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考驗,監獄實驗,這部R級火了

2020-12-04 劇叔說劇

最近幾年,西班牙電影逐漸進入大家視線,尤其是那幾部非常厲害的腦洞懸疑片,節奏快、燒腦、考驗眼力,仔細想想又容易細思極恐。

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因素,或者只是趕巧了,但在影妹心裡,西班牙電影就以這樣有腦洞有推理的懸疑片類型攻佔了大家的認知。

最近,又一部同類的西班牙電影來了。

這一次,口味好像更重了。

《飢餓站臺》

這部影片自上映以來,就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不僅是觀眾圈,在電影圈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影片甚至還入選了恐怖片都想衝進去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午夜瘋狂單元。

這部片子以很小的成本,拍出了很大的腦洞,即便在敘述方面還有瑕疵,卻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豆瓣近9萬人打出了評分7.8分。

它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小空間(取景非常之省錢)。

這是個監獄,但是卻建造成垂直結構,每一層是一個房間,裡面可以住兩個人,幾百個房間都被高高疊起來。

房間之間是相通的,但人很難通過,因為所有的房間都是將屋頂和地板正中間挖出一個大洞,像是樓梯間一樣,從頂層一直貫穿到最底層。

人們可以扒著邊緣看上下層的情況,但卻很難去往其他房間。

這裡的罪犯,有的是犯罪進來的,也有的是自願加入的,所有進入監獄的人都可以帶一件物品進來,任何物品都可以。

而監獄的門是不打開的,房間裡只供應水。

至於食物,是由監獄頂層外圍的一群頂尖級廚師團隊做好的,每天廚師們會做一大桌各式各樣的菜餚,甚至還有根據犯人口味特別定製的。

每天這些飯菜都會做好被送進來。

你可能以為這是天堂?不,這其實是地獄。

每一天,這一桌菜餚都會被放到第0層,然後食物會隨著中間個懸浮臺下沉一層,一層的兩個犯人可以優先享受食物,在他們吃完後,食物才會再次下沉一層,以此類推。

所以第一層的人,吃到的是沒有汙染的賣相很好的飯菜,較高層的人可以吃到食物,中間層的吃殘羹冷炙,到最後,平臺到達底層,上面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中層的人,需要選擇是吃帶著別人口水的剩菜剩飯,還是餓肚子。

而最底層的這些人,連不能食用的骨頭、果核都摸不到,他們只能選擇餓死,或者吃同住一屋的犯人充飢。

那些住在上層的人固然好,但這種優待也不是持續的,每隔一段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左右),他們就會被弄暈,而後隨機出現在某一層,如果能繼續待在比較靠上的樓層,那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就能過得比較舒服,如果不幸到達下面的樓層,就只能選擇殺人吃人,或者被人殺了吃掉。

而很明顯,一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靠忍飢挨餓挨過去的,必須要有所行動。

此外,同住的兩個人,除非其一死亡,否則是不會換室友的。等到你們比較熟悉了,你真的下得去手殺他嗎?

然而就算你不忍心,你能確定對方同樣也不忍心嗎?

