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2020-05-02 唱唱反調z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四十多年前,一位叫做菲利普·津巴多的美國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發布了一則招募啟事,並且承諾為志願者們提供每天15美元,為期兩周的心理學測試。不少想以此來賺點生活費的志願者選擇前來測試,而菲利普教授為他們做了身體和心理測試,篩選出了其中的最強者,確保了這次實驗向著他最希望的方向進行。

學生們被他隨機分成了兩組,並且被告知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遊戲規則——他們一組是監獄的看守,而另外一組的身份則是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囚犯,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內,他們將會被關押在一個臨時準備好的監獄裡,以此來測試人們在突然改變身份之後會發生什麼。看守和囚徒的人數都是12個,在傳統的預測中,這應當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

為了讓這場測試看上去更加真實,教授為他們準備了和監獄一模一樣的生活,囚犯們被獄卒扒光衣服,洗乾淨之後穿上了囚服,隨後關進了一個只能住三個人的小屋子裡。同時,他們的名字也被抹去了,大家互相之間只有一個數字代號,同時他們的腳上還被拴上了重重的腳鐐。至於獄卒,他們也根本沒有收到過任何專業的培訓,他們拿到錢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各種辦法來維持監獄的穩定,維護法律的尊嚴。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剛進入之後的獄卒顯然對自己的身份還不是很適應,他們想測試一下自己的權威性,於是便在晚上睡覺的時候要求囚犯們起床,列隊站立。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傢伙,獄卒要求他們做伏地挺身,甚至還坐在他們的身上增開難度——對於這些接受測試的學生們來說,他們覺得這是在外界也很正常的體罰動作。

結果,「囚徒」們爆發了,第二天早上他們把自己所居住的監獄小隔間的門給堵死,讓獄卒們無法進來,以此來表示對暴力的抗議。但是,獄卒顯然是不會因為囚徒們的抗議而改變態度的,他們用滅火器逼迫對方出來,隨後用更加嚴格的要求來控制他們,甚至還包括了體罰和關禁閉。十二個獄卒的要求是三個人一組,每隔八個小時輪班一次,他們覺得三個人是很難控制住十二個人的,因此制定了新的策略,讓不喜歡搗亂的囚徒享受優待,然後又讓最喜歡搗亂的三個也享受了優待。對於其他囚徒來說,這些享受了優待的囚徒應該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因此他們也變乖了。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獄卒和囚徒們的身份繼續進行,雙方都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例如,獄卒們發現,只要不斷的幹擾囚徒們的休息,他們就會不厭其煩,這樣才會更加聽話。而僅僅在一天半之後,一個叫做8612的囚徒就因為精神崩潰而不得不提前離開。他的離開對於其他囚徒來說是一種希望,而對於獄卒來說,卻成為了一種隱患,因為獄卒們聽說這傢伙要帶人來劫獄。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監獄不得不將他們轉移出去,而伴隨著這種轉移,各種更加嚴格的暴力事件也發生了。囚徒們不斷的反抗也獄卒們加碼的懲罰成為了雙方矛盾的主要來源,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編號為819的囚犯在生病獲準離開監獄的時候卻選擇了用哭泣的方式來抗議離開,因為他覺得如果自己離開了,那便是一個「壞囚徒」,會被其他人看不起的。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測試的第四天,教授出來告訴囚徒,他們現在可以被家裡人保釋出去了,但如果一旦選擇這樣去做,那他們就無法得到這些天所獲得的報酬了。結果,幾乎所有囚犯都希望自己可以被保釋出去,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把這件事當成了一次真的服刑,而不是忘記了他們在做一次測試。第五天監獄裡來了牧師和律師,並且告訴他們保釋失敗,他們還得繼續被關押在監獄裡。最終,實驗在第六天的時候被叫停了,原因在於教授觀看晚上錄像的時候發現獄卒對囚徒們使用了大量的暴力手段,同時一位來訪的哈佛大學教授也對此感到震驚。在他的抗議中,菲利普·津巴多仿佛從夢中清醒,第一次感覺到了這個實驗的不合理之處,原計劃兩周的實驗也就此停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有足足五十位參觀者來到這個監獄裡參觀過,但他們對頭上套著袋子,腳上掛著鐐銬的人似乎沒有什麼異議。

