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醫沒有一個藥能通過雙盲試驗的,肯定不科學,都是騙人的。」這是中醫黑們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民眾一聽到「雙盲試驗「這個詞,瞬間覺得高大上起來,本來是覺得中醫藥有用的,也會摸摸鼻子,產生了懷疑。
「雙盲試驗」是指在試驗過程中,測驗者與被測驗者都不知道被測者所屬的組別(實驗組或對照組),分析者在分析資料時,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資料屬於哪一組。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和個人偏好。在大多數情況下,雙盲實驗要求達到非常高的科學嚴格程度。
看了這個解釋,「雙盲試驗」更加高大上起來了:字都認識,看了一遍愣是沒看懂。沒關係,我給您來個通俗的解釋。
病人來找醫生看病,醫生手頭有兩瓶藥,一瓶是「特效藥」,另一瓶毫無用處。同時把醫患二人的眼睛都蒙住,讓他們看不見,也不能交流。醫生隨便選擇一瓶,遞給病人去服用。好,這個過程重複N次,最後下來統計,是不是所有吃到「特效藥」的病人都康復了,而另一組沒有。如果統計結果與預期一致,就證明該「特效藥」通過「雙盲試驗」測試,是真的有用。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都明白這個試驗的意思了吧。但是,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在上述試驗中,醫生的角色是不是可以被任意一個人替代掉?確定了「特效藥」的療效以後,醫生的角色就更加不重要了,就是個發藥的?
有些人會說,不對,醫生還要確定這個病人得的是不是該「特效藥」的適應症。是的,醫生的工作除了開藥,還有確診。確診?我立刻想到了這次新冠疫情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核酸檢測」,這難道不是另一個用來確診的「特效藥」?!
這就是現代醫學體系,先用一種「特效藥」或檢查來確診,再發給病人這種病的特效藥。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在這個醫療體系中,是重藥不重醫的,醫生只是這個機械流程中普通的一環而已。沒有了所謂「特效藥」醫生將寸步難行,這個體系中,醫生離不開藥廠研發,離不開實驗室的高科技。有人說,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醫生將成為最有可能被替代掉的崗位之一,因為他們只是固定流程的一部分。
但是,我要說的是,這裡面絕不會包括中醫。中醫藥之所以不符合「雙盲試驗」,是因為中醫體系與現代醫療體系恰恰相反,它是重醫,輕藥的。從古至今,儘管現代醫學創造出各種新鮮的病名,但中醫大夫們手裡的武器未曾變過:辨證論治、因人而異;靠醫生的眼睛、耳朵和頭腦來診斷;靠一根銀針和從大自然採集的藥材來治療!
在一個以醫生的判斷為重中之重的體系中,你要把醫生的眼睛蒙上,把他耳朵堵住,不讓醫患交流,還號稱這才科學?是不是傻,是不是彪,是不是弱智、失心瘋或者別有用心?!
現代醫學體系,這麼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先確定病名,再研發「特效藥」,這種古板僵硬的體系之下,使得醫生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不諱言地說,同樣是西醫,在幾十年前,在阿司匹林的時代,醫生的本事要比現在大得多!
最後,我們中醫並不排斥現代科技手段,只要診斷過程是用中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的思維體系,而不是簡單地用病名與「特效藥」對應,現代科技就可以當做是中醫傳統望、聞、問、切、理、法、方、藥的延伸和拓展,來輔助我們的診斷與治療。但是,有一點是永恆的,醫療,一定是以醫生為中心主體的,醫生絕不是「特效藥」的木偶和推銷員!
(文中「特效藥」這幾個字一直是打引號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雖不在本文討論範疇內,但必須說明白,真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特效藥,美國也不會被一個小小」流感「,搞的半年就死亡了2w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