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社會塑造與集體的「力量」

2021-01-11 科學發現的觀念

社會角色對個人塑造的影響是巨大而隱秘的。

斯坦福實驗中,本當是正常世界中的好好先生,穿上獄警的衣服,拿上警棒,戴上墨鏡,加上了獄警的頭銜之後,便是真真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獄警」。

實驗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成為獄警,因為對他們來說,獄警是壞的,一個壞人的形象,他們拒絕成為這個壞人。從某方面來說,他們本質上都是好的,並沒有那種侮辱、欺壓、凌虐他人的傾向。但是,當大家處於這個監獄之中,被賦予了獄警和獄卒的角色後,一切都變了,仿佛就是失去了自我,變成了自己原先不想成為的人。

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以玩笑的態度,敷衍著進行實驗。連測驗者都覺得這應該會是無聊的兩星期。不曾想,隨著實驗進行,大家都進入了狀態。獄警仿佛迷戀上了那種權力,獄卒仿佛忘卻了自身的權利,在獄警的壓迫中變得如此卑微卻卑微得理所當然,全不自知,並不認為自己擁有權利進行反抗。

在實驗的過程中,連測驗者都進了這個圈,將這個監獄稱為自己的監獄。社會角色使得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失去了自我,個體的個性化逐漸被磨平稜角。雖說後來有聲音指出斯坦福監獄實驗中存在作假行為,即使現在人們對此進行重複試驗,也未必能得到當時呈現的實驗效果,但卻無法否認,個人對自身在不同場合所扮演的角色設定,對個人的行為表現所帶來的影響。

可能就像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情境下飾演的角色不同,行為表現就不同是一個道理。我們對自身的定義不同,我們心裡默認了這個定義,並且根據先驗知識按照這個定義應該表現的去表現,無形的行為規制。這可能也是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導致我們按照這種方式去調整自身的行為,這種社會自我調節的過程是一個既有主動也有被動的過程,是什麼使得我們「習慣性」地進行這些調整?而另一方面,獄警的欺壓行為到底是因為本身既有壓抑的施虐傾向一朝得以爆發還是無限制的權力使其沉迷失去善性(德行)?

不可否認,權力確實是令人著迷的,在它的支配下,每個人都有成為魔鬼的可能。獄警著迷使喚獄卒的權力,測驗者著迷擁有監獄的權力,就連浪潮中的教授也曾一度在權力的神秘地帶中迷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渴望權力,權力可能帶來一種安全感,給予你別人所沒有的,每個人都渴望擠進權力的圈子。人性總是貪婪的,難以滿足,一旦擁有權力,只求獲得更多。因此,似乎更能理解為何那麼多人秉持著一顆熱忱的,執政為民的心,最終卻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可能他們的心智還不夠堅定,可能監管的體制還不夠完善,但不能否認的是權力在其中的作用,天使魔鬼雙副面孔魅惑人心,神秘迷人而又充滿危險。

觀看斯坦福實驗的過程中,我總想起《浪潮》。浪潮中的專制確實與我所想的不一樣,形象說明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是如何在希特勒的帶領之下奉行極端民族主義,忘卻自身行為。

在教授的帶領下,每個同學都參與到了這個專制體制中,真正感受到了集體對個人的作用。統一的白襯衫,統一的牛仔褲,統一的步伐,統一的口號,統一的姿勢,統一的符號,統一的領導,由此匯成一個集體,如此團結而堅定,如此整潔而有序,紀律嚴明,每個物件無不成為這個集體的符號標誌,讓人完全融入。其中,教授,就是一個極具魅力的領袖,在這個專制集體中似神一般的存在。人們為了服從集體而忘卻了自我。自知又不自知,一切行為為了集體而獲得對自身的自豪。不可否認,他們有很強的集體意識感與歸屬感,或許是如此多的統一賦予了這些行為,這些標誌儀式感,使他們覺得他們所屬的這個集體是如此的神聖優秀。以至於後期,他們對於那些「異類」的排斥,將所謂的「不服從集體」的人視為背叛者,甚至處刑。想盡各種方法去擴充,強制讓社會認可自己的集體。他們似乎也忘卻了自身作為一個獨立擁有自我的人的底線。或許是集體的歸屬感,每個人在集體中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能夠感受到一種認同,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你不再只是你自己,你因集體的存在而存在。最極端的那個學生,在教授宣布結束遊戲時,甚至吞槍自殺。

