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
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15分鐘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沒吃並得到了獎勵。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
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其實不然,後有一項《心理科學》的研究重新在這個時代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發現那些在數年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學齡前兒童,雖然與抵制誘惑的能力相關,但若將每一位兒童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加入考慮之後,其意義便驟然下降。
因為他們能堅持不吃棉花糖,很多程度取決於家庭背景,也就是說好的家庭背景與家庭教育,或許才是他們日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原因。
反之,如果因為孩子沒有堅持那15分鐘,沒能抵制住眼前的誘惑,就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以後不如人、自控力差等,這樣的消極暗示很有可能對孩子來說,會是個毀滅性的傷害。
在發展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一種個人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指一個人能夠等待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再做想做的事情。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抵制誘惑,不滿足孩子,並想通過此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在乎自己的想法、需求和願望,久而久之會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也不再找父母要東西,因為孩子認為父母肯定不會滿足自己。
這種克制很可能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不良後果,比如有些孩子長大後依然很克制,從不注重、不滿足自己的需求,又或許直接走向另一極端,覺得小時候被克製得太多了,長大後覺得自己能賺錢,父母管不著,於是衝動購物毫不克制。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切勿盲目的延遲滿足,還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提太高的要求以及過分的方法。家長可以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中,注重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比如:
1、從小教孩子遵守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2、當孩子處於1歲半~3歲期間,其實已經逐漸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家長不妨抓住機會在適當的情況下,讓孩子進行短暫的等待,如水燙需要涼、滑滑梯要排隊等這些生活中很自然發生的事,然後家長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和度過,讓孩子明白不是你想要就一定能隨時得到滿足。
3、家長還可以通過遊戲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比如平時和孩子玩像「木頭人的遊戲」,剛開始讓孩子克制自己不動不說話,還是很具挑戰性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孩子的表現將越來越棒。
4、當孩子自己在專注地玩和自言自語時,家長不要輕易去打擾和阻止,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僅利於培養專注力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耐心。
而且隨著年齡和能力的發展,孩子自言自語的行為會內化為大腦的思考,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5、在孩子有選擇能力時,家長應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幫助孩子學會等待或做取捨,同時這個過程還能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尊重與信任,為孩子在實現自我管理的路上、自我控制的路上添了一塊磚。但要注意的是:對孩子的需求既不能刻意延遲滿足,也不能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