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2021-01-13 韋博微英語

《餘罪》洋城特訓,一群人對所謂的「特訓」進行「反偵察」,許處看事態發展不對,便採用非常手段,控制了事態的發展。之後餘罪入獄,當臥底,錢權色當前,也能保持自己的底線。



但我想說,現實總是比小說來得更有戲劇性,更加匪夷所思,甚至細思恐極。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We wanted to see what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were of becoming a prisoner or prison guard. To do this, we decided to set up a simulated prison and then carefully note the effects of this institution on the behavior of all those within its walls.




他以每天15美金的報酬招募願意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當時有近百人前來報名,基本都是美國的大學生,最後通過心理測試,選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兩周的監獄模擬實驗。



這些學生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或者賺點零花錢而加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次看似好玩的實驗,將會成為他們終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We began with nine guards and nine prisoners in our jail. Three guards worked each of three eight-hour shifts, while three prisoners occupied each of the three barren cells around the clock. 

這些學生被隨機地分成了兩組,9名學生扮演囚犯,9名學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補,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監獄長。當時很多志願者都表示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認為這更有挑戰性,可以從中學到更多東西。


為了更逼真地模擬監獄場景,他們將史丹福大學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個監獄實驗室,裡面的一切設置都跟監獄一模一樣。



實驗組還和加州警方合作,用真警車去扮演「囚犯」的9個人家裡把他們銬走,給他們穿上囚服,帶上牛皮紙頭套,給他們安上搶劫盜竊等罪名……


在鄰居的震驚中,這9名「囚犯」被帶到了斯坦福實驗「監獄」。


而扮演「看守」的9名學生,也都穿上了警服,配上警棍,增加權威性。

All guards were dressed in identical uniforms of khaki, and they carried a whistle around their neck and a billy club borrowed from the police. Guards also wore special sun-glasses,an idea I borrowed from the movie Cool Hand Luke. Mirror sunglasses prevented anyone from seeing their eyes or reading their emotions, and thus help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ir anonymity. 



在實驗開始前,所有人都籤訂了協議。「囚犯」被告知了可能會有人權侵犯行為,也都有心理準備。「看守」擁有預警的所有權力。全程只有一個「監控者」,來提醒大家的行為,防止失控造成危險。




就這樣,實驗開始了!


實驗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實監獄的流程來走:


「囚犯」被「看守」裸身檢查並消毒。



進行到第二天,實驗開始失控了!


「囚犯」們很不嚴肅,因為感到無聊,居然開始造反,他們集結在一個牢房,撕掉身上的編號牌,拒絕服從命令,並且說話挑釁獄警。。


而「看守」們也完全不知所措。對此,扮演「監獄長」的津巴多教授要求他們行駛權力,採取措施維持監獄的秩序。



於是「看守」們開始採取懲罰措施:


罰「囚犯」做伏地挺身....



脫光衣服,關禁閉.....



沒收枕頭和被褥....



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



剝奪「囚犯」的睡眠....



剝奪「囚犯」的姓名,只用犯人編號來稱呼他們……


「看守」們的學習能力很強,懲罰方式也越來越離譜。他們還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管理的囚犯會得到特權,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和更好的夥食。



表現不好的「囚犯」,則被關禁閉,大小便也沒人清理,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慢慢的,很多人學會了服從!



然後,就有「囚犯」受不住虐待精神崩潰了……


編號為8612的「犯人」因為在之前帶領「囚犯」們反抗「獄警」的管理,而受到了「獄警」們的格外『關照』…


最終他因為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產生了種種精神崩潰的症狀,他開始歇斯底裡地大哭、咒罵,並且要求退出……


最後,他們直到8612向其他「囚犯」們散布實驗無法終結的消息,並開始完全失控,才決定放他離開。

During the next count, Prisoner #8612 told other prisoners, "You can't leave. You can't quit." That sent a chilling message and heightened their sense of really being imprisoned. #8612 then began to act "crazy," to scream, to curse, to go into a rage that seemed out of control. It took quite a while before we became convinced that he was really suffering and that we had to release him.




