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無處不在,人性禁得起考驗嗎?——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2021-01-11 挖史人

我還是大一新生時,選修過一堂有關人類大屠殺的課,這堂課徹底撼動了我。也有人提出討論認為,這應該是一堂所有人必修的課,了解人類可以冷血殘酷對待其他同類到什麼程度。

課程指定的閱讀書籍中,包括了三本直到今天為止,依然是我所閱讀過最重要的書:史丹利.米爾格蘭的《服從權威》、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以及針對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聲名狼藉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所寫的評論。我們在課堂上也讀了漢娜.鄂蘭的著作,同時就跟其他成千上萬的學生一樣,研究她所提出的理論:邪惡的普遍存在。

這些作品,就如同潔西卡父母的朋友死在自己親生兒子手上那件罪案一樣,粉碎了我心中的某些東西,尤其是《服從權威》。我從大學開始就讀了這本書很多遍,在成為聯邦檢察官之後,又重讀了不下一次。

有些人可能不太知道米爾格蘭是誰,他在 1960 年代時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測試人類在服從命令的狀態下可以對他人進行傷害到什麼程度。米爾格蘭自己也瞠目結舌,一般人在進行一場學術實驗聽從命令的狀態下,竟然能夠毫無顧慮地對他人施加極度的痛楚,而且還願意親手操作事前告知過他們的高伏特電擊。為什麼?只因為實驗室裡的人告訴他們要這樣做。

米爾格蘭教授在五十年前寫下了這段話,這或許就是這個研究中最基礎的課題:

一般的普通人在對他人沒有任何敵意,只是遵照命令的情況下,就可以成為恐怖毀滅性行為的幫兇。

數十年後,身在職場的我,又再次從史蒂夫.馬丁的口中聽見鄂蘭最著名的那句話:邪惡無處不在。他用這句話來解釋,就算是善良的好人,只要在非人性化的規則下遭到囚禁,並身處於荒郊野外的監獄之中,就很有可能對其他同類做出殘忍的行為。

在二十世紀最知名的一場心理實驗──史丹佛的監獄實驗中,金巴多和助理挑選了二十四位看起來身心都十分穩定的史丹佛學生,全部是男性,透過擲硬幣隨機安排他們擔任獄警和囚犯的角色。這個實驗原本預計將進行兩周,但是到第六天時就取消了。為什麼?

因為擔任獄警角色的學生出現愈來愈明顯的虐待狂傾向,他們會對囚犯施以「心理壓力」,例如在凌晨兩點鐘把他們叫醒、將他們單獨囚禁起來,或強迫他們做出帶有凌辱性質的肢體動作。金巴多後來在國會聽證會上作證表示,他之所以會結束這個實驗,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可以輕易就讓那些最兇殘的獄警和最不堪一擊的囚犯交換身分」。

多年後,還是有些評論文章對這場實驗的結果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有證據顯示「獄警」是受到強迫或有人指點才這麼做的。但是在這場實驗中,這些高人一等的史丹佛學生竟然立刻就學會以施虐、剝奪人性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同學,這個令人震驚的教訓依然成立。

無論是否過於誇大或是有所瑕疵,五十年來,史丹佛監獄實驗在社會大眾的腦海中始終難以抹滅,因為它傳說中的結果不只令人震驚,也完全可信。如同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這位曾被俄羅斯囚禁在殖民地監獄超過十年的鐵路公司億萬富翁在《我的監獄夥伴》一書中所寫:

「監獄對絕大多數的囚犯和獄警都會造成糟糕的影響。事實上,我們還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個族群受到的影響更大。我們的社會必須要做點什麼來挽救這場人間悲劇,而這一切就要從讓大眾知道這件事開始。」

史蒂夫.馬丁想要做些什麼事來挽救這場人間悲劇。他相信我們可以用人道的方式進行監禁,監獄也不需要是個充滿暴力與腐敗,極端危險的汙穢處所,而他的終生職志就是要達成這個願景。究竟是哪些狀況加在一起會讓人變得野蠻與殘酷?答案是,文化與個人都脫不了關係。

任何一所監獄的環境在定義上幾乎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收容人被起訴犯了罪(或是已經遭到定罪),其中有許多人都患有精神疾病,而法院下令剝奪他們的自由,這一開始已經就讓他們低人一等了。但是在概念上這並不代表監獄就一定沒有人性,或是監獄沒有必要存在。只要有人因為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而遭到監禁,又或者因為這些人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甚或有逃跑的疑慮,監禁就是必要的做法。

