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隨著實驗的進行,扮演獄警的人開始出現暴力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也開始造反。最終,實驗不得不被叫停。不過即便是叫停了,但是實驗本身是成功的,這個實驗的過程充分說明了環境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這些平時看上去斯文的學生在監獄這個特殊的情境下竟變成了嗜血成性的狂魔。
影片中的內容還是很震撼的,但這可不是編劇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1971年的夏天,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進行了一場非常著名的實驗——監獄實驗。
當時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研究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因囚禁對監獄中的管理者行為的影響。
參與實驗的志願者都是大學生,在實驗中他們也都很認真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所以實驗開始不久,囚犯和獄警都進入了角色。似乎這看上去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很快一切看上去就沒那麼輕鬆了。
到了實驗的第二天就發生了一場暴動。囚犯們死掉了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監獄的管理和命令,甚至還取消獄警。見此狀況,津巴多教授給獄警們下達了指令,要求他們控制住局面,儘快平息風波。
於是獄警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是對囚犯們進行了體罰,比如做伏地挺身、脫光他們的衣服、不提供飯菜,隨後又拿走了枕頭、被子甚至是床,最後還命令囚犯們赤手空拳清洗馬桶等等。
當然,這個過程中,對抗也逐步升級,導致最終局面一度失控。如果實驗再進行下去,後頭很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流血事件,於是這個本來計劃要進行14天的實驗被迫在第五天的時候被津巴多教授叫停了。
實驗雖然被迫中止,但是津巴多教授想要的實驗結果已經有了結論。人在特殊的環境壓力下,善與惡之間的鴻溝真的會在一念之間就被跨越,好人也會做作惡。
實驗中所謂變成「壞人」的志願者並不認為自己真的成了壞人,而是認為所謂的受害者罪有應得,他們只是選用了以惡制惡的方式來完成正當的人物。而所謂受害者也認為自己的反擊是出於捍衛權利和反對不公正對待的壯舉。
很顯然,在高壓環境中,另一個人的性情大變的不是個人性情的差異,不是善惡之間的衝突,也不是觀念和立場的不同,更不是法律不夠有約束力,而是人對於行為本身尺度的誤判。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歸根結底,人的行為背後應該有一個強大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信仰作為準則才不至於在善惡之間游離,也不至於企圖用一些歪理邪說為惡做辯護。
或許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當然,筆者並不是說人們一定要去信仰宗教,筆者在這裡所說的信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生而為人對世界最基本的認知,可以是三觀,也可以是對人生的態度,只要是你的信奉的都是信仰。但只有這些信仰是善的,人才會遠離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