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正華,《邪噁心理學》作者,北京正華心理諮詢中心首席心理諮詢師。曾經做過10年的檢察官,後從事專職心理諮詢師工作,北京正華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發起成立正華心理諮詢師聯盟。記 得很久以前有一部美劇,叫《大西洋底來的人》,主要描寫的是一個從大西洋底文明裡來的一個兩棲人麥克·哈裡斯,如何協助人類和反人類的舒拔博士作鬥爭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有趣。
不過我不是想在這裡給大家介紹那個英雄的麥克·哈裡斯,而是那個叫舒拔的大叔,他經常會想做一些「讓地球在一片爆炸聲中變成廢墟」的事情。我當時看電視劇的時候會想,那他自己去哪兒呢?這個為了破壞地球而不顧自己去哪兒的大叔身上,其實就是帶著反人類的本質的。
「反人類罪」的提出是基於這樣的觀念:人類是一個平等的、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人們不分國家、種族、文化、信仰、階層、性別都應享有公平、自由與尊嚴的基本人權, 是人類文明突破狹隘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偏見的發展成果。
「反人類罪」是指握有權力資源的人出於政治、軍事或經濟目的,以國家、種族、宗教或某種意識形態為界,對其他人進行肉體上消滅或政治上虐待的暴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德國,基於稱霸世界的目的把猶太人視為劣等民族,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和滅絕,這是反人類罪行的代表。發生在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也是「二戰」期間著名的反人類事件。
那薩達姆究竟做了些什麼,使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一定要他的命呢?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罪名,就是1988年3月28日使用化學武器屠殺了庫德城鎮哈拉阿比亞的居民,殺死了約5000名平民。這一罪行也被控反人類罪。
2002年7月1日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將該罪名中文譯名確定為「危害人類罪」。規約中的定義為「指那些針對人性尊嚴極其嚴重的侵犯與凌辱的眾多行為構成的事實。這些一般不是孤立或偶發的事件,或是出於政府的政策,或是實施了一系列被政府允許的暴行。如針對民眾實施的謀殺,種族滅絕,酷刑,強姦,政治性的、種族性的或宗教性的迫害,以及其他非人道的行為」。
這一規定擴大了反人類罪的使用範圍,把一些非人道的行為和政府行為聯繫到了一起,是種大型的暴力性行為。
了解了這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人類和自己有仇嗎?人類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津巴多將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僅通過報紙廣告而來的志願者均通過了身體健康和心理穩定測試,這些測試在篩選監獄實驗的受試者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受試者都是男性的大學生,被隨機分配成12名獄警和12名囚犯的角色。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監獄總監。不過,此模擬監獄的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周。
實驗結果:每個受試者都花費了一天左右的時間來適應這種生活,並開始變得瘋狂。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這個人為設立的監獄裡發起了暴亂,用床鋪在牢房裡設立障礙並譏笑獄警們。看到這一情形,獄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開火(事實上是使用滅火器替代)的絕佳藉口:嘿,見鬼的為什麼不這麼幹?