重點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抱著一個火藥桶,因為監獄和拘留所是對人性的一種嚴厲考驗,監獄的運作方式,就是合理化行為和獎勵服從,如同金巴多實驗中所清楚顯現的。只考量到效率及安全性的政策和做法,很容易就會讓人失去人性。

史蒂夫說,監獄裡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可以讓你失去人性,更有數不清的方法可以讓你用對待牲畜的方式來對待人:監獄中完全沒有隱私可言,大家穿著一視同仁的制服,用編號來識別個人,並像牲畜一樣集體用餐等等。在這裡,基本上囚犯就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而獄卒則是擁有如神般的無上權力──因為這是最簡單的做法。

通往地獄的道路就是由怠惰所鋪成,使用蠻力不需要動腦。動手動腳很簡單;要克制自己卻很難。只要有人反抗,他就會在腦門上挨一拳或是被抓去關禁閉,只要動用武力,絕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許多文化中,動武就能獲得獎勵。史蒂夫二十二歲時開始擔任德州監獄的懲教人員,根據他的說法,這猶如身處一道溼滑的斜坡上無可自拔地向下沉淪,幾個月過去之後,他發現自己愈來愈習慣以暴力來解決事情。到了二十四歲時,他覺得自己變了,變得更為暴力,跟那些史丹佛實驗中的獄警沒什麼差別,只除了這是現實生活。於是他決定要離開這個行業,但還是持續投入將監獄改善成人道環境的使命。他曾對我說:

如果當年我願意繼續用那種麻木不仁的方式欺負人,現在很可能已經當上監獄高官了。

並不是每個傷害他人的人都在一開始就決定要這樣做,也不是每一所監獄都是以傷害那些被起訴的人為目的,而採取殘酷的管理方式。這裡並不全都是敵意和刻意為之的邪惡。就拿東州懲戒所為例,這是全美第一所懲戒中心,由貴格教派(Quakers)成立,並於 1829 年啟用。

在東州,所有收容人都必須忍受殘酷的單獨監禁,是的,所有人。但這並不單純只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讓他們改過自新。支持者之一的瑞許(Benjamin Rush)博士提議打造一間「悔過室」,讓囚犯可以在裡面透過獨處反省,進而真正體會到悔恨。它最初的用意是為了要療愈,一開始也被認為是種人道的做法,這麼做的理論是,單獨監禁收容人,可以讓他們好好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後反省並悔過。畢竟,懲戒所的重點就是懲罰並戒除,這也是當年的一場社會實驗。

到最後,把人單獨監禁起來所造成的問題,也終於鬧得人盡皆知。到了 1913 年,東州懲戒所停止了無論任何狀況一律單獨監禁的做法,了解到這是種非常殘忍又不人道的懲罰方式。這場實驗就此被放棄,但初衷卻是良善的。

不恰當的做法和膚淺的想法造成了種種後果,就如同許多可怕的故事也是如此。某次在八樓圖書館的例行會面中,史蒂夫說了另外一個令我永生難忘的故事。千禧年初,俄亥俄州青少年事務局請史蒂夫調查一所位於該州賽歐託(Scioto)小鎮的青少年觀護中心,這裡據聞有過度使用武力的狀況。 (這個小鎮還有另外一個知名之處,它是高爾夫球名將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開始學打高爾夫球的地方。)

史蒂夫發現這所觀護中心發生手臂受傷事件的比例高得驚人,例如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骨裂與骨折。他在這一行很多年了,從來沒看過像這樣的狀況,但正如他所說:

只要認真去尋找其中的行為模式,就一定能夠找到原因。

於是史蒂夫前去進行駐地觀察,很快就親眼看到了原因,那就是獄警在將收容人從一個地點帶往另一地點時所使用的戒護方式。獄警不知為何會使用一種很緊的C型夾來鉗制收容人:他們將收容人的手臂拉直,固定住手肘,然後把一個很重的C型夾扣在手肘上,這麼做會對手臂的所有關節造成極大的壓力。

我請史蒂夫在我身上示範,他緊緊抓著我,固定住我的手肘,我無法想像在這樣的方式下能走幾步路,更別說要走上一段距離,尤其是如果當下我處在一種非常焦躁的情緒之下。只要稍微動錯方向,一定會有某個地方會受傷。被詢問到為何使用這種方法時,獄警小隊長說:「因為我們一向都是這樣戒護的。」

史蒂夫啞口無言。你要如何在女孩們手臂被鎖成這樣的狀況下,帶著她們長距離移動呢?這根本就是種「痛苦服從」的方法,就連運送馬匹我們都不會用這樣的方式。特別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是,這種約束夾竟然是例行的戒護方式,而不是用來停止打鬥或是有人違抗命令時才使用。

