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時不自律?試試「延遲滿足法」,4步幫你培養自律娃

2021-01-15 欣欣寶貝的媽媽

近期有網友給我留言,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困擾著寶媽們。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

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寶寶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

延遲滿足法的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糖果誘惑」的實驗。

給每個小朋友分發1塊糖,並告知孩子們他們可以選擇立即吃掉這顆糖,但是如果不吃掉等我回來,就能多得一塊糖果,到時候一起吃掉。寶寶們的表現大不相同:一部分孩子立即吃掉了誘人的糖果;一部分孩子在猶豫過程中禁不住誘惑在掙扎中還是吃掉了;也有一部分孩子為了多得1顆糖果努力的堅持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的緊閉雙眼,有的去做其他遊戲等等,最終得到了2顆糖果。

追蹤經歷過這次「糖果誘惑」的寶寶生活和學習直到他們初中畢業。堅持等待到第2顆糖果,適應「延遲滿足」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加自律,成績更加優異,與人相處也比較友善。

延遲滿足法的4大操作要領

1、積極等待法

在平時,有很多父母父母自己在等待一些事物時就會很不耐煩,看見孩子不耐煩並做出相應的表現後,家長會很暴躁,指責孩子的行為,強制要求孩子自己控制自己,乖乖的別鬧。然而對於孩子來說,無聊的等待讓孩子備受煎熬。

這時候家長應該沉下來想出辦法,讓孩子的等待變得有趣。慢慢培養孩子積極等待的習慣與意識,讓孩子在積極中提高自己的自控水平。

2、公平遊戲法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會以各種方式來達到自己能夠晚睡、不按時寫完作業的目的。家長此時不妨試試「公平遊戲法」。如家長讓孩子5分鐘後睡覺,孩子卻想多玩一會,10分鐘後再睡覺。此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這個方法十分的公平,孩子易於接受,不會一直耍賴。

3、事先計劃法

凡事有計劃,會讓孩子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這樣做理性往往會大於感性。舉個例子:在領孩子去超市前。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著做出要買物品的規劃,並告訴孩子媽媽只帶了購買這些物品的錢,到了商場不許多買,多要。孩子會在心裡形成遵守約定的概念,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在超市裡號啕大哭,無理取鬧。在有計劃中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培養孩子的自律。

4、榜樣示範法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在平時的小事中父母就要像孩子展示積極地影響。如:買菜排隊不爭搶會為寶寶玩鞦韆時樹立榜樣,他們不會爭搶別的小朋友的座位,學會在等待中培養自律。

心理學實驗已經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現在寶寶6~12個月,主要表現為服從家長指示和延遲滿足,4歲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

對於孩子自律的培養勢在必行,平時在生活我還為孩子買了一套《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這是一套適合2-5歲寶寶閱讀,幫助寶寶提高自律、養成好習慣、好性格的早教啟蒙書。

這套書共12冊,包含12大成長主題,分為《自己睡沒問題》、《有趣的農場》、《看望爺爺奶奶》、《和爸爸捉迷藏》、《我會洗澡了》、《看醫生不可怕》、《帶妹妹去遊樂場》、《發燒了,要抱抱》、《給媽媽的驚喜》、《和媽媽做餅乾》、《我會稱水果了》、《好玩的職業體驗》。通過榜樣的力量給予寶寶積極的成長指導。

該書圖文並茂,孩子很喜歡裡面的卡通人物,有很大的翻閱興趣。孩子也很喜歡聽裡面小動物的自律、自理、好性格的故事。不同於說教的方式幫助孩子在學習榜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自律等好品質。

