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是個無底洞: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

2021-01-14 時代華語
盧正華,《邪噁心理學》作者,北京正華心理諮詢中心首席心理諮詢師。曾經做過10年的檢察官,後從事專職心理諮詢師工作,北京正華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發起成立正華心理諮詢師聯盟。記 得很久以前有一部美劇,叫《大西洋底來的人》,主要描寫的是一個從大西洋底文明裡來的一個兩棲人麥克·哈裡斯,如何協助人類和反人類的舒拔博士作鬥爭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有趣。
不過我不是想在這裡給大家介紹那個英雄的麥克·哈裡斯,而是那個叫舒拔的大叔,他經常會想做一些「讓地球在一片爆炸聲中變成廢墟」的事情。我當時看電視劇的時候會想,那他自己去哪兒呢?這個為了破壞地球而不顧自己去哪兒的大叔身上,其實就是帶著反人類的本質的。

「反人類罪」的提出是基於這樣的觀念:人類是一個平等的、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人們不分國家、種族、文化、信仰、階層、性別都應享有公平、自由與尊嚴的基本人權, 是人類文明突破狹隘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偏見的發展成果。

「反人類罪」是指握有權力資源的人出於政治、軍事或經濟目的,以國家、種族、宗教或某種意識形態為界,對其他人進行肉體上消滅或政治上虐待的暴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德國,基於稱霸世界的目的把猶太人視為劣等民族,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和滅絕,這是反人類罪行的代表。發生在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也是「二戰」期間著名的反人類事件。

那薩達姆究竟做了些什麼,使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一定要他的命呢?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罪名,就是1988年3月28日使用化學武器屠殺了庫德城鎮哈拉阿比亞的居民,殺死了約5000名平民。這一罪行也被控反人類罪。

2002年7月1日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將該罪名中文譯名確定為「危害人類罪」。規約中的定義為「指那些針對人性尊嚴極其嚴重的侵犯與凌辱的眾多行為構成的事實。這些一般不是孤立或偶發的事件,或是出於政府的政策,或是實施了一系列被政府允許的暴行。如針對民眾實施的謀殺,種族滅絕,酷刑,強姦,政治性的、種族性的或宗教性的迫害,以及其他非人道的行為」。

這一規定擴大了反人類罪的使用範圍,把一些非人道的行為和政府行為聯繫到了一起,是種大型的暴力性行為。

了解了這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人類和自己有仇嗎?人類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津巴多將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僅通過報紙廣告而來的志願者均通過了身體健康和心理穩定測試,這些測試在篩選監獄實驗的受試者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受試者都是男性的大學生,被隨機分配成12名獄警和12名囚犯的角色。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監獄總監。不過,此模擬監獄的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周。

實驗結果:每個受試者都花費了一天左右的時間來適應這種生活,並開始變得瘋狂。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這個人為設立的監獄裡發起了暴亂,用床鋪在牢房裡設立障礙並譏笑獄警們。看到這一情形,獄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開火(事實上是使用滅火器替代)的絕佳藉口:嘿,見鬼的為什麼不這麼幹?

至此開始,斯坦福監獄已經真的「見鬼」了,在這一地獄裡日復一日地上演暴亂。一些獄警開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並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為特權(常常被剝奪的特權)相威脅。他們強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訓練,並用雙手去清潔馬桶。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囚犯」被告知他們有機會被假釋但假釋申請又被駁回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簡單地要求終止這見鬼的實驗。請記住,他們絕對沒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監禁,這僅僅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實驗。這意味著,他們將繼續赤身裸體地坐在自己的排洩物上,頭上套著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實驗人員參與觀察和關注這一監獄,然而卻從未對這個實驗提出道德質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裡絲蒂娜·馬絲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強烈抗議。此後6天,津巴多便終止了這一實驗(幾位「獄警」對此表示失望)。

如果你想要就此稱讚馬絲拉是這一「見鬼」實驗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話,那麼你還應該知道的是,後來她便嫁給了策劃這一實驗的津巴多。

結果分析:

這一結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預謀造反,扮演獄警的角色則開始變得具有暴力傾向。難道說是因為扮演被暴動折磨的獄警們都是混帳,不問情由地把人隨意擺布嗎?科學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換,你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

正如它所驗證的那樣,這通常是出於對對方反擊的恐懼使得我們對我們的人類同胞百般折磨。當我們比其他人擁有絕對權力或者來自上級的種種授意時,那麼諸如阿布格萊布監獄中堆疊為裸體金字塔的事件(註:虐俘醜聞,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疊成金字塔狀)必將隨之而來。

實驗二:米爾格倫實驗(1961年)

實驗步驟: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與你所想像的不同,在米爾格倫所組織的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將扮演「老師」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給隔壁房間的另一名受試者進行記憶力測試。事實上「另一名受試者」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這一切只是米爾格倫布置的一場局。

受試者被告知,只要對方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他將按下一個按鈕,控制器將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此外,一名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將在旁邊作指導和監督(必須指出的是,並沒有真正的電擊發生,當然受試者並不知道這一情況)。

受試者還被告知,實驗中的初始電擊為45伏特,每逢作答錯誤,電壓值將隨之提升。受試者每次按下按鈕,「學生」將在隔壁房間發出尖叫聲,請求受試者停止測試。

那麼,你可以預測一下實驗將如何進行下去麼?