至此開始,斯坦福監獄已經真的「見鬼」了,在這一地獄裡日復一日地上演暴亂。一些獄警開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並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為特權(常常被剝奪的特權)相威脅。他們強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訓練,並用雙手去清潔馬桶。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囚犯」被告知他們有機會被假釋但假釋申請又被駁回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簡單地要求終止這見鬼的實驗。請記住,他們絕對沒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監禁,這僅僅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實驗。這意味著,他們將繼續赤身裸體地坐在自己的排洩物上,頭上套著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實驗人員參與觀察和關注這一監獄,然而卻從未對這個實驗提出道德質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裡絲蒂娜·馬絲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強烈抗議。此後6天,津巴多便終止了這一實驗(幾位「獄警」對此表示失望)。
如果你想要就此稱讚馬絲拉是這一「見鬼」實驗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話,那麼你還應該知道的是,後來她便嫁給了策劃這一實驗的津巴多。
結果分析:這一結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預謀造反,扮演獄警的角色則開始變得具有暴力傾向。難道說是因為扮演被暴動折磨的獄警們都是混帳,不問情由地把人隨意擺布嗎?科學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換,你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
正如它所驗證的那樣,這通常是出於對對方反擊的恐懼使得我們對我們的人類同胞百般折磨。當我們比其他人擁有絕對權力或者來自上級的種種授意時,那麼諸如阿布格萊布監獄中堆疊為裸體金字塔的事件(註:虐俘醜聞,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疊成金字塔狀)必將隨之而來。
實驗二:米爾格倫實驗(1961年)實驗步驟: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與你所想像的不同,在米爾格倫所組織的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將扮演「老師」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給隔壁房間的另一名受試者進行記憶力測試。事實上「另一名受試者」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這一切只是米爾格倫布置的一場局。
受試者被告知,只要對方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他將按下一個按鈕,控制器將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此外,一名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將在旁邊作指導和監督(必須指出的是,並沒有真正的電擊發生,當然受試者並不知道這一情況)。
受試者還被告知,實驗中的初始電擊為45伏特,每逢作答錯誤,電壓值將隨之提升。受試者每次按下按鈕,「學生」將在隔壁房間發出尖叫聲,請求受試者停止測試。
那麼,你可以預測一下實驗將如何進行下去麼?
實驗結果:在實驗進行到某一程度(如電擊330伏特)時,許多受試者表示開始感到不舒服,並質疑是否繼續實驗。然而,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員對每一次的暫停請求都鼓勵他們繼續。
在得到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大多數的受試者都選擇了繼續,提升電擊電壓,給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電擊。
一些受試者則在聽到「學生」的尖叫聲後緊張得笑了出來。因為當電流傳向另一個人的軀體卻無能為力時,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藥。
最終,隔壁的「學生」會開始痛苦地敲打牆壁,懇求檢查自己的心臟狀況。在電擊繼續提升後,來自「學生」房間的聲音將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經死去或者失去知覺。假如你必須給出猜測,此後有多大比例的受試者將會繼續給予電擊呢?5%?10%?
在「學生」可能已經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約61%至66%的受試者選擇繼續實驗,直到電擊達到最大電壓450伏特。重複的實驗研究表明了同一結果:只要實驗室裡的那名工作人員認為沒有問題,受試者將無意識地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數受試者在電擊達到300伏特之前都不會提出質疑或反對,沒有受試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實驗(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100伏特的電壓就足以使人喪命)。
結果分析: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這是源於身後的「那個人」總會令你堅持那些想法,即使那只是一個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試想假如他身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著徽章將會如何。
查爾斯·謝裡丹和理察·金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實驗,但對受試者的要求變為,一旦某隻幼犬做出不當舉止即給予電擊。與米爾格倫實驗不同的是,這種電擊是真實的。實驗結果表明,26名受試者中有20位達到了最高電壓值,幾乎高達80%。
請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購物中心時——你周圍有80%的人都願意對一隻小狗施以極端酷刑,只要一個穿著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們這樣做。
看完了上述的兩個實驗,你的心情如何?這兩個實驗結果讓你想到了什麼?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在人類關係中的體現?
死亡本能又是什麼?
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主張,認為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而這衝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後的休息裡,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
生命由無機物演化而成,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條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機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
平常所謂的攻擊驅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只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從弗洛伊德的觀點看,人類不但會用死本能去誅殺自己,也會用死本能去誅殺同類,這是與生俱來的邪惡,這才是反人類的根源。
《邪噁心理學》編輯推薦▌把人性看明白了,一切就都明白了:心理學對人性的終極探索,看透每個人心底潛藏的那點壞,告訴你為什麼善良的人也會做壞事。
▌揭穿最為人困惑的人性本質!為什麼媳婦很漂亮還要出去嫖娼——買笑者的心理動機分析;為什麼人忍不了毒癮——藥物濫用的心理分析;為什麼我們都想做好人但難免做壞事——人人都有的心理缺陷……
▌解讀邪惡者的選擇規則: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洗腦,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搶,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被人盯上的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