在那樣的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似乎有著一股躁動的情緒,如此的激進,所有的熱烈、歡呼都是為了集體,甚至有種血性,令我想起《蠅王》,其中的那群象徵軍權主義的孩子在篝火晚會中殺死他們的同伴,甚至為爭奪眼鏡而殺死另一位同伴一樣。或許,他們應該已經忘了他們做了什麼,或者是說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或者說,他們故意去逃避或者不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推卸自己的責任,認為集體行動犯下的罪行如何也不會歸咎到自身頭上,法不責眾,在這種思想之下,集體的道德底限下降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所有的惡性都披上了「為了集體」的外衣,沒有人站出來說他們錯了,或者,一旦站出來了,這個人就會被當做集體的背叛者,反抗者,便成了集體的敵人,必須處刑。沒有人能夠反對這樣一個集體,沒有人能夠勇敢的站出來指出這樣一個集體的錯誤,集體中的每一份子都不允許也不承認,可能是因為承認犯錯就是質疑集體的存在,就像質疑自己的存在,這是與集體相連的每個人都不允許的。

《浪潮》中的那種「統一」似乎很像學校的軍事化管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形式相差不多的管理模式,卻並沒有《浪潮》中絕對服從、集體至上的效果。儘管電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浮誇,但或許更多的是因為環境與人不同吧。

《浪潮》的最後,終止了這個遊戲的人,是教授,是這個集體中站在最高頂點的那個人。或許只有他才有這個權力,因為是他創造了這個集體,他像是造物主,賦予了集體中的每個人以新生,集體中的每分子都服從於他。如果,當這個集體越來越大,人們越來越狂熱時,是否還能夠在教授的控制下,停止這個「遊戲」?到那時,這個集體是否會不斷擴張、剝削掠奪,將所有的異己分子清除,以任何手段,成為另一種法西斯?倘若,教授不是這樣的教授,而迷戀權勢,專斷獨行,像《動物莊園》中的「拿破崙」,擁有來自集體每一份子的盲目的個人崇拜,這個集體又將帶來怎樣的外部性?沒有結果,未發生,不可得。

相關焦點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最終,他們被移交到斯坦福縣監獄(Stanford County Prison)——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 他們是社會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志願參與者 。然而,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正教訓並沒有那麼清楚鮮明。從實驗伊始,種種歧義便令研究撲朔迷離。即使如其所示,普通人隱藏著醜陋的內在,這項研究還是證明了環境能夠塑造我們行為。這項研究,究竟指明人性的不可信賴,抑或是認為問題全怪糟糕的系統?僅僅針對監獄這個具體範疇,還是能夠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斯坦福監獄實驗到底真正揭示了什麼?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紀錄片《沉默的憤怒:斯坦福監獄實驗》(1992)電影《死亡實驗》(2001)電影《死亡實驗》(2010),翻拍自2001年的德國版然而有趣的是,這部今天上映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批評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實驗進行到最後,這已經徹底成為一件流血事件。所有涉足其中的人都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掌控,他們想過施壓,想過反抗,想過忍受,想過控制,唯一沒有想過的就是:中止實驗。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他活躍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支持改善犯人人權的狀況,聲援監獄暴動犯人的抗議遊行。這些反思與解構都對美國當時的文化氛圍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一個讓國家精英們來模擬「獄警」和「囚犯」的實驗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熱搜榜。
  •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斯坦福監獄實驗:角色化及情境力量影響了每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01最近公司業務發展方向有新的調整,每一次調整都伴隨對應業務線的人員裁減,但這一次的裁員行動讓我見識了人類角色化生存的邪惡力量。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有無數個角色——父母、孩子、老師、學生、公司職員、領導、醫生、病人等等,而每個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角色所賦予的情景力量。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話說今天要說的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度娘上面是這麼介紹的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
    昨日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頗為震撼,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傳達的主要思想是權力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電影是根據真實的實驗來拍攝的。實驗對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並且學生是自願參與這項實驗的。實驗對象分為獄警和囚犯兩種身份並且都是隨機確定的,在挑選實驗對象的過程中,實驗前,實驗員全面的分析過各位實驗對象的情緒和心理,確定各位實驗對象均沒有明顯的問題。實驗為期兩個星期,但是實際進行到第六天後實驗就被迫結束了,因為實驗對象的多名囚犯已經達到了情緒崩潰的程度。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