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2021-01-13 有思健康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他以每天15美金的報酬招募願意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當時有近百人前來報名,基本都是美國的大學生,最後通過心理測試,選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兩周的監獄模擬實驗。


這些學生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或者賺點零花錢而加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次看似好玩的實驗,將會成為他們終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這些學生被隨機地分成了兩組,9名學生扮演囚犯,9名學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補,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監獄長。當時很多志願者都表示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認為這更有挑戰性,可以從中學到更多東西。


為了更逼真地模擬監獄場景,他們將史丹福大學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個監獄實驗室,裡面的一切設置都跟監獄一模一樣。



實驗組還和加州警方合作,用真警車去扮演「囚犯」的9個人家裡把他們銬走,給他們穿上囚服,帶上牛皮紙頭套,給他們安上搶劫盜竊等罪名……



在鄰居的震驚中,這9名「囚犯」被帶到了斯坦福實驗「監獄」。



而扮演「看守」的9名學生,也都穿上了警服,配上警棍,增加權威性。



在實驗開始前,所有人都籤訂了協議。「囚犯」被告知了可能會有人權侵犯行為,也都有心理準備。「看守」擁有預警的所有權力。全程只有一個「監控者」,來提醒大家的行為,防止失控造成危險。




就這樣,實驗開始了!


實驗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實監獄的流程來走:


「囚犯」被「看守」裸身檢查並消毒。



進行到第二天,實驗開始失控了!


「囚犯」們很不嚴肅,因為感到無聊,居然開始造反,他們集結在一個牢房,撕掉身上的編號牌,拒絕服從命令,並且說話挑釁獄警。。


而「看守」們也完全不知所措。對此,扮演「監獄長」的津巴多教授要求他們行駛權力,採取措施維持監獄的秩序。



於是「看守」們開始採取懲罰措施:


罰「囚犯」做伏地挺身....




脫光衣服,關禁閉.....




沒收枕頭和被褥....




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




剝奪「囚犯」的睡眠....




剝奪「囚犯」的姓名,只用犯人編號來稱呼他們……



「看守」們的學習能力很強,懲罰方式也越來越離譜。他們還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管理的囚犯會得到特權,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和更好的夥食。




表現不好的「囚犯」,則被關禁閉,大小便也沒人清理,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慢慢的,很多人學會了服從!




然後,就有「囚犯」受不住虐待精神崩潰了……


編號為8612的「犯人」因為在之前帶領「囚犯」們反抗「獄警」的管理,而受到了「獄警」們的格外『關照』…


最終他因為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產生了種種精神崩潰的症狀,他開始歇斯底裡地大哭、咒罵,並且要求退出……


最後,他們直到8612向其他「囚犯」們散布實驗無法終結的消息,並開始完全失控,才決定放他離開。




另一名「囚犯」819也出現了情緒失控,食不下咽。實驗小組無奈只好打算放他走。這時別的囚犯居然開始議論:「819是個窩囊廢!」「819真沒用,還拖累我們!」


聽到這些議論的819崩潰大哭,實驗小組讓他離開時,他竟然哭著拒絕了,還要回去向別人證明他不是一個窩囊廢。


這時教授告訴他,你不是819,你不是一個囚徒,你的名字是xxx。聽了這番話,這名志願者才慢慢回過神來,離開了模擬監獄。




實驗進行到這裡,所有人都被深深困在了這個實驗裡,無法自拔!


這群原本心理正常的大學生,都已經不知不覺接受了自己的定位:有的變成了施虐成癮的獄警,有的變成了自憐自哀的囚犯。。


而此時的實驗主持者津巴多教授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他將自己帶入到『監獄長』的角色之中。在後來的回憶中,教授說,他當時想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如何收拾「囚犯」,他差不多將接受實驗的志願者們的心理健康置之度外了,一心只想著如何把這個遊戲玩下去。



實驗進行到第六天的時候,現場來了一位女性探訪者,她是津巴多教授的女朋友,女友被現場「看守」們的暴行和「囚犯」們的處境震驚了!女友帶著憤怒、恐懼和津巴多吵了一架,終於罵醒了津巴多!這個實驗提前終結了……



這個實驗當時備受爭議,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反響,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其中揭示的道理令人細思恐極……


好人與壞人的界限完全由擁有絕對權力的實驗設計者決定。壞人(囚犯)被看做敗類人渣,不配被當做人來看待。而好人(看守)則被授予武器和權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開始扮演一個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為要與這身制服所代表的職責相匹配。」


而人們也終於開始正視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和行為:也許善惡並沒有界限,只看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


這個實驗今年還被翻拍成了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很多社會和人性問題,讓眾人譁然和反思......


