  • 隨機雙盲實驗:中醫的終結者?
    19世紀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提出想要明確一種治療方法有效性,就需要將同一病症的患者隨機分為三個組。同時,為了排除醫生對病人無意識的幹擾,醫生也不得知道具體每一個病人的服藥情況,也就是現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必須採用的隨機雙盲試驗。
  • 雙盲實驗的啟示
    科學評價藥物藥效的試驗方法制定最為關鍵,雙盲實驗在此期間發揮了關鍵作用。「盲」在試驗中是一種基本的思路,用以在試驗中排除參與者的有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個人偏愛。比如,在非盲試驗中檢驗受試者對不同品牌食品的偏愛,受試者往往選擇他們偏愛的食品,但是在盲試驗中,即品牌不能被辨認的情況下,受試者可以真正排除個人品牌偏好而進行試驗。
  • 全球首個AI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發布,Wision AI的成功經驗在哪?
    在醫療AI領域,全球發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目前有且僅有5個,這其中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是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於2019年2月發表在國際前沿期刊《GUT》【IF=17.06】上的一篇關於中國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企業Wision A.I.的計算機輔助結腸鏡檢出息肉和腺瘤的隨機對照研究論文。
  • 資料:什麼是大樣本隨機雙盲試驗
    首先我們得把一定數量的病人隨機分為三組。 為什麼要大樣本呢?因為統計學的「大數原則」告訴我們,樣本越大,統計結果越能稀釋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統特別強或特別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實情況。為什麼要隨機呢?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於病情輕重而導致的痊癒效果階段性差異。 第一組是對照組,不做任何治療,用來觀察病人疾病在沒有治療情況下的自愈效果。
  • 中醫這麼厲害,為啥一到大樣本隨機雙盲實驗階段立馬「死翹翹」?
    中醫一旦到大樣本隨機雙盲實驗階段,立馬「死翹翹」。中醫幾千年了,何曾聽說過哪些中藥能徹底治療什麼病了嗎?人類文明幾千年了,病症的發現基本都是近代西醫發現的,請問中醫發現什麼了?整天哪些陰陽五行,搞搞保健我不反對,治病,開玩笑吧!最基本的疾病分析,人體結構都不清楚,靠著類似於玄學的東西能救的了中醫。那真是邪了門了。
  • 雙盲實驗了解一下!
    目前中國疫苗的二期實驗已經完成,效果非常好。不過為保穩妥,實驗已經開始進入第三期實驗,預計九月就可能接種第一人,產業化預計年底能生產滿足全球的數十億隻疫苗。AP統計作為一個統計學老師,最吸引我注意的還是下面這張圖:在4月12日的二期實驗當中,臨床採取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實驗。
  • 中醫是科學,別揪著雙盲實驗不放,時間一到就會真相大白的
    然而,很多人不認可中醫的療效,是因為中藥沒辦法通過雙盲實驗。首先必須承認,中藥、中成藥現在確實沒有辦法通過現在的雙盲實驗。因為這裡面有標準的問題,也有條件的問題。J20是科學,但是我們隨便在街上找一個人去開J20,就不科學。汽車是科學,但是把柴油加進汽油發動機裡,或者把汽油加進柴油發動機裡,就不科學。
  • 一招提升認知力,科學思維工具之雙盲控制實驗
    雙盲控制實驗《自私的基因》相信對很多關注科學圈的讀者來說,都不陌生。這是一本出版於1976年的科普書籍,一經出版就暢銷全球,曾被評為20世紀百大經典名著之一。它提出的基因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顛覆性觀點,一度引發社會重大爭議。
  • 澳洲核安全局闢謠5G有害健康:雙盲實驗實測沒有問題
    不過此次ARPANSA在反駁時曬出了實驗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ARPANSA進行了一系列雙盲實驗,他們邀請了許多自稱「電磁敏感」(比如在Wi-Fi環境中擁有身體不適等副作用)的人,將他們安置在Wi-Fi環境中,Wi-Fi開啟關閉時間都是隨機的,被試人員不知道何時打開關閉,研究人員也不知道。實驗發現,這些人實際上沒辦法辨別房間內Wi-Fi是否處於打開狀態。
  • 新藥瑞德西韋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新藥瑞德西韋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對於公眾非常關注的「特效藥」問題,2月7日,湖北省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目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已經在武漢進行隨機雙盲對照實驗,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此表示高度認可。「瑞德西韋是目前體外抗病毒活性最強的藥物,但沒有人體實驗證據。」
  • ...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 (RRI) 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
    受試者招募| 匹多莫德用於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 (RRI) 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 2020-10-23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瑞德西韋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按2:1進行
    湖北省醫療救治組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建平7日在湖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正在進行中的瑞德西韋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按2:1進行,約有66%的臨床試驗患者有機會用上瑞德西韋,同時其他標準治療也在推進。  趙建平說,瑞德西韋是目前體外抗病毒活性最強的藥物,但是沒有人體試驗證據,雖然充滿期待,但要用科學的態度來檢測療效和安全性。
  • 對照實驗俺知道,雙盲實驗是個啥?(上)
    我們看了許多有關疫苗研發進展的報導,在這些報導裡,一些名詞反覆出現,比如「臨床研究」、「雙盲實驗」。接下來的兩篇文章,小墨就和大家聊聊什麼是雙盲實驗,以及為什麼要進行雙盲實驗。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對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的大致階段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 雙盲:理想與現實
    隨機雙盲實驗被認為是證明藥物有效性的黃金定律。其基本邏輯是簡單而清晰的:某病人吃某種藥後,病好了,這並非是該藥物有效的確定性證據,因為有些病可能自己就好了。如何科學地證明其有效呢:一是要對照,讓隨機分成的兩組病人,一組吃藥,一組給點安慰劑,然後去觀察。如果吃藥的一組相對於吃安慰劑那組呈現明顯的效果,才可以說這種藥是有效的。
  • 【深度】雙盲試驗啟示錄
    一 雙盲試驗的來歷 一種新藥能不能用於臨床投入市場,有一套完整的試驗方法,叫做「大樣本隨機雙盲分組對照試驗」,這是現代醫學判斷療效的「金標準」。那麼這種方法是誰發明的?又是怎麼來的? 分組對照試驗雙盲試驗最初源自航海中的壞血病,這種病從牙齦出血直到全身潰爛而死。
  • 地球人註定無法識別騙子!
    騙子談輪迴轉世,生物學家講達爾文進化論。結果發現,中學生更相信靈魂轉世;只有那些大學畢業的觀眾才能明白進化論。第3場講健康和養生,醫學專家出場。結果發現,大學生很容易相信綠豆茄子可以治百病,只有那些受過研究生教育的觀眾才知道確定療效需要做雙盲實驗。第4場講人的性格類型,心理學專家出場。
  • B肝在研新藥安卓奎諾爾和啟動2期隨機雙盲
    一項B肝在研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第2期前部分(IIa期)將於今年2020年12月31日完成,試驗題目為一項隨機、雙盲、劑量範圍使用安慰劑進行對照試驗Antroquinonol(安卓奎諾爾)用於治療慢性B肝患者(CHB)。下圖來自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關於Antroquinonol更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