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孩子怎樣培養?不靠監督,了解孩子的大腦運行機制才有效

2020-12-05 豌豆媽媽育兒

自律被稱為人生成功的基石,父母都知道幫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就代表著孩子的人生成功了一半。所以雞娃媽媽們不斷的在網上曬著各種幫助孩子計劃的表格,這樣真的有用嗎?

這幾天看了這本《自驅型成長》之後才知道,這樣做不僅沒用,父母還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毀滅的邊緣。

在《小歡喜》中英子在媽媽的控制下想要逃離,最終選擇了跳橋,這可不是編劇在瞎說,而是有著科學依據的。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會以自己所能決定的方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最起碼還證明自己有掌控生活的能力。

相反一個有掌控感的孩子,更容易培養出自律,他的人生也更容易取得相對的成功。

《自驅型成長》告訴家長如何培養自驅型孩子,這本書是由美國的神經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得和美國家庭輔導專家奈得·詹森共同完成,作者從神經學方面為家長解讀大腦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父母應該如何利用好大腦的工作原理來培養出自驅型孩子。

孩子的控制感來自於哪裡?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裡提到,健康的控制感與我們對孩子積極的期待是相輔相成的。

想要了解孩子的控制感,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大腦構造。

腦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的大腦總是感受到的是正向的壓力,這有助於促進孩子成長,讓孩子可以承擔更多的風險。

可承受壓力如果只在短暫的時間裡出現,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韌性,但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及時的進行支持。

在毒性壓力下,應急系統被長期的激活,會造成孩子掌控感不斷減少。毒性壓力長期會轉成慢性壓力,慢性壓力會導致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

壓力影響著孩子的掌控感,而大腦又影響著壓力的釋放,了解孩子的大腦,可以更有效的幫助孩子進行減壓。

大腦告訴你壓力從何而來

只有了解了孩子大腦的工作機制,才能更好的控制大腦產生的壓力

大腦中的領航員:控制執行系統。大腦的控制系統主要受到前額皮質的影響,是大腦中組織、規劃、控制衝動和判斷決策等一系列認知功能相關。這個領航員的工作受到兩種物質的影響,分別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輕微的壓力可以讓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恰到好處,提高大腦神經質之間的聯繫讓人們更專注,思路更清晰。

鬥獅系統:壓力反應系統。這個系統由杏仁核、下丘腦、海馬體、腦垂體和腎上腺組成。一旦遭受到壓力,大腦中的這個區域會直接接管我們的理智。

杏仁核是一種原始的情緒處理中心,不會思考,一旦感受到威脅,會直接感知事物做出反應。所以在高壓力下人會更被動、呆板。

健康的壓力是壓力荷爾蒙迅速上升,隨後有迅速恢復。如果大腦處於長期壓力,導致濃度過高的皮質醇弱化海馬體細胞,並最終殺死他們,海馬體則是創造和儲存記憶的地方,所以在急性壓力下,孩子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拉拉隊長:動機系統。這是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負責分泌多巴胺,一旦我們體驗到美好,比如贏得比賽,獲得認同感都可以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分泌到最佳狀態,就可以引起孩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佛陀:靜息狀態系統。如果大腦長期遭受到高壓力,壓力下負責記憶、推理、創新等大腦系統會逐漸聯繫減少,出現萎縮,相反大腦中偵測危險的部分會越來越大,讓孩子的情緒生病。大腦的靜默系統可以讓大腦休息之後迅速恢復。

想要大腦更有效的去學習,就要避免去啟用鬥獅系統。

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控制感

大腦更喜歡父母成為顧問型的父母,而不是控制型的父母。

首先,讓孩子掌握主導權,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腦迴路。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是領航員系統,大腦中的前額皮質經常被調用,把這種調用培養成慣性,就可以減少杏仁核的使用。

激活前額皮質的過程中,孩子會經歷4個階段,分別是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勝任、不自覺地勝任。這個過程是孩子自主探索的過程,不是父母逼迫的過程。

第三,無條件的愛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歸宿,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是港灣會出現兩個結果。其一,故步自封,很難去學習創新,其二,離家出走。

第四,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主。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其實是幫助孩子進行大腦訓練。

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難道所有的事情都要教給孩子做。要知道孩子只有面對正向壓力才會更加的積極,如果超出他的能力又沒有父母幫忙,只會增加他的壓力,父母需要學會辨別。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正確的心態

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成長心態可以讓孩子控制更多的控制感,因為成長心態孩子更關注的是自身的學習,而非成績。擁有成長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把外在動力轉化成內在動力。

