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2021-01-10 踽踽懂家居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通俗地說就是讓孩子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比方說在孩子前面放一個棉花糖,按照孩子往常的觀念,一般都是會想到父母立刻投餵棉花糖給自己,完全不會有其他的想法。

但是家長卻把棉花糖放在手裡不給孩子,一開始雖然孩子會感到生氣,然而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忍耐,知道急躁不僅會無法吃到棉花糖,反而會讓家長不願給自己棉花糖。

由上述其實家長已經知道"棉花糖實驗"是什麼,但是要如何將"棉花糖實驗"投入到育兒當中,則需要家長們的"用苦良心",這裡就有比較傳統的三個方式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到底是哪三個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學習自律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有的孩子都會在不同的時期與自律作鬥爭。給孩子適當的工具來幫助他練習抵制誘惑和延遲滿足感。

孩子越自律,他對你的要求就越少。當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時,家長就不需要使用那麼多消極的教育手段。相反,你可以集中精力教孩子新技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現在的世界當中不僅孩子會面臨著自制力不足的問題,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會面臨這個問題。並且在成年人的社會當中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的父母本身能否抵擋得住誘惑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自身表現非常不錯,那麼對於孩子也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影響,起到的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第二:學會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的就是上述的"棉花糖實驗",家長每次給孩子東西的時候不要立刻完成孩子的心願,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忍耐才能獲得,然後通過這樣的方式延遲孩子的滿足感。

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孩子則能大大降低自己的欲望,並且有效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同時在遇到什麼挑戰的時候也能更加從容面對,不會向以往那樣因為害怕失敗和挑戰而選擇逃避。

第三,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可以在家裡與孩子籤訂"君子協議",也要時刻提醒孩子遵守社會公共秩序。

家長提前樹立規則,讓孩子長期在自己設定的規則下成長並學習,那麼孩子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責任感,也能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更加有自制力。

孩子自律能對他的未來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因為對孩子來說,一個自律的心態能讓他自己主動去學習,同時也不會因為外界的誘惑而導致自己朝三暮四。因此,家長大可以通過"棉花糖實驗"來幫助孩子獲得"自控力"。

"延遲滿足孩子需求"不是一個有效的教育方式,更不是唯一培養"自控力"教育方式。濃濃的焦慮感會使父母變得盲目,我們可以更客觀理智地看待孩子現階段的自控能力,並在生活裡不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他們不是沒有自控力,在正確的引導下,終有一天會變成能力健全且優秀的成年人。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延遲滿足主要用於培養孩子自控力,其實培養孩子自控力的當時也不僅只有延遲滿足這一種方式,只是這種方式效果比較顯著,並且便於我們觀察。所以,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說延遲滿足,主要就是在說孩子的自控力。而一些自控力不太好的孩子在學習上就需要家長不停的監督指導,這也是很多家長覺得輔導孩子作業會崩潰的一個原因。自控力好的孩子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因為自控力好,他也能較好地管理自己情緒,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也會表現出他的優勢,容易引起他人的好感。0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孩子平時不自律?試試「延遲滿足法」,4步幫你培養自律娃
    近期有網友給我留言,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困擾著寶媽們。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慢慢培養孩子積極等待的習慣與意識,讓孩子在積極中提高自己的自控水平。2、公平遊戲法很多孩子在生活中會以各種方式來達到自己能夠晚睡、不按時寫完作業的目的。家長此時不妨試試「公平遊戲法」。如家長讓孩子5分鐘後睡覺,孩子卻想多玩一會,10分鐘後再睡覺。此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這個方法十分的公平,孩子易於接受,不會一直耍賴。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年幼的孩子注意機制尚在發展,還達不到可以自控的程度。真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的年齡,是從3歲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檢驗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便是讓600名4至6歲兒童參與。最後,三分之二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把棉花糖吃了,只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忍到了最後。所以,從3歲以後,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那麼,孩子的自控力如何培養?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眼看著學習成績一點點退步,但是孩子們的自控力卻越來越差,又不知道如何管教。如果稍微把話說得嚴重了一點,孩子們的脾氣更倔強,在很多事情上,甚至會和自己對著來。如果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很有可能還會做出極端的反應。這些很多父母非常焦慮的事情,就很明顯地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的自控力。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的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兒童遲延滿足的能力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就是拿一顆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現在吃掉,或者可以先不吃,等15鍾後就可以吃兩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吞下了糖,有的口水流了一地苦苦挨過幾分鐘後還是吃了,也有的等滿了15分鐘。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如何能讓自己每天多自律一點?(文章很長請耐心看完)
    為什麼自律那麼難呢?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自律?你聽說過mental energy嗎?中文翻譯成了「心理能量」,聽起來像玄學。翻譯得不好。人類的大腦在最近的200萬年裡,體積增加了1/3。新長出的地方有一個叫額葉,我們的自律能力就在裡面。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美】沃爾特·米歇爾 2016-12-23 14:3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