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網友給我留言,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困擾著寶媽們。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
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寶寶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
延遲滿足法的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糖果誘惑」的實驗。
給每個小朋友分發1塊糖,並告知孩子們他們可以選擇立即吃掉這顆糖,但是如果不吃掉等我回來,就能多得一塊糖果,到時候一起吃掉。寶寶們的表現大不相同:一部分孩子立即吃掉了誘人的糖果;一部分孩子在猶豫過程中禁不住誘惑在掙扎中還是吃掉了;也有一部分孩子為了多得1顆糖果努力的堅持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的緊閉雙眼,有的去做其他遊戲等等,最終得到了2顆糖果。
追蹤經歷過這次「糖果誘惑」的寶寶生活和學習直到他們初中畢業。堅持等待到第2顆糖果,適應「延遲滿足」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加自律,成績更加優異,與人相處也比較友善。
延遲滿足法的4大操作要領
1、積極等待法
在平時,有很多父母父母自己在等待一些事物時就會很不耐煩,看見孩子不耐煩並做出相應的表現後,家長會很暴躁,指責孩子的行為,強制要求孩子自己控制自己,乖乖的別鬧。然而對於孩子來說,無聊的等待讓孩子備受煎熬。
這時候家長應該沉下來想出辦法,讓孩子的等待變得有趣。慢慢培養孩子積極等待的習慣與意識,讓孩子在積極中提高自己的自控水平。
2、公平遊戲法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會以各種方式來達到自己能夠晚睡、不按時寫完作業的目的。家長此時不妨試試「公平遊戲法」。如家長讓孩子5分鐘後睡覺,孩子卻想多玩一會,10分鐘後再睡覺。此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這個方法十分的公平,孩子易於接受,不會一直耍賴。
3、事先計劃法
凡事有計劃,會讓孩子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這樣做理性往往會大於感性。舉個例子:在領孩子去超市前。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著做出要買物品的規劃,並告訴孩子媽媽只帶了購買這些物品的錢,到了商場不許多買,多要。孩子會在心裡形成遵守約定的概念,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在超市裡號啕大哭,無理取鬧。在有計劃中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培養孩子的自律。
4、榜樣示範法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在平時的小事中父母就要像孩子展示積極地影響。如:買菜排隊不爭搶會為寶寶玩鞦韆時樹立榜樣,他們不會爭搶別的小朋友的座位,學會在等待中培養自律。
心理學實驗已經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現在寶寶6~12個月,主要表現為服從家長指示和延遲滿足,4歲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
對於孩子自律的培養勢在必行,平時在生活我還為孩子買了一套《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這是一套適合2-5歲寶寶閱讀,幫助寶寶提高自律、養成好習慣、好性格的早教啟蒙書。
這套書共12冊,包含12大成長主題,分為《自己睡沒問題》、《有趣的農場》、《看望爺爺奶奶》、《和爸爸捉迷藏》、《我會洗澡了》、《看醫生不可怕》、《帶妹妹去遊樂場》、《發燒了,要抱抱》、《給媽媽的驚喜》、《和媽媽做餅乾》、《我會稱水果了》、《好玩的職業體驗》。通過榜樣的力量給予寶寶積極的成長指導。
該書圖文並茂,孩子很喜歡裡面的卡通人物,有很大的翻閱興趣。孩子也很喜歡聽裡面小動物的自律、自理、好性格的故事。不同於說教的方式幫助孩子在學習榜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自律等好品質。
平均一本不足4元,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培養好習慣,是每個媽媽的不二選擇。抓住孩子教育關鍵期,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