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教授首次訪華,津巴多教授驚訝於壹心理正在做的事情…
沒有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不知道津巴多這個名字,他,是上世紀最偉大的20位心理學家之一,這位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大師幾乎是每一位心理學迷的偶像。
前幾天,心理學界發生了件大事兒!!!
這個被公認為「當代心理學的聲音和面孔」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首次來到中國北京,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公益演講!
會後,壹心理為老頑童「津巴多」教授送出了壹心理精心製作的禮物,並有幸請津巴多教授對壹心理的用戶、讀者寄語——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津巴多,不知道這「老頑童:到底有多麼傳奇,那麼,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40年前……
1970年夏天,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心理學實驗……
他以每天15美金的薪水的價格招募了24名大學生。
其實剛開始報名的時候有接近100人報名,他們之所以選這些人,是因為他們做過了心理測試,證明這24個人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一群學生。
而這些學生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或者賺點零花錢的目的加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次看似好玩的實驗,將會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這些學生被分成了兩組,一組扮演囚犯,一組扮演獄警。
他們要在一個監獄裡待14天,期間不可以離開,模擬一個現實的監獄的生活情況。
這裡面有一點比較有趣,當時很多學生表示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畢業後會去做看守,但他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並以為可以從這一經歷中學到一些東西。。
實驗的地點選在了史丹福大學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實驗室裡,裡面的一切設置都跟監獄一模一樣,為了保證實驗的真實性,津巴多教授還專門請來了當地的警方配合他們的實驗……
實驗開始了。。
那些扮演囚犯的學生,被真正的加州警方從家中逮捕,戴上鐐銬,頭上蒙著牛皮紙袋,秘密地送到『監獄』中,使得『囚犯們』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負責扮演獄警的學生,則被賦予了和真正的監獄獄警同等的權利,他們可以決定獎勵或者懲罰犯人……
津巴多教授原本計劃將這個實驗進行14天,但是他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實驗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事實上,他只是覺得自己有可能會度兩個『無聊』的星期,但是沒想到的是,這個實驗最終的走向轟動了全世界……
實驗的第二天,意外就發生了。
因為感到無聊,囚犯們居然開始造反,他們集結在同一個牢房,撕掉身上的編號牌,並且說話挑釁獄警。。
扮演監獄長的教授沒有做出指示,他要求獄警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採取措施維持監獄的秩序。
於是令人預想不到的一幕開始了。。
這些『獄警』們很快「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現實中獄警們管理犯人的辦法,他們命令『囚犯』們脫光衣服進行搜身,用水柱清洗,剝奪了每個人的姓名,只用數字編號來稱呼他們……
為了樹立在『囚犯』們之中的威嚴,『獄警』們想出了一些折騰人的辦法,比如半夜的時候吹起床哨,讓囚犯們清點人數。
在面對一開始還沒進入狀態的『囚犯』們的反抗和挑釁時,他們還想出了更多的招數。。
例如脫光囚犯的衣服....
把囚犯進行數個小時的禁閉.....
沒收枕頭和被褥....
取消囚犯的進餐....
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
進行伏地挺身或者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活動而羞辱囚犯....
剝奪囚犯的睡眠....
半夜把囚犯拉出來清點人數和進行各種屈辱性的活動.....
