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轉一則轉我剛剛回復的悟空問答:
「斯坦福監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
作家西閃的回覆:
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這個1971年進行的實驗由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主持,主要目的是考察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行為影響。據津巴多的報告,在該實驗中扮演「囚犯」和「看守」的大學生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一方濫用權力和暴力,另一方則顯露出囚徒的願意被欺負的心理,由於這個實驗的高度爭議性,津巴多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
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
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不過我認為,是否應該這麼做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至少,目前心理學教材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著述確實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社工師周雲騫的回覆:
斯坦福監獄實驗確實有誘導的成分,但是也恰恰證明了人性是經不起誘導的,即使是唐僧也經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性誘導,人本性就是動物性的,吃喝玩樂,怎麼舒服就怎麼來,滿足了動物基本需要才能發展到高級。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被試是隨機的,如果經過挑選,選擇唐僧那樣的性格,能不太會在短期內發生暴力虐囚事件。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好人之所以分分鐘變壞,很可能好人是偽裝出來的。也告訴我們,環境會誘導一個人做出平時不太可能做出的行為,當一個人犯錯的時候,不能輕易歸結犯錯原因為人格因素而忽略環境因素。為自己也為他人尤其是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實驗本身是有誘導成分,但是實驗表達的人性隱藏的惡確實真實存在的。不考慮實驗倫理,放在現實中也是如此,
相關視頻
斯坦福監獄實驗:證實了隱藏在人性中的邪惡面《探索心理學》
更多改變世界的心理學實驗,請參閱《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