也許人性本惡,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


閱讀原文,了解中國保肝護肝首選品牌,維蜂鹽藻。諮詢電話:010-52835312

相關焦點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把徵募來的通過了專門測試的受試者--24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犯人。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該實驗對扮演囚犯的實驗者造成了傷害。實驗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備受爭議,也因為揭示了很多社會和人性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是魔鬼!深思極恐......
    提起斯坦福,很多人想到的無疑是無敵的學術光環,矽谷的創業風氣,和超級多的牛逼校友。然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忘不掉的過去,而說起斯坦福的黑歷史,最臭名昭著的,就是20世紀的監獄實驗。這個反人性的實驗備受爭議,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反響,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而人們也終於開始正視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和行為:也許善惡並沒有界限,只看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不要去輕易試探人性,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因為一旦觸碰到了人性陰暗的那一面,你所有得到的,都只是在失去。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原標題: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在1970年的時候進行的一場非常著名的實驗,監獄內部進行的實驗主要對象是一群大學生,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實驗過程,但是由於中途有一些同學提出退出這個實驗,因為實驗內容嚴重的使得部分學生出現了心靈扭曲的現象,後來實驗不得不被終止了,其實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內容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其實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很多的人性試驗,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怕,但是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可怕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這項實驗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最終不得不提前終止。然而該實驗得出的結論被廣泛運用,且令世人震驚。這究竟是項怎樣的實驗?它的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 《斯坦福監獄實驗》機構、角色、環境如何改變人性
    如果想不到,那就看看《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吧,上映於2015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心理學家也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菲普,為了研究機構和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發起了斯坦福監獄實驗。菲普在社會上找來了一群大學生扮演獄警和犯人,並改造了簡易的監獄。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這些都帶給民眾巨大的失望和不滿,同時對二戰軸心國的反思也在進行。 「法蘭西的尼採」福柯當時也在美國,先後在紐約和伯克利講學。他活躍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支持改善犯人人權的狀況,聲援監獄暴動犯人的抗議遊行。
  • 《斯坦福監獄實驗》社會塑造與集體的「力量」
    社會角色對個人塑造的影響是巨大而隱秘的。斯坦福實驗中,本當是正常世界中的好好先生,穿上獄警的衣服,拿上警棒,戴上墨鏡,加上了獄警的頭銜之後,便是真真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獄警」。實驗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成為獄警,因為對他們來說,獄警是壞的,一個壞人的形象,他們拒絕成為這個壞人。從某方面來說,他們本質上都是好的,並沒有那種侮辱、欺壓、凌虐他人的傾向。但是,當大家處於這個監獄之中,被賦予了獄警和獄卒的角色後,一切都變了,仿佛就是失去了自我,變成了自己原先不想成為的人。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以玩笑的態度,敷衍著進行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開展的。有報導聲稱這是一場騙局,扮演囚犯的伯克利畢業生Douglas Korpi實際上是假裝精神崩潰結論模擬監獄情境能在監獄看守人員和他們所監禁的人心目中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現實——真實的監獄。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因為它的每項實驗總是脫離不開人性的複雜所以,最終的實驗結果一般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它可以證明人性會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催生邪惡!
  • 斯坦福監獄實驗:24人扮演囚犯和獄警,6天後,人性悄然改變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學校的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監獄,為了實驗能順利進行,他召集了24名志願者。當然,志願者一定要身體健康,精神狀況良好,否則將會增加一些未知變量。另外,菲利普還開出了15美元一天的僱傭價,堅持14天之後,他們就會拿到相應的報酬。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斯坦福監獄實驗:24個假獄警和囚犯共處6天,詮釋了最真實的人性
    20世紀有一項最出名,也是最受爭議的心理學人性實驗,就是「斯坦福監獄實驗」。而其實驗目的,則是想看看人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反應。但誰也沒有料到,這場實驗將人性中的"餓"表現的淋漓盡致。 實驗是由史丹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開啟,他將心理系大樓底下地下室的一些房間以及走廊改造成為與加州監獄一模一樣的場景, 實驗室成為了牢房。而大門都是豎著的鐵桿結構,沒一間牢房都有獨立的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