如何激發孩子的這種心態,德韋克建議多去讚揚孩子身上用於解決問題的切實努力,和他們想到的各種點子。而非孩子取得的成就。

培養孩子的SDT

SDT即自我決定論,這一理論認為人類有三個基本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需求。

根據SDT激勵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給孩子的自控感提供需求。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通過詢問孩子想擁有和把握什麼,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控制自己的選擇。

勝任力是一種我們能夠認為自己處理好的感覺,父母需要做的事就是幫助孩子去發展自身的勝任力。

歸屬感指個人與他人之間一種能夠讓人感受到關愛的紐帶。當一個孩子通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和追求,再加上對他無條件的愛,會形成一種身份認同,就叫整合調整。比如孩子喜歡某個老師,會更喜歡上該老師的課。

處於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大腦在適當的壓力下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會讓孩子更快的進入心流,一種最佳的學習、工作狀態。

想要讓孩子的多巴胺處於最佳分泌水平,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努力,當大腦更加適應心流狀態,這種專注同樣會用到其它事情上。

心流

當孩子專注於他們熱愛且具有挑戰的項目會進入一種狀態,心流。一旦產生心流,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化學物質會激增,讓思路更敏捷,處理信息更迅速。

一項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動機發展認為,當孩子沉浸於遊戲中,他們會高興的忘記煩惱,伴隨著這些感受而來的強烈內在動機,能夠指導與強化他們去努力、學習和追求成就。

這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交叉訓練。培養孩子的心流,可以讓孩子從那些不起眼的喜歡的小事做起。

真正的自律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父母監督。唯有孩子的自主動機,才能讓孩子取得成功的機率更大。