有人會說,那如果一開始在上層,可以偷偷藏一些食物,萬一以後不幸到下層去了,好歹還能有的吃。

監獄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特別做了防偷裝置。

平臺停留在這一層,食物就是這一層的,犯人們可以隨意吃拿和浪費。

但是當平臺離開這一層,如果他們手上身上或者房間裡還有食物,哪怕只是一顆櫻桃,這一層都會啟動極冷或者極熱模式,如果不扔掉食物,這一層的人就會被凍成冰塊或活活烤熟。

男主是自願進入監獄的。

他受過高等教育,自控力很強,道德感很高,他進入這個監獄,帶的東西是一本《唐吉坷德》。

只要在這裡待上6個月,他就能拿到一張證書,憑藉這張證書,他可以在外面過上很好的生活。

所以,他其實是個高酬勞實驗的自願實驗者。

他進去以後,就和一個老人關在一起。

這個老人是殺人犯,他窮兇極惡,謊話連篇,和男主完全不是一路人。

但是他也深諳監獄的規則,並不像男主這樣心思純淨,過於理想化。

最開始時,他們住在48層。

食物桌來臨時,男主不肯吃沾著94個人口水的食物。

但老人卻不以為意,覺得有的吃就不錯了。

男主挨了幾天,然而每天都是如此,最後他終於忍不住飢餓,開始吃這些他之前不屑的食物。

後來他發現,其實如果平均分配,這裡是不存在食物短缺的問題的,只要大家都節制一點,吃一人份的,雖然吃不飽,但是卻能保證所有人都不至於餓死。

但是很顯然,沒人聽他的。住在上面的人才不會管住在下面的人的死活,住在下面的人也沒心情聽他講話。

這段時間,男主還遇到了一個人,這是個女人,從上面下來。

老人告訴他,這個女人在找自己的兒子,為了增加和兒子相遇的概率,她會殺掉室友,然後每天隨著餐桌從上到下地尋找,但卻到現在都沒找到他的兒子。

據說,她的兒子在最底層。

一個月很快過去,男主和老人換了樓層,這一次他們沒那麼幸運了,他們來到了171層,在這一層,幾乎是不可能看到食物的。

老人先醒過來,等到男主醒過來時,就發現自己被綁了起來。

這裡不會有食物,自然也不會有食物競爭,老人綁住男主,只是想把他當儲備糧。

他沒打算弄死男主,但他要先保證自己可以活下去。

就在老人準備對男主下手時,那個一直在尋找兒子的女人來到了這個樓層。她的及時趕到救了男主。

一段時間以後,眼看要被餓死,而女人則在吃老人的肉。無奈之下,他也只能吃了老人的肉,努力在171層活下去。

又到了交換樓層的時間。這一次,男主來到了33層,而因為他的室友已經死了,他就迎來了另一個室友。

這個室友他認識,她曾經是自願來監獄的實驗者的面試官,男主來的時候,就是她面試他的。

她得了絕症,於是也自願來參加實驗,想要通過自身改變實驗結果。

她希望大家能夠團結起來,她幫所有人分好了食物,苦口婆心地要求他們只吃自己那一份,給下面的人也都留下些吃的。

但是顯然,她這種規勸並不可能成功。

人都是自私貪婪的。

後來,男主出手了,他的辦法很簡單,以暴力解決。

他告訴下面的人,如果不按照面試官說的辦,他就在食物上大便,讓下面的人誰也吃不了。

下層的人迫於壓力只能屈服。

下一次換房時,他們到了202層,這裡根本不可能有食物,又到了室友相殘的時刻。

面試官自知自己實驗失敗,乾脆上吊自殺。

而男主則在飢餓難忍的情況下,不得不再次拋棄道德和良心,動手割下面試官的肉,讓自己活下去。

沒有人監督,大家的欲望和醜惡嘴臉盡現,根本不可能指望人性重生。

又一次換房,男主來到了第六層,這裡簡直就是天堂。他又換了個室友,這個室友是個黑人小哥。

他對這裡的環境並不滿足,他想要爬到頂層,離開這個鬼地方。他用繩子攀爬,但上一層的人根本不準備幫助他。

無奈之下,兩個人決定,像那個找兒子的女人一樣,跟隨餐桌一路向下,等到到達最底層,餐桌自然會再回到頂層,這樣他們就能去第0層,重獲自由。

這是他們對管理者的反抗。

兩個人一層層下沉,暴力阻止50層以上的人不能吃食物,而後給50層以下的人平分食物,保證所有人都能有口吃的。

下沉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兩個重要的人。

第一個,是一個智者,他要求他們帶一個完整的奶凍出去,給管理者傳遞一個信息。

其實在這種環境下,保證一個奶凍沒人動過,那就要300多層的人同時努力克制自己,這是自控力和人性的體現,即便這個奶凍是男主和黑人小哥暴力保下的。

第二個,就是那個找兒子的女人,她在某一層被兩個犯人侵犯。

男主和黑人小哥下去幫忙,一番搏鬥後,男主和黑人小哥負傷,女人死亡。

第二天,他們繼續下沉。

這一次,他們終於到達了最底層,這裡有個孩子,不過是個亞裔女孩。

他們決定把奶凍給女孩吃,而後將女孩放在食物臺上送回第0層。

而黑人小哥和男主,則相繼死去。

《飢餓站臺》的設定和概念都特別出彩,主題也很直白。

這一層層的監獄就是社會上層層分明的階級,和伴隨著階級而來的不平等的資源分配。

上層的人無限揮霍,下層人自相殘殺。

就像《王國》裡演的一樣,王公貴族喝酒吃肉,平民百姓卻在吃人。

即便偶爾身份調換,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吃不飽的人突然看到美食,只會更加貪婪,甚至報復性地暴飲暴食。

而且,這部電影還突出了另一個階層——中間階層。

這是一個在各個作品中都會被人忽略的,他們站在高處時,會因為良心跳下來,但卻也沒勇氣跳到底層。

他們嘲上喊,上層人不理他們,他們向下呼籲,底層人忙著廝殺。

他們一直想給管理層傳遞信息,無論是表現他們的人性,還是表達他們的反抗。

從打算爬上去追求自由,到傳遞奶凍,再到傳遞小女孩,他們一直致力於此。

然而事實上,當他們傳遞出去,卻並沒有人關心。

看到完整的奶凍,廚師們只會爭論這奶凍是不是因為有頭髮才沒人吃,忙著到處追責。

沒有人理解監獄中的人想要傳達的意思,也沒人關心。

而身處監獄中的人,反抗管理的方式也不過是以暴制暴,制定另一種秩序。

比如強迫要求前50層的人不能吃東西。

當然,沒有暴力,他們也無法管控其他人,只能任由大家散發最大的惡意。

簡直無解。

而最後他們捨命送上去的,可能也並不是小女孩,而是幻覺。

身處其中,一切掙扎都是無用的。

這部片子其實在邏輯和故事上都還有不少瑕疵,但是瑕不掩瑜,電影本身引發的思考就足夠震撼。

推薦大家都去看一看,不過不要吃飯的時候看哦!

