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度過了大概是有生以來最為艱難的15分鐘,他們的表現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拿起棉花糖,細細嗅聞它的香味;有的圍著桌子走來走去;有的玩自己的裙子或褲子,遮眼、面壁、唱歌……最逗的是一個小女孩,她把棉花糖的「芯」吃空了,還佯裝沒有吃。《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作者喬辛·迪·波沙達對此評論道:「我們知道她會成功,但必須有人盯著她!」
10多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秀。因為,這些抵擋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已經懂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則是「推遲享受」的能力——自律。
寫到這裡我有些汗顏了,現在離交稿時間還有7小時25分鐘,我的「拖延症」又發作了一次。在之前的兩個多小時裡,我逛了淘寶、刷了微博、聊了微信——我就像那三分之二的孩子一樣,一口氣吃掉了所有的「棉花糖」,可問題是,內心絲毫感受不到「棉花糖」的甘甜,相反一直充滿了焦慮。
對照棉花糖實驗,自我反省:問題出在哪裡?
只要現在採取行動,哪怕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就能獲得內心的平靜,但因為缺乏自律,克服不了眼前的欲望,不願意去做一件從長遠來看更有益的事情。
如何解決?
孩子們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忘記」欲望。他們只有4歲,但已經了解自己的大腦會想什麼,認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懂得如何控制它。對付「拖延症」也是一樣,得預先制定具體的應對方案,不然「該做的事」又會敗給「想做的事」。
具體方案?
字數差不多了,不如,先去睡覺,明天再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