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2020-12-04 清寶姆媽2020

「說了等一下再買,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煩?一點耐心都沒有!」

公園裡,一個年輕的媽媽對身邊的小女孩吼道。

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索性不理她,埋著頭在手機上處理工作。

過了一會兒,媽媽終於忙完了,起身給孩子買了她一直吵著要買的泡泡槍。小女孩雖然停止了哭泣,可是臉上依然帶著委屈的淚水。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形:

在你很忙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要你陪他;或是看到心儀的玩具,急不可耐的要你買給他。你要求他等待,他卻滿臉委屈,甚至大哭大鬧。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

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

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600名3-6歲的孩子之間做了一個實驗:

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實驗者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小房間裡,在他們面前的託盤裡放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沒有獎勵;二是等15鍾後再吃,會得到雙份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面對美食的誘惑,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將它吃下,一刻也不能忍耐;有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卻只堅持了不到五分鐘;只有極少的孩子忍受了15分鐘的漫長煎熬,得到了額外的獎勵。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於是,「延遲滿足」這個詞,被廣泛應用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訓練課程中。

結果就導致很多家長盲目地相信: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滿足他,而要通過「延遲滿足」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承受更大的挫折,取得更大的成功。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表姐的孩子果果,就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果果小的時候,有什麼要求,我表姐從來不會當場滿足他。

果果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摔跤了,哭著要媽媽抱。可是,表姐卻站得遠遠的,堅持要他自己爬起來,把眼淚擦乾淨。婆婆看不下去,把果果抱起來,說了表姐幾句。表姐分辯說:「教育專家說了,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

表姐的出發點,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可事實上,隨著果果的年齡增長,脾氣越來越暴躁。班主任老師經常向表姐抱怨說,果果的情緒管理能力非常差,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跟同學鬧矛盾。

其實,果果的事不是特例。很多家長要求孩子等待,可孩子等不了,情緒失控。家長就認為孩子自制力差,要進一步培養,最後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的脾氣更加急躁。

延遲滿足錯了嗎?

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

也不是。

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可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延遲滿足」嗎?

你所謂的「延遲滿足」,到底滿足了誰?是你,還是孩子?

我們仔細看一下「棉花糖實驗」。在實驗中,面對美味的棉花糖,是立即吃掉,還是等一等再吃,做決定的是誰?

看出來了嗎?所有的選擇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沒有人強迫他們。

也就是說,孩子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主觀選擇了等待或是不等待。

家長要求孩子等待,和孩子自願等待,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只有孩子自願的延遲滿足,才能取得正向的效果。

而被迫的延遲滿足,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有的孩子學會了撒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跟父母打遊擊。

有的孩子脾氣暴躁,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像果果那樣。

還有的孩子會出現強迫症,因為人的潛意識裡,得不到就是最好的,會想方設法去得到。例如:有的人小時候特別渴望某個東西,但是父母不給他買,在成年後,為了彌補這種遺憾,他會拼命地買買買。

此外,「延遲滿足」的重點在於「滿足」。

就像在「棉花糖實驗」中,研究者沒有食言,成功地抵擋住誘惑的孩子,最終都得到了獎勵。

有的家長為了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往往會拒絕孩子當下的要求,並許諾過一段時間兌現。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將自己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或是用其它藉口再一次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反覆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信任父母了。這樣,孩子非但不能形成延遲滿足能力,還會把眼見的既得利益看得更重。

如何幫孩子建立自我延遲滿足?

如何正確地幫孩子建立自我延遲滿足呢?

首先,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讓他自主選擇。

有一次,我帶孩子逛商場,他看中一架玩具飛機,價格比網上同款的要貴很多。我就告訴孩子,如果他能等一個星期,那麼他不僅能得到一架玩具飛機,還能得到兩顆巧克力蛋;如果他現在就想得到那架飛機,那麼剩下的錢就不夠買巧克力蛋了。

孩子想了想,決定等一個星期。

延遲滿足能力,重點不在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忍耐多久,堅持多久,而是經過權衡利弊後,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明智的選擇。

其次,父母答應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信任是相互的,父母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兌現,不要讓孩子空歡喜一場。

試想,你加班加點做一個項目,老闆承諾項目做完會給你一大筆資金,可是最後只是口頭表揚了你幾句,你該有多失望?!下次,你還會累死累活地幹嗎?

如果我讓孩子等了一個星期,卻並沒有給他買額外承諾的巧克力蛋,甚至連原本答應給他買的那件飛機都沒有了,孩子該有多傷心?!以後遇到同樣的事,他還會選擇等待嗎?