他們還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管理的好囚犯會被提供特權,更好的牢房和夥食。
這個實驗僅僅進行到第二天,就有忍受不住『獄警』虐待的『囚犯』精神崩潰了……
其中編號為8612的犯人,因為在剛剛『入獄』的時候帶領囚犯們反抗獄警的管理,而受到了獄警們的格外『關照』…
最終他因為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產生了種種精神崩潰的症狀,他開始歇斯底裡地大哭、咒罵,並且要求退出……
而此時的實驗主持者津巴多教授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他將自己帶入到『監獄長』的角色之中,認為如果8612一旦退出實驗,則會影響到後期的效果,而此時的他,已經差不多將接受實驗的志願者們的心理健康置之度外了……
開始的時候教授以為8612隻是在假裝,但後來發現他真的精神快崩潰了,所以決定放他離開。
在第4天的時候,「獄警」聽說已經離開的8612將帶人回來解救這些「囚犯」,於是和教授一起馬上把這些囚犯都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建築裡囚禁。他們還把原來的監獄拆除,這樣8612就會以為實驗真的已經結束了。
然而,當「獄警」知道這個消息不是真的時候,都變得很生氣,一氣之下要求囚犯們光著手清理馬桶,還增加了點名次數,站在他們背上讓他們做伏地挺身。。
再後來,有個編號#819的囚犯生了重病,見到教授的時候痛哭流涕,說他不能再堅持。教授無奈只好打算放他走,並讓他現在旁邊房間休息,去幫他取個人物品。
但就在這個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看守把所有囚犯叫到走廊排隊開始喊口號:「819是個窩囊廢!」教授回來時看到819正在低頭哭泣,讓他走,但是被他拒絕,他對教授說,他不能走,因為要向別人證明他不是一個窩囊廢。
他已經深陷這個角色不能自拔了。。
這時教授告訴他,你不是819,你不是一個囚徒,你的名字是xxx。這時志願者才恍然大悟,離開了模擬監獄。
這時候,教授才警覺,才過了幾天時間,這群心理正常的學生,都已經不知不覺接受了自己的定位。。有的變成了施虐成癮的獄警,有的變成了自憐自哀的囚犯。。
實驗進行到第六天的時候,所有囚犯的精神狀態都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然而教授還想繼續把實驗做下去。
所幸的是,這個時候終於有人出面,這個實驗提前終結了……
在實驗的後期,所有的犯人們都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在一個實驗的環境之下,他們完全不記得只要自己提出推出這項實驗,就可以獲得自由這回事,大家都在規定好的情境下機械、麻木地重複著『犯人們』所受到的屈辱……
這個實驗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人們終於開始正視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和行為的觀點…無論是平時看起來多麼健康陽光、溫文爾雅的人,在監獄這樣的環境下,都會被激發內心魔鬼的一面……
這項實驗被命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去年,這個實驗被拍成了電影!
「我們一直低估了環境改變和破壞人性的力量,對人性中最美好,最閃光的東西的踐踏,如果我們不去關注這樣的環境是怎麼形成的、怎麼發展的、又是誰在維護它們,那麼罪惡就不會被終止。」津巴多如是說。
津巴多TED演講: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
時間重新回到2016年……
4月12日,對於中國心理界是頗為特殊的一天,津巴多先生首次來華訪問,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裡發表了他的公開演說。
那麼,這個83歲的酷老頭兒不遠萬裡飛來中國,到底要跟我們講些什麼呢?
我的旅程:從邪惡到英雄
時間:2016/4/12 地點: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
津巴多爺爺邀請我們和他一道,踏上從邪惡走向英雄主義的旅程。
One.什麼是邪惡
簡單說,邪惡就是故意做以下這些事情:
身體傷害,心理創傷,致命打擊,甚至反人類罪行(種族屠殺)。
也許你覺得這些離你太遠了,教授接著補充道,這種邪惡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是允許欺詐、欺凌、墮落、漠不關心和故意袖手旁觀...
Two.邪惡分三種
1、個體邪惡。基於個人特性的邪惡;
2、系統邪惡。由社會、物理環境導致的邪惡,比如貧窮;
3、情境邪惡。因受到組織的影響(政治、經濟、文化)而導致的邪惡。
我們每個人都處於組織中——家庭、社區、學校,問問你自己:你的組織激發了你的哪一面,善的一面?還是惡的一面?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人變得邪惡?
Three.好人也會做壞事—服從權威
服從權威的惡有兩種,一種是做不對的事,一種是不做對的事。
【電擊實驗】電擊實驗中,被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從「權威人士」的命令,用不同強度的電擊懲罰學生。被試可以聽到學生痛苦的呻吟和求饒聲,同時又面對著主試咄咄逼人的權威命令,他該如何選擇?
著名的服從實驗(電機實驗)證明,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特定的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而津巴多教授在電擊實驗的啟發下,繼續開展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同樣,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下,原本身心正常的男孩們逐漸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是在監獄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獄警虐待囚犯的悲劇。
最糟糕的是,津巴多自己也陷入了情境之中,默許這些暴行的發生,直到女朋友威脅他再繼續下去就要和他分手,他才幡然醒悟、立即中斷了這項實驗。「連我自己都迷失了。」
津巴多教授接著給聽眾們拋出了問題:
你會成為什麼樣的囚徒/獄警?
你會服從命令電擊陌生人嗎?
納粹屠殺會再次發生嗎?
