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2020-12-05 媽咪Jane

最近朋友的孩子因為遇到一件事來諮詢小編,也讓小編想到了關於延遲需求滿足的問題,在此,先分享一下這個真實案例

朋友的兒子3歲,行為規矩,很少哭鬧,原來她有一條帶娃的「制勝法寶」:延遲滿足。

當她的兒子還是個小嬰兒時,每次想吃奶都要嗓子哭夠3分鐘才會等來媽媽的懷抱;想要某樣玩具,也要等上一會兒才拿得到;想吃零食,必須努力表現才能得到……一個看起來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就這樣煉成了

有一次我們外出聚餐,孩子看到媽媽走遠,就立刻抓起剛才媽媽不許他吃的零食塞進嘴巴,然後又抓起一把……但是等媽媽回來,兒子又變回乖寶寶的樣子。

餐後大家逛商場,孩子站在一排玩具車前,眼睛放光,但是當媽媽如往常一樣轉身離開後,孩子就在媽媽背後狠狠踢了小汽車一腳,又把一排玩具車都推倒,才緊跑幾步跟上媽媽……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男生,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不敢對媽媽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

「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認為,延長寶寶對想要的東西等待的時間,是一種對意志力的「考驗」,能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更有成就,更有出息……所以,隨著這個教育理念的推廣,家長們開始追求各種對寶寶「延遲滿足」的訓練。

然而,很多家長對於「延遲需求滿足」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這個訓練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寶寶,在訓練時也應該給予不同的點。

相信這個問題之前也困擾很多家長,但媽咪Jane黃靜潔老師卻在書中給出了答案。

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

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首先,「無條件滿足」是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必要前提。

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儘可能地不設條件地去滿足孩子各種身心對父母的需求,比如餓了要餵、哭了要回應,這份「無條件的滿足」是幼兒最需要的身心依靠,孩子的內心是相信父母在一定的「延遲」之後,會給予他食物、擁抱和愛的,所以他才會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於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孩子,你讓他如何有能力去「延遲」?

其次,「無條件滿足」多發生在家庭之外。

比如父母帶孩子外出時或參加活動時,孩子有身心的需要,這時父母就要全力給予孩子關注和滿足,讓孩子知道他在外面遇到困難時,父母會無條件全力支持他;而「延遲滿足」的訓練更多應該在家裡開展,比如有2個孩子的家庭,當父母照顧更小的孩子時,父母可以嘗試讓大孩子知道需要等待一下,雖然父母同樣愛孩子,但因為弟弟或妹妹的需要更加迫切,作為哥哥姐姐就需要稍加等待,延遲被滿足。在家的環境下,不關乎安全感問題,孩子被延遲滿足的接受度會高一些。

Q:多大的孩子可以做延遲滿足的訓練?

媽咪Jane: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的教育意義不大,反而是有損於孩子的心理髮育。

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當孩子3歲之後後(尤其過了肛欲期),學會控制大小便後,表示孩子逐漸有了自控能力,這時孩子在生活中會才會慢慢地學會延遲滿足。

Q:延遲滿足的基礎是孩子對父母有足夠的信賴,這個說法對嗎?

媽咪Jane:這個說法是對的,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推遲滿足的時間,而不是隨便取消滿足。有些時候因為特殊情況,父母需要取消已和孩子約定的某個方面的需求,比如天氣不好不能去公園,導致無法實現父母讓孩子玩的諾言,也要儘可能給孩子解釋清楚,並取得孩子的認可。切忌隨便用一句「我說不去就不去,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來打發孩子。

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對於孩子提出的某個方面的要求,一旦父母同意就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不要出爾反爾。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毀約」,孩子自然就不會把大人的承諾當真,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學會了言行不一,也難以按照父母的要求學會等待和忍耐。

對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比如,在商場裡,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於是選擇拒絕。孩子開始耍脾氣、哭鬧,於是父母說:「我們今天沒有帶夠錢,先回去,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但父母心裡很清楚,根本沒有「下一次」。其實這個情境並不是「延遲滿足」,而是欺騙。

欺騙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中的信任感,也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養成。低齡寶寶自控力很低,他們只相信可以觸摸到的、確定的東西。因此,只有當他們知道父母的承諾一定會兌現時,才可能發揮稚嫩的自控力。父母的哄騙,只會讓小寶寶習慣於迅速獲得眼前利益。所以,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言出必行。

Q:怎麼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延遲滿足訓練呢?有哪些細節是父母要特別注意的?

