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2020-12-05 一個育嬰師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

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15分鐘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沒吃並得到了獎勵。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

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其實不然,後有一項《心理科學》的研究重新在這個時代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發現那些在數年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學齡前兒童,雖然與抵制誘惑的能力相關,但若將每一位兒童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加入考慮之後,其意義便驟然下降。

因為他們能堅持不吃棉花糖,很多程度取決於家庭背景,也就是說好的家庭背景與家庭教育,或許才是他們日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原因。

反之,如果因為孩子沒有堅持那15分鐘,沒能抵制住眼前的誘惑,就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以後不如人、自控力差等,這樣的消極暗示很有可能對孩子來說,會是個毀滅性的傷害。

在發展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一種個人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指一個人能夠等待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再做想做的事情。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抵制誘惑,不滿足孩子,並想通過此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在乎自己的想法、需求和願望,久而久之會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也不再找父母要東西,因為孩子認為父母肯定不會滿足自己。

這種克制很可能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不良後果,比如有些孩子長大後依然很克制,從不注重、不滿足自己的需求,又或許直接走向另一極端,覺得小時候被克製得太多了,長大後覺得自己能賺錢,父母管不著,於是衝動購物毫不克制。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切勿盲目的延遲滿足,還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提太高的要求以及過分的方法。家長可以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中,注重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比如:

1、從小教孩子遵守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2、當孩子處於1歲半~3歲期間,其實已經逐漸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家長不妨抓住機會在適當的情況下,讓孩子進行短暫的等待,如水燙需要涼、滑滑梯要排隊等這些生活中很自然發生的事,然後家長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和度過,讓孩子明白不是你想要就一定能隨時得到滿足。

3、家長還可以通過遊戲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比如平時和孩子玩像「木頭人的遊戲」,剛開始讓孩子克制自己不動不說話,還是很具挑戰性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孩子的表現將越來越棒。

4、當孩子自己在專注地玩和自言自語時,家長不要輕易去打擾和阻止,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僅利於培養專注力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耐心。

而且隨著年齡和能力的發展,孩子自言自語的行為會內化為大腦的思考,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5、在孩子有選擇能力時,家長應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幫助孩子學會等待或做取捨,同時這個過程還能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尊重與信任,為孩子在實現自我管理的路上、自我控制的路上添了一塊磚。但要注意的是:對孩子的需求既不能刻意延遲滿足,也不能有求必應。

相關焦點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延遲滿足」被很多人拿來當成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一種方法,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了某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1.不守規矩最近在電視上面經常看到一些小男孩給主播進行巨額打賞的新聞。比如在疫情期間有一個男孩,悄悄用父母的手機在10天內給某主播打賞了20餘萬元,直到父母準備買房才發現錢被轉走了。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大家留意一下會發現,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求必應,而且會在第一時間就滿足孩子。這樣做,往往導致孩子缺乏耐性,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而且因為不懂得自我控制,注意力也就很容易分散。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因為他們等不了也忍不了。只想著眼前的糖果。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什麼是"延遲滿足"?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史丹福大學實驗:懂得延遲滿足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詞,別擔心,我先通過一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以及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怎樣把握好"延遲滿足"的度,增強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下面,我想淺談一下關於家長強調讓孩子「延遲滿足"的看法。延遲滿足是如何出現和發展的?延遲滿足屬於自控力的一部分,是自我成熟的表現。延遲滿足與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相對立,即時滿足強調今朝有酒今朝醉,要立即獲得體驗的快感和滿足感。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這就是典型缺乏自制力的表現!一個有自控力的人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呢?年幼的孩子注意機制尚在發展,還達不到可以自控的程度。真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的年齡,是從3歲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檢驗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便是讓600名4至6歲兒童參與。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所處的環境會影響延遲滿足的能力當身處一個沒有信任和安全感的環境裡,孩子更傾向於享受當下的快樂,畢竟比起虛無縹緲的未來,現在的感受才更真切。舉個極端的假設: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在蜜罐裡泡大、衣食無憂,另一個則是跟著父母顛沛流離、掙扎在溫飽線上。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形:在你很忙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要你陪他;或是看到心儀的玩具,急不可耐的要你買給他。你要求他等待,他卻滿臉委屈,甚至大哭大鬧。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並且認為,孩子的延遲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延遲滿足要選對時機當時的延遲滿足實驗,是選擇十幾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房間裡,給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有糖果、棉花糖、餅乾和曲奇等,這些是該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