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
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是囚犯,一組是獄警,獄警為每組3人的輪流換班制度。
正值暑假,史丹福大學校內沒什麼人,教授將辦公室改造成牢房。為了讓參與者更投入角色,抹去個人特徵,還分發給每個人「制服」,實驗的逼真程度從實驗者在家中被逮捕開始。
最終因為情況失控,原定2周的實驗6天便宣告結束,而在這6天裡你可以充分看到人性的變化。
2010年的電影《死亡實驗》也是以斯坦福實驗為原型改編的電影,但沒有《斯坦福監獄實驗》的還原度高,設定改變較大,屬於劇情片。
金.凱瑞(Jim Carrey)主演的《楚門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管是劇情中將人物的生活作為真人秀的設定,還是對比當時同類型的影片,都是先鋒的實驗性嘗試。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楚門的男人,他30多年的歲月都是一場真人秀。除了楚門,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是演員,他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龐大的攝影棚,他每天看似平淡且規律的生活也是被安排好的。
最主要的是,他的生活有導演還有觀眾,跟《斯坦福監獄實驗》一樣,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而兩部電影最大的不同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主動參加實驗,而楚門則是毫不知情。
兩者都是在密閉的空間內過著重複的生活,雖然電影的立意不同,但存在以下三大人性共同點,也可以說是共通點。
窺探欲
不管是以研究為目的,還是想帶給人們一場最真實表演的《楚門的世界》,都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窺探欲。
《斯坦福監獄實驗》原本規定不可以使用暴力的教授,卻因為獄警們的反應過於真實,而激起他的好奇心。事情的發展有著嚴重的不可控性,這讓教授失去原則,迷失自我。在屏幕後面跟學生和同僚一起觀察別人的生活,這件事變得很有「趣味」。
《楚門的世界》中的觀眾在看到楚門與「死而復生」的父親相擁而泣時紛紛落淚,這是真實還是虛假早已沒人在乎。因為窺探他人生活有著極強的參與感。
所有所謂的真實都是在虛假的基礎上完成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原本就是一個假設性的實驗,不管是人物身份還是監獄場地,沒有一樣是真實的,而唯一真實的是實驗者接受自己的身份。
《楚門的世界》更是一場諷刺的表演,為追求真實,卻安排各種巧合,還要給楚門洗腦,這分明是對真實的幹涉。
窺探可以滿足好奇心,而「欲」則代表著一定的想像和發展方向。兩部電影中不管是不作為還是安排乾涉,都是為了滿足扭曲的窺探欲。
權利迷失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教授和楚門世界的導演無非都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他們享受特權,是自己世界中的王者。
教授靠擲硬幣決定誰是預警誰是囚犯,規定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他儼然成了這座「監獄」的創造者。漸漸地,不知道是為了研究還是為了繼續而繼續,他眷戀這種感覺。
實驗對象的獄警們,在試探邊緣逐漸膨脹。他們開始享受特權,虐待囚犯,讓他們報號查數,不滿意還要唱著查。跳操、做伏地挺身全憑心情,隨後發展到奪走「犯人」的衣物和床鋪。這些變本加厲正是在權利面前的迷失。
楚門世界的導演則任意決定他人的一生,以自己的價值觀做判斷,告訴楚門外面的世界更糟。儼然他已經是一幅救世主的樣子,沉醉在自己為楚門營造的世界裡。而忽視了楚門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的願望與感受。
代入感
代入感是一個自我洗腦的過程,越真實越相信。旁觀者則因代入感產生共情。
《斯坦福監獄實驗》一開始不管是囚犯還是獄警都是嘻嘻哈哈,一副不認真的樣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第10個小時就開始有實驗對象接受了自己囚犯身份,寫家書都用自己的囚犯編號做署名。
從接受自己的囚犯身份,對獄警的要求悉數照做,到一個人的反抗,都有對角色極強的自我代入感。
《楚門的世界》中的觀眾每日關注楚門的生活,儼然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種代入感讓他們與楚門產生了共情。
在看這兩部電影的時候,觀眾一定都有很強烈的代入感。比如《斯坦福監獄實驗》,會設想自己會不會為了錢去「坐牢」?自己是會選擇做獄警還是做囚犯?在獄警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會不會反抗?在家人來探視時會不會講出實情?
看完《楚門的世界》會不會有一刻質疑過自己的生活是真實還是一場秀?如果你是楚門,是選擇留下還是選擇離開?如果自己是楚門世界的演員,會不會忍不住告訴他真相?
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人們往往需要這種代入感來讓自己相信,去體驗他人感受,也因代入感而選擇立場,作出判斷。
雖然兩部電影的出發點不同,但還是能找到很多人性的共通點。看完兩部電影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從眾心理。《斯坦福監獄實驗》獄警的變本加厲,其他獄警開始加入羞辱囚犯的行列。這可能是人性惡的傳染,也可能是一種羊群效應,不想被當成異類,就要變得和他人一樣。
而《楚門的世界》則是冷漠的傳播,你可以說演員們敬業,不參雜個人情感。但更多的是沒人敢打破這龐大複雜安排下的平靜,不想成為「千古罪人」,別人不說,我也不提!而最終勇於打破遊戲規則的第一人則收穫了自由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