另一名「囚犯」819也出現了情緒失控,食不下咽。實驗小組無奈只好打算放他走。這時別的囚犯居然開始議論:「819是個窩囊廢!」「819真沒用,還拖累我們!」


聽到這些議論的819崩潰大哭,實驗小組讓他離開時,他竟然哭著拒絕了,還要回去向別人證明他不是一個窩囊廢。


這時教授告訴他,你不是819,你不是一個囚徒,你的名字是xxx。聽了這番話,這名志願者才慢慢回過神來,離開了模擬監獄。

he said he could not leave because the others had labeled him a bad prisoner. Even though he was feeling sick, he wanted to go back and prove he was not a bad prisoner.At that point I said, "Listen, you are not #819. You are [his name], and my name is Dr. Zimbardo. I am a psychologist, not a prison superintendent, and this is not a real prison. This is just an experiment, and those are students, not prisoners, just like you. Let's go."



實驗進行到這裡,所有人都被深深困在了這個實驗裡,無法自拔!


這群原本心理正常的大學生,都已經不知不覺接受了自己的定位:有的變成了施虐成癮的獄警,有的變成了自憐自哀的囚犯。。


而此時的實驗主持者津巴多教授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他將自己帶入到『監獄長』的角色之中。在後來的回憶中,教授說,他當時想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如何收拾「囚犯」,他差不多將接受實驗的志願者們的心理健康置之度外了,一心只想著如何把這個遊戲玩下去。


實驗進行到第六天的時候,現場來了一位探訪者,她被現場「看守」們的暴行和「囚犯」們的處境震驚了!

"It's terrible what you are doing to these boys!" Out of 50 or more outsiders who had seen our prison, she was the only one who ever questioned its morality. Once she countered the power of the situation, however,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study should be ended.
And so, after only six days, our planned two-week prison simulation was called off.

這個實驗提前終結了……

這個實驗當時備受爭議,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反響,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其中揭示的道理令人細思恐極……


好人與壞人的界限完全由擁有絕對權力的實驗設計者決定。壞人(囚犯)被看做敗類人渣,不配被當做人來看待。而好人(看守)則被授予武器和權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開始扮演一個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為要與這身制服所代表的職責相匹配。」


而人們也終於開始正視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和行為:也許善惡並沒有界限,只看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


這個實驗還被翻拍成了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很多社會和人性問題,讓眾人譁然和反思......


也許人性本惡,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


文章來源:http://www.prisonexp.org/escape


韋博旗艦店已開通,歡迎進店了解韋博課程~~







看《餘罪》耍流氓,學英語


相關焦點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是魔鬼!深思極恐......
    其中揭示的道理令人細思恐極……整理自新浪微博@英國報姐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今天二哥要推薦的就是由這場實驗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報名參加的斯坦福學生都是衝著每天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該實驗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他們要在一個監獄裡待14天,期間不可以離開,模擬一個現實的監獄的生活情況。為了實驗更真實地模擬現實,擔任"囚犯"的學生身份以數字代替,每個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腳鐐和手銬,有些學生是在家裡被逮捕的,被銬上手銬,戴上牛皮紙頭套,而執行逮捕行為的是同意與津巴多合作進行實驗的加州警方。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開展的。有報導聲稱這是一場騙局,扮演囚犯的伯克利畢業生Douglas Korpi實際上是假裝精神崩潰結論模擬監獄情境能在監獄看守人員和他們所監禁的人心目中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現實——真實的監獄。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每一個看完實驗過程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時總是不免感覺後背發涼。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這些反思與解構都對美國當時的文化氛圍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一個讓國家精英們來模擬「獄警」和「囚犯」的實驗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熱搜榜。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紀錄片《沉默的憤怒:斯坦福監獄實驗》(1992)電影《死亡實驗》(2001)電影《死亡實驗》(2010),翻拍自2001年的德國版然而有趣的是,這部今天上映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批評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學界可以說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這項實驗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最終不得不提前終止。然而該實驗得出的結論被廣泛運用,且令世人震驚。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考驗人性的實驗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的史丹福大學人性與社會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斯坦福監獄實驗》機構、角色、環境如何改變人性
    如果想不到,那就看看《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吧,上映於2015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心理學家也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菲普,為了研究機構和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發起了斯坦福監獄實驗。菲普在社會上找來了一群大學生扮演獄警和犯人,並改造了簡易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