實驗結果:在實驗進行到某一程度(如電擊330伏特)時,許多受試者表示開始感到不舒服,並質疑是否繼續實驗。然而,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員對每一次的暫停請求都鼓勵他們繼續。

在得到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大多數的受試者都選擇了繼續,提升電擊電壓,給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電擊。

一些受試者則在聽到「學生」的尖叫聲後緊張得笑了出來。因為當電流傳向另一個人的軀體卻無能為力時,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藥。

最終,隔壁的「學生」會開始痛苦地敲打牆壁,懇求檢查自己的心臟狀況。在電擊繼續提升後,來自「學生」房間的聲音將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經死去或者失去知覺。假如你必須給出猜測,此後有多大比例的受試者將會繼續給予電擊呢?5%?10%?

在「學生」可能已經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約61%至66%的受試者選擇繼續實驗,直到電擊達到最大電壓450伏特。重複的實驗研究表明了同一結果:只要實驗室裡的那名工作人員認為沒有問題,受試者將無意識地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數受試者在電擊達到300伏特之前都不會提出質疑或反對,沒有受試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實驗(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100伏特的電壓就足以使人喪命)。

結果分析:

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這是源於身後的「那個人」總會令你堅持那些想法,即使那只是一個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試想假如他身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著徽章將會如何。

查爾斯·謝裡丹和理察·金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實驗,但對受試者的要求變為,一旦某隻幼犬做出不當舉止即給予電擊。與米爾格倫實驗不同的是,這種電擊是真實的。實驗結果表明,26名受試者中有20位達到了最高電壓值,幾乎高達80%。

請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購物中心時——你周圍有80%的人都願意對一隻小狗施以極端酷刑,只要一個穿著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們這樣做。

看完了上述的兩個實驗,你的心情如何?

這兩個實驗結果讓你想到了什麼?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在人類關係中的體現?

死亡本能又是什麼?

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主張,認為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而這衝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後的休息裡,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

生命由無機物演化而成,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條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機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

平常所謂的攻擊驅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只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從弗洛伊德的觀點看,人類不但會用死本能去誅殺自己,也會用死本能去誅殺同類,這是與生俱來的邪惡,這才是反人類的根源。

《邪噁心理學》編輯推薦

▌把人性看明白了,一切就都明白了:心理學對人性的終極探索,看透每個人心底潛藏的那點壞,告訴你為什麼善良的人也會做壞事。

▌揭穿最為人困惑的人性本質!為什麼媳婦很漂亮還要出去嫖娼——買笑者的心理動機分析;為什麼人忍不了毒癮——藥物濫用的心理分析;為什麼我們都想做好人但難免做壞事——人人都有的心理缺陷……

▌解讀邪惡者的選擇規則: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洗腦,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搶,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被人盯上的受害人?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他在喬丹大廳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招募了9名「囚犯」和9名「獄警」,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精神小夥,看到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大學生。「囚犯」和「獄警」角色隨機分配,還有一筆不菲的日薪。監獄主管和其他工作人員由津巴多本人和他的幾個學生擔任。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大學生志願者,實驗資助者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囚犯和看守很快就適應自己的角色,危險與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認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許多囚犯在心理上受到創傷,有兩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研究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而受到警告,提前終止整個實驗。這種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魔鬼撒旦。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實驗也讓津巴多成為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在這項研究中,大學生們被指派在模擬監獄裡扮演「囚犯」或「獄警」。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這個1971年進行的實驗由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主持,主要目的是考察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行為影響。據津巴多的報告,在該實驗中扮演「囚犯」和「看守」的大學生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一方濫用權力和暴力,另一方則顯露出囚徒的願意被欺負的心理,由於這個實驗的高度爭議性,津巴多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核心提示: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邪惡?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幹壞事?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麼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
    昨日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頗為震撼,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傳達的主要思想是權力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電影是根據真實的實驗來拍攝的。實驗對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並且學生是自願參與這項實驗的。實驗對象分為獄警和囚犯兩種身份並且都是隨機確定的,在挑選實驗對象的過程中,實驗前,實驗員全面的分析過各位實驗對象的情緒和心理,確定各位實驗對象均沒有明顯的問題。實驗為期兩個星期,但是實際進行到第六天後實驗就被迫結束了,因為實驗對象的多名囚犯已經達到了情緒崩潰的程度。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邪惡無處不在,人性禁得起考驗嗎?——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在二十世紀最知名的一場心理實驗──史丹佛的監獄實驗中,金巴多和助理挑選了二十四位看起來身心都十分穩定的史丹佛學生,全部是男性,透過擲硬幣隨機安排他們擔任獄警和囚犯的角色。這個實驗原本預計將進行兩周,但是到第六天時就取消了。為什麼?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和他一樣從大學生變成階下囚的,還有其他8個年輕人。「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你個槓精!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麼?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發起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達到真實的效果,完全模擬當時美國現實生活中「囚犯」和「獄警」的為期14天的實驗經歷。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它可以證明人性會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催生邪惡!可隨後曝出來的錄音和文章中卻明確地指出了這項實驗結果的錯誤性「獄警」的殘忍竟然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只是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表演這算什麼?學術界的真人秀?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