該實驗雖然最後被叫停了,但它背後所反映出來的雙方之間在暴力和鬥爭中展現出來的人性,確實值得深思的。在這個實驗後期,似乎每個人都適應了自己的身份,也忘記了這只是一場簡單的測試,甚至連構思出這場實驗的教授也深陷其中。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實驗也有更多參考的異議,一個理性的,善良的,普通的人在環境突變的過程中成為了虐待狂,甚至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它或許可以說明人性並不是可以被自己完全控制的,而在場景的快速切換之中,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料的。

甚至我們可以說,這個實驗最優秀的結論,就是它在第六天的時候就被及時叫停了。

相關焦點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斯坦福監獄實驗再度被翻拍!日版《監獄13》8.30日上映
    曾經被多次翻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即將再迎來日本風格電影,這個歷史上號稱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學真人實驗曾招致無數爭議,一起來了解下。·《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於1971年做的真人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前曾經被德國、美國分別製作成大電影,廣受爭議,而本次的日本版相信憑藉日系電影對於驚悚的理解會更加精彩。本片由渡邊謙作指導,目前已經確定堀田真由領銜主演,一起來期待下。
  • 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麼?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發起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達到真實的效果,完全模擬當時美國現實生活中「囚犯」和「獄警」的為期14天的實驗經歷。
  •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紀錄片《沉默的憤怒:斯坦福監獄實驗》(1992)電影《死亡實驗》(2001)電影《死亡實驗》(2010),翻拍自2001年的德國版然而有趣的是,這部今天上映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批評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他在喬丹大廳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招募了9名「囚犯」和9名「獄警」,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精神小夥,看到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大學生。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
    昨日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頗為震撼,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傳達的主要思想是權力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電影是根據真實的實驗來拍攝的。實驗對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並且學生是自願參與這項實驗的。實驗對象分為獄警和囚犯兩種身份並且都是隨機確定的,在挑選實驗對象的過程中,實驗前,實驗員全面的分析過各位實驗對象的情緒和心理,確定各位實驗對象均沒有明顯的問題。實驗為期兩個星期,但是實際進行到第六天後實驗就被迫結束了,因為實驗對象的多名囚犯已經達到了情緒崩潰的程度。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這不是電影 40年前真實歷史揭露人性心理陰暗處 斯坦福監獄實驗
    那年3月,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Abu Ghraib prison)爆發了臭名昭著的酷刑醜聞,他是其中一名被告。在軍事法庭上,有關虐囚、剝奪睡眠和性羞辱的令人不安的細節被公諸於眾。史丹福大學退休心理學教授津巴多解釋說,在適當的環境下,幾乎任何人都會被誘導做一些弗雷德裡克被指控的事情:毆打赤身裸體的囚犯,玷汙他們的宗教物品,強迫他們蒙頭自慰。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博科園:科學科普-心理學類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臭名昭著的實驗)普通大學生被關進模擬監獄,突然變成了好鬥的看守和歇斯底裡的囚犯——存在嚴重缺陷。一名名叫道格拉斯·科爾皮(Douglas Korpi)的學生告訴布盧姆,他謊報了故障,以便能早點從實驗中出來,為研究生院的考試做準備。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因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的監獄實驗而聞名。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是魔鬼!深思極恐......
    提起斯坦福,很多人想到的無疑是無敵的學術光環,矽谷的創業風氣,和超級多的牛逼校友。然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忘不掉的過去,而說起斯坦福的黑歷史,最臭名昭著的,就是20世紀的監獄實驗。其中揭示的道理令人細思恐極……整理自新浪微博@英國報姐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
  •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但是實際上還真有人做了這樣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在這個實驗開始之前津巴多就告訴這些實驗者,可能在實驗過程中人權可能會受到侵犯。如果不願接受的可以退出。然而所有人都接受這個實驗提醒,於是實驗開始了,在獄警和囚犯中選出了3名替補。也就是說實際參與實驗的是9名獄警,9名囚犯。這9名獄警被分成了3組,每3個人一組,輪流看守囚犯,而津巴多則是承擔了這個監獄的監獄長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