關於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稍微跑題講一個故事——「艾希曼的審判」
艾希曼是一名納粹德國的高官,也是在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稱為」死刑執行者「。1961年2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審,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條罪名起訴,艾希曼面對對其犯罪的控訴,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第二年艾希曼被處以絞刑。
當時的學者漢娜·阿倫特出席了審判現場,在多番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艾希曼在內心裡,並不是納粹主義者。
Adolf Eichmann
她把艾希曼的邪惡稱為「平庸的惡」——
「正是這種惡的平庸性,讓一個平淡無奇、乏味無趣的人,淪為惡魔一般的罪犯。當一個人喪失思考的能力,在強權面前停止思想,就很容易淪為服從權威的傀儡。只要條件合適,人人都是「潛在的艾希曼」。
就是說只要在特定場景中,我們邪惡的一面隨時可能被激發,你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艾希曼」。這種惡是消除自己思想、放棄個人判斷權力的惡。
Four.不交流,人人害羞
津巴多還對「害羞」現象專門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害羞並不是特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而且害羞人群的比例正隨時間推移而上升,男性在這個問題上比女性更嚴重。
2005年的數據顯示,只有1%的人從來不會感到害羞。而大多數人,寧可獨自一人,也不願與人交流。這很大一部分源自於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
Sheldon:「我喜歡一切可以避免和人直接交流的工具。」 :)
Five.不作為,也是邪惡
津巴多教授用當年國內的一個熱點事件來舉例:為什麼兒童被車撞倒以後,來往行人沒有一個停下腳步?
【旁觀者效應】在遇到突發情況時,隨著旁觀者的數量增加,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隨之減少。
這種事情近些年來在國內屢見不鮮,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旁觀者們無動於衷可能是由於身份匿名、責任分散、害怕尷尬等原因,導致所有人都保持觀望。
分析那麼多,真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我來給你支兩招:
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請清晰表達出你需要幫助,並且指定身邊的一個人,向他直接求助;
如果你是旁觀者,請拋棄當眾出醜和尷尬的恐懼,站出來,做第一個行動的人。
因為你的觀望,也會給群體帶來消極服從的影響。不要再等了,能挺身而出的英雄,就是你自己。
Six.做自己的超級英雄
津巴多教授指出,英雄不需要你擁有特殊本領或者多麼與眾不同,英雄就是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我的理解就是在服從情境中,做不畏權威影響的人;在旁觀者效應中,做不害怕出醜的人。
當然,津巴多教授還區分了衝動型和非衝動型的英雄,提倡我們要做深思熟慮的英雄而不是頭腦發熱的英雄,冷靜的分析情況,然後做正確的事。
教授在舉例時提到了他的妻子(前文監獄實驗中提到的他的女朋友)一個英雄主義挑戰者,是她挺身而出,阻止了監獄實驗的繼續進行。而其他所有人都已經陷於權威服從之中了。
Seven.老爺子的英雄項目
津巴多告訴我們:只需要站出來,說出來,行動起來,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中的英雄。敢於與眾不同,消除冷漠的壁壘,用行動去改變社會。
不妨從小事開始做起,嘗試著讓某個人感到他很特殊:教授自己會在大街上和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握手,注視著他的眼睛並詢問他的姓名。
他們不是乞丐,是沒有家的人。
他們不是移民,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不要說我能做什麼,說我們能做些什麼。
津巴多教授說到英雄時,脫下外套瞬間露出藍色的超人T恤!只不過他把超人的字母「S」字母換成了他自己名字開頭的「Z」。
智慧的尤達大師說:你的世界需要你。做,或者不做,沒有「我試試」。
超人津巴多教授說:英雄做,不是英雄的人不做。讓我們創造新英雄的一代。
— 小插曲 —
津巴多和壹心理用戶海報籤名、合照
津巴多頻頻點頭表示很讚賞壹心理網站所做的事情,當聽到我們有1300萬用戶時,他發出了「wow」的驚嘆聲,並反覆追問小編「13million,really?」在聽到肯定的答覆之後,他依舊錶示非常震驚,也很認可壹心理在連接心理學人、科普理學知識上所做的努力。
津巴多教授親手寫下壹心理的口號:世界和我愛著你
最後,津巴多還送出了他對壹心理讀者的祝福,這句話也是壹心理一直以來的口號:世界和我愛著你(The world and I love you)!在經歷過人性之惡之後,他更願意相信人性之善。壹心理也祝願他的中國之行能夠開開心心,將「英雄想像計劃」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資料來源:Angela、Teenie、夏小糖、TED演講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