史蒂夫在提交報告之前先去找了典獄長,建議不能再使用這樣的約束方式了:戒護時不需要鎖住收容人的手肘,只要用一隻手緊緊抓住手腕就可以了,也不需要抓住手臂。就這麼簡單,手臂骨裂的問題立刻就解決了。

當然,有時候問題並不只是做法不恰當而已。有時候問題是一些壞人所造成,這些人因為身處在一個相當艱困的環境之中,再加上無能的獄政系統給了他們霸凌的機會,監獄中的腐敗文化也為他們提供了保護。

相關焦點

  • 邪惡是個無底洞: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
    了解了這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人類和自己有仇嗎?人類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 魔鬼實驗,是什麼讓人性變得邪惡?
    實驗的地點選在了史丹福大學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實驗室裡,裡面的一切設置都跟監獄一模一樣,為了保證實驗的真實性,津巴多教授還專門請來了當地的警方配合他們的實驗……「我們一直低估了環境改變和破壞人性的力量,對人性中最美好,最閃光的東西的踐踏,如果我們不去關注這樣的環境是怎麼形成的、怎麼發展的、又是誰在維護它們,那麼罪惡就不會被終止。」津巴多如是說。津巴多TED演講: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人性考驗,監獄實驗,這部R級火了
    最近幾年,西班牙電影逐漸進入大家視線,尤其是那幾部非常厲害的腦洞懸疑片,節奏快、燒腦、考驗眼力,仔細想想又容易細思極恐。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因素,或者只是趕巧了,但在影妹心裡,西班牙電影就以這樣有腦洞有推理的懸疑片類型攻佔了大家的認知。最近,又一部同類的西班牙電影來了。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從「人性實驗」到「恐怖實驗」: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
    「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這句話你一定聽過。這不光是類似雞湯的一句忠告,更是一個科學結論。在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人性實驗」中,「人性」幾乎全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中的惡一旦得以釋放,「人性實驗」就變成了一個個「恐怖實驗」,人性掩蓋下鮮血淋漓的現實,你準備好面對了麼?在所有「人性實驗」中,「斯坦福監獄實驗」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挑選了24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這項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不要去輕易試探人性,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因為一旦觸碰到了人性陰暗的那一面,你所有得到的,都只是在失去。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 人性禁不住考問?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核心提示: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邪惡?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幹壞事?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麼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於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監獄電影中的監獄長會做得一樣,向8612承諾不再折磨他,並提出:讓8612回到監獄做他的眼線,向他提供監獄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會遲一點的時候「釋放」8612。8612答應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實驗當中。這對其他囚犯來說無疑是個噩耗,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退出,還要繼續遭受折磨。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
  • 飢餓站臺:層層監獄,層層都是人性……
    02人性的考驗「監獄坑」裡,如果每個人都只拿適量的食物,完全足夠分配,>人的層級概念,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在小編看來,其實影片中存在四種人,顯然,「監獄坑」的設定把囚犯分了等級,也就是他們所在的層位,正常情況下,每個人吃的食物適量就不會存在有人吃不到的情況,但人性的考驗也正從食物的發放開始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津巴多在1971 年之前並沒有什麼出色的科研成果,被選為終身教授後好歹也要拿出一點 " 真材實料 ",於是津巴多接下了美國海軍研究中心 ONR 的批准和經費,開始了他的實驗之旅。我們都知道監獄是一個充滿暴力和黑暗的地方,當時的津巴多好奇人們為什麼不能夠在監獄裡和平共處,為什麼一到監獄裡好人也會變壞?於是組織設計了這個著名的 " 斯坦福監獄實驗 "。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一個超變態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結果發現原來人性本惡!
    實驗第1天,他委託當地警局真正的警察前往囚犯們家中,為他們拷上手銬,戴上頭套,接著載往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已經被改造成一座監獄的地下室。這些囚犯們每人都被奪去姓名,以編號代之。他們必須一直待在監獄裡,直到為期14天的實驗結束。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說白了,津巴多就是用18個精神小夥、14天實驗設計、一個模擬監獄組織了一場劇本殺。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原標題: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在1970年的時候進行的一場非常著名的實驗,監獄內部進行的實驗主要對象是一群大學生,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實驗過程,但是由於中途有一些同學提出退出這個實驗,因為實驗內容嚴重的使得部分學生出現了心靈扭曲的現象,後來實驗不得不被終止了,其實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內容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其實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很多的人性試驗,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怕,但是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可怕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