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2020-12-05 Ada媽媽深呼吸

導語:

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

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棉花糖二次實驗帶來更多的啟發

一位質疑該實驗結論的大學教授,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實驗人員先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舊蠟筆畫畫,並承諾等一會兒會給他們新的蠟筆,一組孩子真的得到了新蠟筆,而第二組的實驗人員並沒有兌現承諾。

在此之後對這些孩子重新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拿到新蠟筆的孩子堅持的時間達到了平均12分鐘;而另一組被「騙」的孩子自控力則差很多,平均只有短短的3分鐘由此可見,當大人能夠兌現承諾時,孩子的自控力會表現得更好,這就是第二次棉花糖實驗

進行實驗的教授表示:在面對誘惑時,兒童的自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背景,而之前的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它並不能預測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充其量只能說明實驗時他們的自控力水平。

孩子所處的環境會影響延遲滿足的能力

當身處一個沒有信任和安全感的環境裡,孩子更傾向於享受當下的快樂,畢竟比起虛無縹緲的未來,現在的感受才更真切

舉個極端的假設: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在蜜罐裡泡大、衣食無憂,另一個則是跟著父母顛沛流離、掙扎在溫飽線上。如果對這兩個孩子進行棉花糖實驗,很明顯後一個孩子更容易選擇立刻滿足。因為平時很難得到棉花糖,所以眼前的利益高於一切,如果沒有外界的幹涉,人的本能會促使他馬上佔有

教育孩子要言必行、行必果,切莫許諾「空頭支票」

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是不是經常會對孩子承諾一些「空頭支票」?比如:

為了讓孩子放自己出門,自然而然地說出「一定早點下班陪你」;為了讓孩子趕緊寫作業,隨口答應孩子要求的看電視時間;孩子提個什麼要求,嘴裡承諾著「好好好」,轉身卻又忘記……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記不住什麼,其實父母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及時行樂」的種子,承諾都是騙人的,抓在手裡的才是最真實的,這也就是應了那句俗語「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作為家長,說話務必三思而後行,不要隨隨便便脫口而出兌現不了的承諾,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記得,父母能否言而有信,會直接影響孩子三觀的形成。

自控力應是源於內心的自驅力

自控力的本質是什麼呢 ?

它並不是靠毫無意義的延遲滿足之類的訓練習得,相反,真正的自控來源於內心的動力,當動力超越了阻力,大腦就會依照指令去行動。很多人之所以能做到自律和自控,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自虐和逼迫自己,而是因為他們從自律中找到了快樂,這種快樂既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可以是獲得成功的愉悅感。總之,就是能夠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並從其中獲得價值。

【包麻麻總結】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首先要給他提供良好的成長 環境,在言而有信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內心會獲得穩定的安全感,哪怕很微小的承諾,他們也願意去等待;其次幫助孩子完成內在的整合,向內尋找自我的驅動力,發掘他的興趣點,將學習成長的過程和愉悅感、成就感結合起來,才會形成強大的內驅力,這是一個人形成自控力最重要的力量。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讓孩子學會等待,他會明白他的等待是有價值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給一些孩子嗯每個人一個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家長回來再吃,如果等到家長在回來之前他們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個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棉花糖"的誘惑對孩子究竟有多大,結果難以置信糖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糖果,這也是商家們看到孩子對糖沒有抵抗力,所以市場大。不過我們也知道糖果吃多了,不僅會影響食慾,也會對牙齒產生不好的影響。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美】沃爾特·米歇爾 2016-12-23 14:39 來源:澎湃新聞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不妨先從一項著名的實驗說起:棉花糖實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通過這項著名的實驗,米歇爾也得出了一個結論:那些有著很強自控力的孩子,在他們今後的成長中,更容易去獲得成功。而這項非常著名的實驗,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大多數的父母更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環境,對於自控力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驗證「意志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功
    我們或許還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論證那些意志力強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在未來的人生中獲得成功。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自律真的可以帶來自由嗎?意志力會有代價嗎?研究人員讓孩子坐在棉花糖前,告訴他們:現在我要離開房間了。如果你能忍住不吃這個棉花糖,那等我回來的時候你就會得到另一個棉花糖。這樣你一共就有兩個棉花糖了。然後,研究人員就會離開房間,用隱藏的攝像機觀察孩子們大約10分鐘。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立刻吃掉的孩子和忍得住不吃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不同?在即刻滿足文化盛行的當下,相信本能直覺,和自我懷疑,誰才是通向成功的終極王道?桌上有顆棉花糖,你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不吃它。第二顆又大又蓬鬆的棉花糖在等著你,但前提是你得克制住吃第一顆棉花糖的衝動。
  • 「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就是拿一顆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現在吃掉,或者可以先不吃,等15鍾後就可以吃兩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吞下了糖,有的口水流了一地苦苦挨過幾分鐘後還是吃了,也有的等滿了15分鐘。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然而有疑問提出,自制力,而非戰略策劃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但是,在2017-18年間,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界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現代學者無法重現眾多經典的實驗結果。據保守估計,歷史上1/3的心理學論文(包括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無法通過實驗復現。同時,關於實驗數據造假、實驗設計不夠嚴密、錯誤使用統計學工具等傳聞層出不窮。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1、如果孩子沒有自控力,會出現什麼情況?有可能他會沉迷於玩遊戲,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總是在最後幾天草草地做完;也有可能孩子性格不好,時常會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發脾氣,遇事容易衝動頂撞父母。一歲多的孩子,只要滿足他的最基本的要求,像吃飽、穿暖即可。談自控力,還為時尚早。而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因素,要從遺傳說起。首先,懷孕時期的營養和心情與孩子的自控力有關係。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