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被稱為人生成功的基石,父母都知道幫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就代表著孩子的人生成功了一半。所以雞娃媽媽們不斷的在網上曬著各種幫助孩子計劃的表格,這樣真的有用嗎?
這幾天看了這本《自驅型成長》之後才知道,這樣做不僅沒用,父母還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毀滅的邊緣。
在《小歡喜》中英子在媽媽的控制下想要逃離,最終選擇了跳橋,這可不是編劇在瞎說,而是有著科學依據的。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會以自己所能決定的方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最起碼還證明自己有掌控生活的能力。
相反一個有掌控感的孩子,更容易培養出自律,他的人生也更容易取得相對的成功。
《自驅型成長》告訴家長如何培養自驅型孩子,這本書是由美國的神經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得和美國家庭輔導專家奈得·詹森共同完成,作者從神經學方面為家長解讀大腦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父母應該如何利用好大腦的工作原理來培養出自驅型孩子。
孩子的控制感來自於哪裡?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裡提到,健康的控制感與我們對孩子積極的期待是相輔相成的。
想要了解孩子的控制感,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大腦構造。
腦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的大腦總是感受到的是正向的壓力,這有助於促進孩子成長,讓孩子可以承擔更多的風險。
可承受壓力如果只在短暫的時間裡出現,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韌性,但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及時的進行支持。
在毒性壓力下,應急系統被長期的激活,會造成孩子掌控感不斷減少。毒性壓力長期會轉成慢性壓力,慢性壓力會導致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
壓力影響著孩子的掌控感,而大腦又影響著壓力的釋放,了解孩子的大腦,可以更有效的幫助孩子進行減壓。
大腦告訴你壓力從何而來
只有了解了孩子大腦的工作機制,才能更好的控制大腦產生的壓力
大腦中的領航員:控制執行系統。大腦的控制系統主要受到前額皮質的影響,是大腦中組織、規劃、控制衝動和判斷決策等一系列認知功能相關。這個領航員的工作受到兩種物質的影響,分別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輕微的壓力可以讓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恰到好處,提高大腦神經質之間的聯繫讓人們更專注,思路更清晰。
鬥獅系統:壓力反應系統。這個系統由杏仁核、下丘腦、海馬體、腦垂體和腎上腺組成。一旦遭受到壓力,大腦中的這個區域會直接接管我們的理智。
杏仁核是一種原始的情緒處理中心,不會思考,一旦感受到威脅,會直接感知事物做出反應。所以在高壓力下人會更被動、呆板。
健康的壓力是壓力荷爾蒙迅速上升,隨後有迅速恢復。如果大腦處於長期壓力,導致濃度過高的皮質醇弱化海馬體細胞,並最終殺死他們,海馬體則是創造和儲存記憶的地方,所以在急性壓力下,孩子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拉拉隊長:動機系統。這是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負責分泌多巴胺,一旦我們體驗到美好,比如贏得比賽,獲得認同感都可以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分泌到最佳狀態,就可以引起孩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佛陀:靜息狀態系統。如果大腦長期遭受到高壓力,壓力下負責記憶、推理、創新等大腦系統會逐漸聯繫減少,出現萎縮,相反大腦中偵測危險的部分會越來越大,讓孩子的情緒生病。大腦的靜默系統可以讓大腦休息之後迅速恢復。
想要大腦更有效的去學習,就要避免去啟用鬥獅系統。
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控制感
大腦更喜歡父母成為顧問型的父母,而不是控制型的父母。
首先,讓孩子掌握主導權,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腦迴路。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是領航員系統,大腦中的前額皮質經常被調用,把這種調用培養成慣性,就可以減少杏仁核的使用。
激活前額皮質的過程中,孩子會經歷4個階段,分別是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勝任、不自覺地勝任。這個過程是孩子自主探索的過程,不是父母逼迫的過程。
第三,無條件的愛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歸宿,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是港灣會出現兩個結果。其一,故步自封,很難去學習創新,其二,離家出走。
第四,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主。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其實是幫助孩子進行大腦訓練。
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難道所有的事情都要教給孩子做。要知道孩子只有面對正向壓力才會更加的積極,如果超出他的能力又沒有父母幫忙,只會增加他的壓力,父母需要學會辨別。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正確的心態
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成長心態可以讓孩子控制更多的控制感,因為成長心態孩子更關注的是自身的學習,而非成績。擁有成長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把外在動力轉化成內在動力。
如何激發孩子的這種心態,德韋克建議多去讚揚孩子身上用於解決問題的切實努力,和他們想到的各種點子。而非孩子取得的成就。
培養孩子的SDT
SDT即自我決定論,這一理論認為人類有三個基本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需求。
根據SDT激勵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給孩子的自控感提供需求。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通過詢問孩子想擁有和把握什麼,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控制自己的選擇。
勝任力是一種我們能夠認為自己處理好的感覺,父母需要做的事就是幫助孩子去發展自身的勝任力。
歸屬感指個人與他人之間一種能夠讓人感受到關愛的紐帶。當一個孩子通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和追求,再加上對他無條件的愛,會形成一種身份認同,就叫整合調整。比如孩子喜歡某個老師,會更喜歡上該老師的課。
處於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大腦在適當的壓力下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會讓孩子更快的進入心流,一種最佳的學習、工作狀態。
想要讓孩子的多巴胺處於最佳分泌水平,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努力,當大腦更加適應心流狀態,這種專注同樣會用到其它事情上。
心流
當孩子專注於他們熱愛且具有挑戰的項目會進入一種狀態,心流。一旦產生心流,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化學物質會激增,讓思路更敏捷,處理信息更迅速。
一項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動機發展認為,當孩子沉浸於遊戲中,他們會高興的忘記煩惱,伴隨著這些感受而來的強烈內在動機,能夠指導與強化他們去努力、學習和追求成就。
這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交叉訓練。培養孩子的心流,可以讓孩子從那些不起眼的喜歡的小事做起。
真正的自律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父母監督。唯有孩子的自主動機,才能讓孩子取得成功的機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