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2020-12-06 騰訊網

「我是不是不應該限制孩子吃糖果呢?」閨蜜突然發來一條消息。我看著很納悶,因為在所有的孩子當中,閨蜜家果果是我見過最自律的一個孩子。果果已經四歲了,媽媽說不能吃的東西,她一定不會吃。「怎麼突然懷疑自己了?」我問道。

原來閨蜜帶果果參加朋友的聚會,甜品臺上擺放著很多好看的擺設,還有各種樣式的糖果。果果一直盯著那些看,並問媽媽:「那是什麼呢?「「是糖果,小朋友不能吃。」閨蜜隨意回答孩子。她覺得女兒一定不會吃,就沒把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心上。

誰知道回家以後,她居然從果果的口袋裡翻出來一把糖果。這種「小偷」的行為讓閨蜜實在憤怒,她本想斥責孩子一頓,但還是忍住了,來諮詢我,她到底錯在了哪裡?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延遲滿足」被很多人拿來當成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一種方法,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了某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當孩子提出某項需求或者表達自己的所想時,家長會採取讓孩子「等一等」的方法。比如,孩子說想要看電視,父母就會提出,如果能等到下午,就可以看兩集的條件,以此來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頻率。有人說,如果孩子能夠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而放棄眼前的及時滿足,未來不可限量。

在延遲滿足的概念裡,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前提:甘願。甘願就是心甘情願,但是父母們仔細想想,我們每次給孩子提出的「延遲滿足」條件,孩子是否為心甘情願的接受呢?如果不是,這種看似是自控力的訓練,實際上是在加重孩子的不滿足感,欲望被堵,最終導致報復性反彈的結果。

這就是閨蜜家果果的情況,孩子自律不吃糖,並不是她的真實所想,而是被強制延遲後的結果。而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盲目採取「延遲滿足」,對孩子有三點影響

想要訓練孩子的自控力,這點無可厚非,但是自控力靠延遲滿足就能得到訓練嗎?我們其實應該正確認識到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家長採取延遲滿足的策略,自以為很成功,但是從長遠來看,也許未必是一件好事。

第一, 出現被優越化的事物。

「如果你好好吃飯,就能吃冰激凌!」

「寫完作業,就能看動畫片!」

家長常使用這樣的措辭,在孩子看來,完成前者,才能獲得後者,後者自然就會被提升到「優越」的高度。我想大部分家長本意是想要孩子能夠好好吃飯,認真寫作業。但對比一旦出現,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更渴望被優越化的事物。

第二,會成為親子隔閡產生的原因。

延遲滿足不應該成為壓抑孩子欲望的利器,炎炎夏日,別的孩子因為想吃冰激凌被大人責罵,你卻沾沾自喜自家娃管教的很好,從來不吃。但是你可曾看到孩子眼中的渴望和悄悄咽下去的口水?

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著孩子,在你看不到地方,被壓抑許久的孩子也許就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時間長了,他也許會喜歡上這種「偷悄悄」的感覺,既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又能讓媽媽以為自己很乖。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就是這麼產生的。

第三,吸引力決定自控力。

就拿閨蜜的例子來看,果果一直很自律,是因為還沒有感受到新鮮事物對她的吸引力。當被甜品臺上的裝飾深深吸引的時候,孩子一直以來的自控力反而會催生出內心極度的渴望。

如何做到真正的延遲滿足?三步驟一一進行

一個人能控制住自己的當下需求,選擇延遲等待更好的結果,的確需要強大的自控力。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想要用好延遲滿足,家長不能盲目,一味地壓抑和不滿足得不到我們想要的訓練結果。

首先,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被延遲滿足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先和孩子做好關於等待的溝通,尤其是低年齡的孩子們。也就是說,需要讓孩子明白之所以要等待,是有一些規矩,規則要遵守。比如「想玩蕩鞦韆,就需要排隊」等規則意識的強化,也有利於自控力的訓練。

其次,接納孩子「想要」的情緒。

當孩子提出想要某件東西,或者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別一下子拒絕孩子。你的拒絕除了引來一陣哭鬧,沒有任何教育意義。不管怎麼樣,先承認孩子這種「想要」的情緒。

比如這麼說:「你想要去遊樂場玩,是嗎?」孩子一定會點點頭,「但是我們今天並沒有去遊樂場的安排,不過沒關係,讓我們重新規劃一下,看是不是能找到空閒的時間。」

最後,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做事分先後,不分優劣。

這就是上面所提到刻意被優越化的情況,吃飯和冰激凌,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幾種行為不分好壞對錯,不分優劣,但要分「先後」。

在規則感的驅使下,讓孩子逐漸意識到,應該先做完該做的,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最近小明的爸爸感到非常的煩惱。因為小明最近出現感冒的情況,但是在這個時候他還卻一直想著吃雪糕。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對於他們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有不少父母在了解了孩子出現自控力比較差的情況之後也是非常擔心,但是對於怎麼樣提升自控力卻並不是特別的了解。其實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一下棉花糖試驗。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15分鐘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沒吃並得到了獎勵。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媽咪Jane: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的教育意義不大,反而是有損於孩子的心理髮育。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媽咪Jane:這個說法是對的,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推遲滿足的時間,而不是隨便取消滿足。有些時候因為特殊情況,父母需要取消已和孩子約定的某個方面的需求,比如天氣不好不能去公園,導致無法實現父母讓孩子玩的諾言,也要儘可能給孩子解釋清楚,並取得孩子的認可。切忌隨便用一句「我說不去就不去,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來打發孩子。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現在"延遲滿足"這個詞似乎已經成了風潮,還進軍到兒童教育領域,成了各位寶媽寶爸奉行的信條。像張姐家的孩子,每次哭著鬧著要吃零食的時候,張姐總是頂著壓力,硬是要履行規定時間吃零食的規則。再看看隔壁李先生家,孩子總是要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玩手機,就算孩子錯過了最喜歡的動畫片播出,也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延遲滿足該如何使用。所謂延遲滿足,就是在孩子想要一樣東西時,延遲一段時間再給予。其目的是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使孩子得到的滿足感更強烈,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自律能力,與情緒調節能力。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在這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中,一部分孩子成功戰勝了自己內心的「饞魔」,乖乖等到了實驗者回來,並得到了兩顆棉花糖的獎勵,不過更多的孩子還是沒能忍住伸出自己急不可耐的小手,渴望一品棉花糖的甜美。這個實驗更重要的,是後續的追蹤研究。他們發現,當初那些成功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往往在長大以後也有更高的成就。
  • 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耐心,考驗其意志力,讓他將來能更有成就。但是這一方法卻也被人質疑過:一來,延遲滿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算是挫折教育,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所以對這套法則的適應情況也不同,如果延遲的越多,對孩子的安全感而言,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打擊。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管是學校、教育界還是家長都對孩子開啟了所謂「延遲滿足」的養成培育。2、「延遲滿足感」不等於延遲滿足實際上,這項實驗起初只是為了證明一個人的延遲滿足感與成功之間有著更加緊密的關係,但並不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可惜的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更強大的自控力成為了他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把握人生的衡量標準。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可以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獲得滿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著明顯的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更為集中。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前面一些課程,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提高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形:在你很忙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要你陪他;或是看到心儀的玩具,急不可耐的要你買給他。你要求他等待,他卻滿臉委屈,甚至大哭大鬧。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