相關焦點

  • 從「人性實驗」到「恐怖實驗」: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
    「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這句話你一定聽過。這不光是類似雞湯的一句忠告,更是一個科學結論。在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人性實驗」中,「人性」幾乎全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中的惡一旦得以釋放,「人性實驗」就變成了一個個「恐怖實驗」,人性掩蓋下鮮血淋漓的現實,你準備好面對了麼?在所有「人性實驗」中,「斯坦福監獄實驗」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挑選了24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這項實驗。
  • 邪惡無處不在,人性禁得起考驗嗎?——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他用這句話來解釋,就算是善良的好人,只要在非人性化的規則下遭到囚禁,並身處於荒郊野外的監獄之中,就很有可能對其他同類做出殘忍的行為。在二十世紀最知名的一場心理實驗──史丹佛的監獄實驗中,金巴多和助理挑選了二十四位看起來身心都十分穩定的史丹佛學生,全部是男性,透過擲硬幣隨機安排他們擔任獄警和囚犯的角色。這個實驗原本預計將進行兩周,但是到第六天時就取消了。為什麼?
  • 飢餓站臺:層層監獄,層層都是人性……
    自3月20日在Netflix上首播後,這部影片就被封為神作,口碑十分優越,在國內火起來後,豆瓣評分也從最初的7分升至7.8分。02人性的考驗「監獄坑」裡,如果每個人都只拿適量的食物,完全足夠分配,無論是其中哪種人,在這個監獄中都很難堅守所謂的人性之善,他們面臨的生存規則,面臨的不公平,面臨的巨大落差,都是對人性的考驗,監獄裡的人沒想過團結起來,打破規則,反而,他們的貪婪、自私、猜忌、暴戾、瘋狂……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不要去輕易試探人性,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因為一旦觸碰到了人性陰暗的那一面,你所有得到的,都只是在失去。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根據斯坦監獄實驗改編,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否則有想像不到的後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大家好,今天小爽將為大家介紹一部驚悚片《死亡實驗》,這部電影是根據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的。小明是一個剛失業的窮屌絲。他在參加遊行時遇到了小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機構、角色、環境如何改變人性
    如果想不到,那就看看《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吧,上映於2015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心理學家也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菲普,為了研究機構和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發起了斯坦福監獄實驗。菲普在社會上找來了一群大學生扮演獄警和犯人,並改造了簡易的監獄。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再通過抽籤的方式被隨機分為兩組,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另外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對他們進行為期2周的實驗觀察。
  • 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原標題: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在1970年的時候進行的一場非常著名的實驗,監獄內部進行的實驗主要對象是一群大學生,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實驗過程,但是由於中途有一些同學提出退出這個實驗,因為實驗內容嚴重的使得部分學生出現了心靈扭曲的現象,後來實驗不得不被終止了,其實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內容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其實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很多的人性試驗,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怕,但是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可怕
  • 這部R級驚悚片,揭露了人性的黑暗
    」《透明人》這部片子題材雖然很狗血,但是卻巧妙利用了心理環境的搭建,讓觀者深刻思考人性和誘惑,參與其中,甚至是作用於自身的幻想狀態,這就是它的聰明之處。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已經不重要了,當所有存在的關係和平衡被破壞時,很少人能抵擋住誘惑,當平衡被打破,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時,可能就無所謂善惡了。
  • 正常人關進監獄會怎樣?一個真實的實驗,最後不得已叫停!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惡魔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一部關於人性心裡的電影,電影飽含深意的同時又不失精彩,現在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一起《斯坦福監獄實驗》。屈服於權力是人本性,如果人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該行駛的權利,那麼我們最終的結果也會像這部電影中的人一樣,變得扭曲。這個監獄實驗在進行到一半時其實就已經不再合理,這不是一所正規的監獄,而是只屬於博士的監獄。
  •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這項囚禁體驗,讓人將一生所學——儘管短暫——但確實棄之如敝屐;人性價值被摒棄,自我認知受到挑戰,人性中最醜陋、最底層、最病態的一面浮出水面。」——這是津巴多對這場實驗的結論。他將這種人性的變化稱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曾經是上帝最為寵愛的天使,後來墮落成了惡魔撒旦。
  • 《死亡實驗》:真人真事改編 「偽科學」下的人性實驗 引人深思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人習性本身就是具有兩面性的,關鍵是誰能戰勝誰,良好上的法制體系和道德體系會約束住惡的一面而放大好的一面。再善良的人心底都會有陰暗面,如果失去約束的話,恐怕也是魔鬼被釋放出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