媽咪Jane:所謂的延遲滿足訓練主要是指對心理需求的把控,而非生理需求。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質要求可以隨便被故意「延遲」。可以作為延遲滿足的對象,主要是非基本生活需求,對於吃喝拉撒睡之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情況下就不適合了。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這些都是本能,是應該得到即時滿足的。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別適合拿來做延遲滿足的訓練嘗試

培養孩子自控力,父母可以這樣做

第一,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機會

在3歲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他有足夠學習自主的機會,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回應,他的自控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滿足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

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自控能力說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及時的回應和耐心的陪伴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控,能夠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這些為控制自己的情緒作了重要的鋪墊。

第三,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孩子也一樣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家長可以嘗試給予孩子正面的回應,就算是拒絕孩子的請求也要試著尊重孩子,這是他們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5-6歲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麼困難。因為你們之間的根基很深,限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哭鬧得很厲害,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等待他情緒平穩下來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正確的「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接受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對某些物品佔有的欲望,更不是逼孩子早早「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應該是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克服當前的困難,以克制和努力來求得長遠利益的一份自約能力。所以,父母不應強制孩子接受延遲,而應該營造一個愛的家庭環境,鼓勵開放的親子討論,以父母自身的模範力量讓孩子認識他的內在力量,在日積月累中孩子的品格便自我養成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最可憐的是同事小王家的孩子吧,每次大餐開始前都被要求把最近學的古詩古文背誦一遍,足足等了半小時才能吃上東西。各位寶媽寶爸似乎都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在享樂和奮鬥之間能更習慣於先奮鬥後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懂事優秀的習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延遲滿足真的有這般神奇的魔力?延遲滿足法則真的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嗎?
  • 延遲滿足是把雙刃劍,正確引導非常關鍵,這幾點家長必須掌握好
    19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為四歲的兒童準備了軟糖,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每一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塊軟糖時,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一次只能吃一塊,如果再多吃一塊,時間過了20分鐘,就可以吃兩塊了。自然地,許多孩子都想吃兩顆糖,這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強。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大家都想寶寶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然而一些家長卻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含義。家長們對延遲滿足的誤解家長容易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延遲滿足,沒有完全把握概念,認為就是「延遲滿足的需求」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沒有很好遵守規則,沒有組中實現「滿足」。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這種「小偷」的行為讓閨蜜實在憤怒,她本想斥責孩子一頓,但還是忍住了,來諮詢我,她到底錯在了哪裡?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很多家長把「延遲滿足」單純地理解為孩子不能馬上做這件事,孩子不能立刻擁有這個玩具,事實上這些被外界橫加幹預的「延遲滿足」,根本就培養不出孩子的自控能力。將「延遲滿足」細化為「學會等待」 有很多家長都評價自己的孩子是「受窮等不到天亮」,也就是很容易焦躁。如果認定這是孩子的性格,不可扭轉的話,那麼孩子就只能形成急躁的性格。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好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也應該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孩子遇事急躁,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
  • 這個能力都關係到人類發展了?李誕:延遲滿足對人生很重要!
    曾經那些沒有延遲滿足感的人,都餓死了……網上對此的解釋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 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每一個長期主義者,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持著堅忍的耐性,擁有延遲想要滿足的欲望。也正是如此,延遲滿足感似乎成為了每一個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品格。他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抵擋的住別人提供的機會,有清晰的決斷力,甘願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長期想要抵達的理想。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 「延遲滿足實驗結論竟是錯的?」
    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為了重新進行測試,沃茲和他的同僚們從幾個重要的方面重新調整了試驗的設計:研究者選用了更大的樣本數——超過900名兒童,這更能代表廣大群眾,涵蓋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家長教育背景。研究者們在分析他們的結論時同樣會控制特定的變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這正有可能可以解釋孩子所擁有的延緩滿足的能力以及未來長期的成功。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那些優秀的孩子都是能夠等。15分鐘後再吃糖。而恰恰是那些比較貪玩,學習成績差,好動的小朋友。因為他們等不了也忍不了。只想著眼前的糖果。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等待,可孩子等不了,情緒失控。家長就認為孩子自制力差,要進一步培養,最後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的脾氣更加急躁。延遲滿足錯了嗎?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也不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可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延遲滿足」嗎?你所謂的「延遲滿足」,到底滿足了誰?是你,還是孩子?
  • 「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3.小動作比較多有不少老師都會向家長反映某一個同學在課堂上面經常做一些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這不僅會影響到自己聽課,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但是即使通過老師的教育這些孩子也很難控制住自己。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對於他們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
  • 或是延遲滿足能力「搞的鬼」
    我們在商場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比如得到某件玩具,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撒潑打滾,不少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或者為了耳根子清淨,總是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這種有求必應的方式,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怎麼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而通過數據統計,還是有很多家長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卻存在一些缺漏。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最近看一篇文章其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在了解到延遲滿足可以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之後,對孩子事事進行約束,事無巨細通通延遲,甚至包括吃飯,喝水,上廁所,美其名曰延遲滿足。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下,他的需求和表現都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因時因地因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
  •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道理
    但那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種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種地的,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採集的那個叫即時滿足,我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培養自己這種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 我們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力已經超過消費能力了,理論上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過上即時滿足的人生了,不太需要再延遲滿足自己了。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目前有很多父母都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他想吃冰淇淋,必須要先把飯吃完再給買。如果他哭鬧,就不理他,等過一段時間再去哄。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耐心,考驗其意志力,讓他將來能更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