最後,延遲滿足是建立在日常滿足的基礎上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延遲滿足,例如孩子餓了想吃東西,渴了想喝水,這樣的生理需求就不應該被延遲滿足。

再比如,孩子的心情很不好,想讓你抱抱他,這樣的需求也不應該被延遲滿足。試想,你二十歲的時候喜歡的那件衣服,六十歲的時候得到了,你穿上它的時候,還會是當年的心情嗎?

正因為經常被滿足,才有延遲滿足的說法。如果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得到過滿足的孩子,面對觸手可及的幸福,你還要讓他等待,是不是太殘忍了些呢?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當下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判斷是延遲滿足還是即時滿足。

但無論是延遲滿足,還是限時滿足,都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愛。這種愛是不求回報,也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被愛富養的孩子,才會有更強的延遲滿足能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愛呵護!

撰稿:溫如墨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在發展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一種個人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指一個人能夠等待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再做想做的事情。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怎麼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這是心理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尚小的孩童,對於這一實驗,他們的表現被很明顯的分為兩大陣營——吃了糖果的,和沒吃糖果的。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上篇文章說了延遲滿足,這篇文章我再來說說及時滿足。你可能要問了: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不是矛盾的嗎?為什麼我既要給孩子延遲滿足,又要給及時滿足呢?雖然從字面上看,「延遲」和「及時」是-對反義詞,但事實上,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並非反義詞這麼簡單,它們屬於這兩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都需要。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餐後大家逛商場,孩子站在一排玩具車前,眼睛放光,但是當媽媽如往常一樣轉身離開後,孩子就在媽媽背後狠狠踢了小汽車一腳,又把一排玩具車都推倒,才緊跑幾步跟上媽媽……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男生,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不敢對媽媽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延遲滿足,決定了人和人的差距什麼是延遲滿足效應?②讓對方更加珍惜在上一篇《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8篇——改宗效應》中有說道:如果你想要對方更加珍惜你,不要一上來就答應對方的請求,而是先反對或拒絕,讓對方想法設法說服和打動你,所涉及到的原理就是延遲滿足。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這項著名的實驗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創的一系列關於孩童「延遲滿足感」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的實驗。
  • 「延遲滿足實驗結論竟是錯的?」
    文 | Jessica Calarco來源 | 美國大西洋月刊天使導語最近教育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失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這個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被很多教材和研究者視為真理。並且認為,孩子的延遲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延遲滿足要選對時機當時的延遲滿足實驗,是選擇十幾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房間裡,給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有糖果、棉花糖、餅乾和曲奇等,這些是該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食物。
  • 或是延遲滿足能力「搞的鬼」
    我們在商場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比如得到某件玩具,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撒潑打滾,不少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或者為了耳根子清淨,總是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這種有求必應的方式,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 明白「延遲滿足定律」的真實原理,你就知道如何讓男人深愛著你
    這是因為一開始男人就是作為主導角色,也就是追隨者,他們內心充滿著好奇心和激情,但是長時間內就會產生心理疲勞。「心理疲勞定律」指的是長期單調機械的工作活動,這使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興趣逐漸降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兩個人能夠相互滿足的話,那麼他們才會產生愛慕之情,就是因為滿足才會產生依賴和吸引,但是過度的滿足和沒有原則的滿足,並不會使兩個人的關係變好。如果女人能夠明白延遲滿足定律的真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能夠讓男人去迷戀你。
  • 交易的反脆弱性:情緒要馴化,不是控制,延遲心理上的滿足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舉個期貨的例子,你們就能明白:假設你的期貨帳戶浮盈1000塊錢並不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你虧掉1000塊錢,則會使你感覺受到了更大的傷害,那麼你就處於不對稱之中,在這種不利的不對稱之下,你會變得很脆弱,變得很恐懼,帳戶浮虧再加大你就會受不了而跑掉。
  • 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星期天去商場玩,看到一個孩子哭的很傷心,手裡抱著一輛挖掘機,媽媽就站在旁邊,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我不買這個好不好,媽媽都跟你說買鉛筆了,用鉛筆你還可以畫畫,買這個挖掘機回家也什麼用啊,你就要上一年級了,不能老是玩玩具,走,媽媽帶你去選鉛筆,說完硬把孩子手裡的玩具給拿了出來,我依然忘記不了孩子說的那一句話,我討厭你媽媽,我想要什麼你都不給我!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延遲滿足的起源——糖果實驗1970年時,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以4-5歲的孩子為對象,所做的著名實驗叫糖果實驗。把握好"延遲滿足"的度,那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們得知道,"延遲滿足"其實在許多時候是個好東西,但我們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同時,在鍛鍊"延遲滿足"時,我們首先得思考,這是為了什麼?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