平均一本不足4元,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培養好習慣,是每個媽媽的不二選擇。抓住孩子教育關鍵期,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的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兒童遲延滿足的能力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充滿了誘惑力,有些小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在實驗人員走後沒多久,就悄悄吃掉了一顆糖。為了熬過20分鐘,有的孩子克制自己不去看糖,有的趴在桌子上睡覺,還有的不停地轉移注意力。結果顯示,有2/3的孩子熬過了20分鐘,最終獲得了兩顆糖。
  • 一位教師堅守奮鬥的自律人生,自律是讓孩子值得擁有的優秀品質
    圖片與本文無關這些留守的孩子們父母都長期不在身邊,白玉國平時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哪個孩子交不上學雜費,白玉國總是自己掏腰包給墊上。日積月累,孩子們就這樣堅持著把學念完了。從白玉國老師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人擁有自律的特質。自律不是別人要求你如何如何去做,而是你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目標,要如何如何做。自律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在自律的過程中,收穫的是快樂、收穫的是結果、收穫的是價值。自律是一個人思想境界的完美提升,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誘惑和幹擾,能夠自律的人意志是一定堅定的。自律的特質表現在哪些方面?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這種能力的培養、發展,能為個體協調人際社會關係、完成任務、獲得社會認同帶來更多的成功因素。歸結起來說,就是個體為了能夠得到更加重要的東西,自覺不為眼前的東西吸引而是選擇等待。我對我家寶寶從小就有意識的培養他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在幫寶寶換尿片的時候,我不會快速的就搞定,而且動作緩慢地變換邊和寶寶聊天,告訴他「寶寶,我們不用著急,媽媽知道你尿了,現在慢慢在幫你換尿片」等,以及現在兩歲半了,面對寶寶最愛的棒棒糖之類的糖果,我都會有意識讓寶寶學會等待,比如午睡之後在吃,或許進行完某樣事情之後再吃,寶寶都能堅持,不會為了馬上得到就撒潑哭鬧
  • 孩子的寒假作業別死盯,一二年級關鍵時期,自律源自他的自尊心
    文|福林媽咪寒假來了,面對那個平時都不好好寫作業的娃,在這大摞大摞作業面前,父母可能比孩子們還要恐懼。03想讓孩子自律地去寫作業從「傷自尊」開始也許你已經厭倦了監視著孩子寫作業,那就試試這樣做。第二步:幫他找回自信孩子的自尊心其實很強,就像幼兒園老師都愛準備貼紙獎勵小朋友一樣,誰的多,誰表現最好,誰的少,說明誰表現的不好,這種小獎勵都能激發起孩子們的競爭欲望,因為誰都不想最後一名,因為怕丟人。
  • 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馬蠅效應」了解下,孩子越來越優秀
    懶惰永遠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對他們的學習無比著急,他們也依舊無動於衷,明明知道懶惰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總改變不了現狀。01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怎麼辦?孩子正是因為不夠自律,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拖到很晚才能把作業寫完。這樣做帶來的負面影響很明顯,孩子每天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也就精神不振,成績毫無起色。懶惰讓這一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寶媽很是焦心。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孩子也是這樣,其實我們也是這樣。 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孩子不自律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還是主要與孩子所受到的外界幹擾有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孩子自身的定力不足 由於現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幹擾誘惑力比較大,所以孩子容易受到幹擾。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不免要大發雷霆,呵責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結果孩子常常是表面上應和身子卻不動。直到家長過來把他揍一頓,拎起來丟到書桌旁,他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開始寫作業。相信很多家長都不免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呢?其實棍棒教育是種傷害,不妨了解一下「馬蠅效應」,巧用科學方法,培養孩子變自律。為什麼孩子懶散不上進?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因為他們等不了也忍不了。只想著眼前的糖果。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什麼是"延遲滿足"?
  • 4個原則,幫你掌握自律,建立成熟的心智
    答案就是自律。作者認為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自律,你才會堅守人生由苦難構成這一真理,在這個真理下,才能勇敢的面對問題,積極的去解決問題,並且從中獲取智慧。如何做到自律,作者提出4個行之有效的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 自律的影響,「棉花糖實驗」你造嗎?
    在實驗中科學家給每個孩子一顆糖,告訴孩子們,只要在15分鐘內不吃掉這顆糖,就給他們更多的糖。結果有的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沒忍住誘惑將糖果吃了,有的孩子雖然也對糖果虎視眈眈,但是他們各種轉移注意力,堅持熬過了15分鐘,並最終得到了更多的獎勵。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也並不容易,每天都說要讓自己多看點書,結果下班回到家裡之後,就會馬上鬆懈下來,躺在沙發上不上起來,開始不停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在培養孩子自律這件事上,家長避免走入兩個誤區,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以上情況,唯一能做的就是盯梢,但是依靠陪寫作業真的能夠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嗎?在培養孩子自律性前,父母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驅動孩子自律的「永動機」。那麼驅動自律的永動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當然是學霸最有發言權。
  • 劉德華7年不吃肉上熱搜:職場上自律的人,有多可怕?
    事實上,劉德華已經7年不沾葷腥了。連老婆、孩子也跟著他一起吃素。在演藝圈,素有:「想要『吃飯』,只能不吃飯」的說法。但說到「自律」,劉德華可不光在吃飯上,他的自律,絕對是演藝圈的楷模。劉德華說「我在飛機上寫了一首歌,你幫我看看~」當時林家棟感覺非常的震驚:「你也太厲害啦,就這麼點時間,都不放過~」劉德華能紅30年,在他身邊,曾經跟他一樣的「頂流」,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至今依然屹立在金字塔頂端。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自律的孩子怎樣培養?不靠監督,了解孩子的大腦運行機制才有效
    自律被稱為人生成功的基石,父母都知道幫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就代表著孩子的人生成功了一半。所以雞娃媽媽們不斷的在網上曬著各種幫助孩子計劃的表格,這樣真的有用嗎?這幾天看了這本《自驅型成長》之後才知道,這樣做不僅沒用,父母還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毀滅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