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通俗地說就是讓孩子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比方說在孩子前面放一個棉花糖,按照孩子往常的觀念,一般都是會想到父母立刻投餵棉花糖給自己,完全不會有其他的想法。
但是家長卻把棉花糖放在手裡不給孩子,一開始雖然孩子會感到生氣,然而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忍耐,知道急躁不僅會無法吃到棉花糖,反而會讓家長不願給自己棉花糖。
由上述其實家長已經知道"棉花糖實驗"是什麼,但是要如何將"棉花糖實驗"投入到育兒當中,則需要家長們的"用苦良心",這裡就有比較傳統的三個方式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到底是哪三個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學習自律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所有的孩子都會在不同的時期與自律作鬥爭。給孩子適當的工具來幫助他練習抵制誘惑和延遲滿足感。
孩子越自律,他對你的要求就越少。當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時,家長就不需要使用那麼多消極的教育手段。相反,你可以集中精力教孩子新技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現在的世界當中不僅孩子會面臨著自制力不足的問題,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會面臨這個問題。並且在成年人的社會當中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的父母本身能否抵擋得住誘惑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自身表現非常不錯,那麼對於孩子也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影響,起到的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第二:學會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的就是上述的"棉花糖實驗",家長每次給孩子東西的時候不要立刻完成孩子的心願,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忍耐才能獲得,然後通過這樣的方式延遲孩子的滿足感。
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孩子則能大大降低自己的欲望,並且有效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同時在遇到什麼挑戰的時候也能更加從容面對,不會向以往那樣因為害怕失敗和挑戰而選擇逃避。
第三,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可以在家裡與孩子籤訂"君子協議",也要時刻提醒孩子遵守社會公共秩序。
家長提前樹立規則,讓孩子長期在自己設定的規則下成長並學習,那麼孩子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責任感,也能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更加有自制力。
孩子自律能對他的未來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因為對孩子來說,一個自律的心態能讓他自己主動去學習,同時也不會因為外界的誘惑而導致自己朝三暮四。因此,家長大可以通過"棉花糖實驗"來幫助孩子獲得"自控力"。
"延遲滿足孩子需求"不是一個有效的教育方式,更不是唯一培養"自控力"教育方式。濃濃的焦慮感會使父母變得盲目,我們可以更客觀理智地看待孩子現階段的自控能力,並在生活裡不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他們不是沒有自控力,在正確的引導下,終有一天會變成能力健全且優秀的成年人。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