相關焦點

  • 在培養孩子自律這件事上,家長避免走入兩個誤區,就成功了一半
    說到培養女兒,思凝媽媽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而陳思凝這個女孩在採訪的過程中的確表現出了特別強的自主性,對自己的學習有自己的安排,包括時間和科目的安排,她知道自己的缺點和弱點,知道如何去彌補。所以說培養孩子自律性之前,需要先幫孩子找到內在的驅動力,盲目的陪寫作業、盯梢大概率是培養不出自律的孩子的。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不免要大發雷霆,呵責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結果孩子常常是表面上應和身子卻不動。直到家長過來把他揍一頓,拎起來丟到書桌旁,他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開始寫作業。相信很多家長都不免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呢?其實棍棒教育是種傷害,不妨了解一下「馬蠅效應」,巧用科學方法,培養孩子變自律。為什麼孩子懶散不上進?
  • 孩子平時不自律?試試「延遲滿足法」,4步幫你培養自律娃
    近期有網友給我留言,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困擾著寶媽們。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這時候家長應該沉下來想出辦法,讓孩子的等待變得有趣。慢慢培養孩子積極等待的習慣與意識,讓孩子在積極中提高自己的自控水平。2、公平遊戲法很多孩子在生活中會以各種方式來達到自己能夠晚睡、不按時寫完作業的目的。家長此時不妨試試「公平遊戲法」。如家長讓孩子5分鐘後睡覺,孩子卻想多玩一會,10分鐘後再睡覺。此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
  • 學霸要培養!青少年記憶力下降?怎樣增強孩子的記憶力的方法?
    它的正常工作是減慢神經元的放電速度,有效地抑制大腦中的電「噪音」。降低背景噪音,大腦中的重要信號就可以更容易地被處理,或者理論是這樣的。它的恢復目標是針對大腦關鍵部位的神經元上發現的特定的GABA「受體」,如海馬體,這些部位與認知密切相關。(學霸型的孩子都是怎麼樣培養的!青少年記憶力下降?怎樣增強孩子的記憶力的方法?)記憶力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美國著名教育家魏克禮說:家長教育孩子,並不是應該控制孩子,而是應該教孩子如何自律。學會自律的孩子會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管理壓力,在家長不在的時候能夠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自律意味著什麼一個孩子表現良好,並不一定意味著他有自律。自律的孩子可以選擇放棄即時的滿足感。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馬蠅效應」了解下,孩子越來越優秀
    懶惰永遠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對他們的學習無比著急,他們也依舊無動於衷,明明知道懶惰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總改變不了現狀。01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怎麼辦?孩子正是因為不夠自律,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拖到很晚才能把作業寫完。這樣做帶來的負面影響很明顯,孩子每天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也就精神不振,成績毫無起色。懶惰讓這一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寶媽很是焦心。
  • 如何培養出優質的「後浪」,不讓孩子被同代人拍翻在沙灘上?
    不論外界存在怎樣的聲音,活得好的就是被人羨慕、尊敬的「後浪」,而混得差的就只能是被時代拍打的「水花」。那作為父母,我們就要思考了,要怎樣才能培養出優質的「後浪」,不讓他們被同代人拍打在沙灘上呢?成功人士往往都具備自尊、自信、自律等特徵,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這些優秀的品質呢?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當孩子學習時,或做作業時,坐在孩子的一旁起到"監督"的作用。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嗎?家長到底該不該盯著孩子學習?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很有不同的看法,有表示贊同的,也有表示不贊同的,說法不一。但所有家長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學業有成,成為棟梁之才。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也並不容易,每天都說要讓自己多看點書,結果下班回到家裡之後,就會馬上鬆懈下來,躺在沙發上不上起來,開始不停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孩子也是這樣,其實我們也是這樣。 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孩子不自律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還是主要與孩子所受到的外界幹擾有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孩子自身的定力不足 由於現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幹擾誘惑力比較大,所以孩子容易受到幹擾。
  • 如何開發孩子的右腦潛力?3個小秘訣,培養孩子「超強大腦」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別是大腦開發是父母最看重的,正常情況下,孩子聰明程度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培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因素。0~3歲是寶寶開發右腦的黃金期,一直到6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完成成人的80%,所以,家長們要抓住3歲前甚至6歲前的時光,幫助孩子進行右腦開發,這對他們未來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家長們知道了右腦開發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接下來教你3個小秘訣,培養孩子「超強大腦」。
  • 媽媽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神經心理學:是大腦缺乏結構化訓練
    原來是和大腦發育有關係,稍加幹預能夠進行有效的訓練。但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每次都採用大吼大叫的管教方式,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什麼是「注意」每當看到孩子磨蹭,走神,父母都會忍不住一頓教育。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三四歲孩子的身上,上學後的孩子表現得更為明顯。
  • 一位教師堅守奮鬥的自律人生,自律是讓孩子值得擁有的優秀品質
    就是在這裡,白玉國開啟了自己的教書育人的自律人生,一教就是20多年。20多年來,白玉國教過的100多個孩子走出了大山,孩子們的成績連續多年在全鄉10多個村小(教學點)中名列前茅,此時的白玉國,雖然才40歲出頭,但是頭髮已經灰白,他一直堅守著一個信念:「哪怕只剩一個孩子,我也要堅守!」
  • 怎樣培養孩子的高智商?這3種方式,父母可以看下
    張先生最近發現自己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不是特別一樣,他總是特別喜歡一個人呆在一邊。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張先生非常擔心,生怕是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如果孩子的性格特別孤僻的話對於他們的人生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而經過了詳細了解之後,通過多方面諮詢,張先生才確定原來這樣的孩子更加聰明。父母為什麼特別在意孩子的智力發育?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並非是靠閱讀
    閱讀也是會刺激大腦發育的,但是最佳方式是遊戲,閱讀已經被大家認同的觀點,其實是一種「偽科學」。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就是靠這樣反覆證實,反覆推翻的過程。家長需要了解的是,大腦功能的基礎是信號傳遞,對於寶寶的大腦來說也是如此,首先要知道信號傳遞的過程,才會知道促進大腦發育的方法。人是通過身體的感官獲取外界的信號,將這種模擬信號在感官初轉變為電信號,電信號傳遞到大腦後,會通過腦間結構突觸,把信號送到大腦的處理機關。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因為他們能堅持不吃棉花糖,很多程度取決於家庭背景,也就是說好的家庭背景與家庭教育,或許才是他們日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抵制誘惑,不滿足孩子,並想通過此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在乎自己的想法、需求和願望,久而久之會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也不再找父母要東西,因為孩子認為父母肯定不會滿足自己。
  • 麻省理工最新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案,並非是靠「閱讀」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能得到親戚朋友的認可,雖然這是家長的虛榮心,但也是很現實的事,畢竟,當父母的都比較喜歡聽這樣的話。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的智商都是靠先天遺傳的,後天的開發也非常重要。孩子的智商發育高低,有60%是靠後天開發的,想要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家長們不要局限於讀書!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期間內的孩子,他的行為舉止,都是自己本能想要去做的,意識裡沒有父母要求我去做什麼。
  • 孩子的寒假作業別死盯,一二年級關鍵時期,自律源自他的自尊心
    01我有看過一本書,書名是《恰如其分的自尊》,從書裡面悟出一個道理:人的自律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越自尊越自律,而自尊水平不高的人,也沒有多自律。而福林現在的習慣,跟一次沒有得到老師準備的獎品經歷有關。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邊玩邊寫,氣就不打一處來,孩子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其實有兩點。①愛玩是孩子的天性;②沒有自律來抑制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