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
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棉花糖二次實驗帶來更多的啟發
一位質疑該實驗結論的大學教授,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實驗人員先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舊蠟筆畫畫,並承諾等一會兒會給他們新的蠟筆,一組孩子真的得到了新蠟筆,而第二組的實驗人員並沒有兌現承諾。
在此之後對這些孩子重新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拿到新蠟筆的孩子堅持的時間達到了平均12分鐘;而另一組被「騙」的孩子自控力則差很多,平均只有短短的3分鐘。由此可見,當大人能夠兌現承諾時,孩子的自控力會表現得更好,這就是第二次棉花糖實驗。
進行實驗的教授表示:在面對誘惑時,兒童的自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背景,而之前的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它並不能預測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充其量只能說明實驗時他們的自控力水平。
孩子所處的環境會影響延遲滿足的能力
當身處一個沒有信任和安全感的環境裡,孩子更傾向於享受當下的快樂,畢竟比起虛無縹緲的未來,現在的感受才更真切。
舉個極端的假設: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在蜜罐裡泡大、衣食無憂,另一個則是跟著父母顛沛流離、掙扎在溫飽線上。如果對這兩個孩子進行棉花糖實驗,很明顯後一個孩子更容易選擇立刻滿足。因為平時很難得到棉花糖,所以眼前的利益高於一切,如果沒有外界的幹涉,人的本能會促使他馬上佔有。
教育孩子要言必行、行必果,切莫許諾「空頭支票」
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是不是經常會對孩子承諾一些「空頭支票」?比如:
為了讓孩子放自己出門,自然而然地說出「一定早點下班陪你」;為了讓孩子趕緊寫作業,隨口答應孩子要求的看電視時間;孩子提個什麼要求,嘴裡承諾著「好好好」,轉身卻又忘記……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記不住什麼,其實父母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及時行樂」的種子,承諾都是騙人的,抓在手裡的才是最真實的,這也就是應了那句俗語「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作為家長,說話務必三思而後行,不要隨隨便便脫口而出兌現不了的承諾,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記得,父母能否言而有信,會直接影響孩子三觀的形成。
自控力應是源於內心的自驅力
自控力的本質是什麼呢 ?
它並不是靠毫無意義的延遲滿足之類的訓練習得,相反,真正的自控來源於內心的動力,當動力超越了阻力,大腦就會依照指令去行動。很多人之所以能做到自律和自控,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自虐和逼迫自己,而是因為他們從自律中找到了快樂,這種快樂既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可以是獲得成功的愉悅感。總之,就是能夠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並從其中獲得價值。
【包麻麻總結】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首先要給他提供良好的成長 環境,在言而有信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內心會獲得穩定的安全感,哪怕很微小的承諾,他們也願意去等待;其次幫助孩子完成內在的整合,向內尋找自我的驅動力,發掘他的興趣點,將學習成長的過程和愉悅感、成就感結合起來,才會形成強大的內驅力,這是一個人形成自控力最重要的力量。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