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發起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先徵募挑選了24名性格鮮明的男性大學生志願者,將被試者中的一半作為「獄警」,將另一半作為「囚犯」。為達到真實的效果,完全模擬當時美國現實生活中「囚犯」和「獄警」的為期14天的實驗經歷。
一開始,「囚犯」們便被大鳴警笛的警車「逮捕」,然後被採集指紋、蒙上眼,最後關進了監獄。接下來,就像真正的犯人那樣,「囚犯」們剝光衣服、搜身、理髮、換上囚服、得到一個犯人號碼,還在一隻腳上拴上了鐵鏈子,而那些被指派做警察的實驗者則變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獄警。
6天後,扮演「美國警察」的變得暴力,扮演「美國囚犯」的則變得士氣低落、冷漠無情。為了不讓實驗人員受到嚴重的傷害,實驗只好提前終止。
人們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往往會將自己融入這個角色,並把這個角色當成自己去做出一些以前未曾想過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角色扮演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成長,獲得以前從未領略過的體驗和能力。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誕生了許多紀錄片和書籍,它也被用於國會證詞中。2015年還出了一部改編的劇情片。
雖然斯坦福監獄實驗在2018年再次成為爭論焦點,質疑的聲音開始傳來,然而很多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實驗都會都被質疑或者出現了「重複檢驗危機」,津巴多教授面對一系列質疑點也做了回應,並表達儘管該實驗有許多缺陷,卻仍然相信「斯坦福監獄實驗」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貢獻,幫助心理學研究了解人類行為及其背後的複雜動機的態度。
換個角度來講,角色扮演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獲得以前從未領略過的體驗和能力。
點個讚賞,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