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等一下再買,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煩?一點耐心都沒有!」
公園裡,一個年輕的媽媽對身邊的小女孩吼道。
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索性不理她,埋著頭在手機上處理工作。
過了一會兒,媽媽終於忙完了,起身給孩子買了她一直吵著要買的泡泡槍。小女孩雖然停止了哭泣,可是臉上依然帶著委屈的淚水。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形:
在你很忙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要你陪他;或是看到心儀的玩具,急不可耐的要你買給他。你要求他等待,他卻滿臉委屈,甚至大哭大鬧。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
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
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600名3-6歲的孩子之間做了一個實驗:
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實驗者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小房間裡,在他們面前的託盤裡放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沒有獎勵;二是等15鍾後再吃,會得到雙份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面對美食的誘惑,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將它吃下,一刻也不能忍耐;有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卻只堅持了不到五分鐘;只有極少的孩子忍受了15分鐘的漫長煎熬,得到了額外的獎勵。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於是,「延遲滿足」這個詞,被廣泛應用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訓練課程中。
結果就導致很多家長盲目地相信: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滿足他,而要通過「延遲滿足」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承受更大的挫折,取得更大的成功。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表姐的孩子果果,就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果果小的時候,有什麼要求,我表姐從來不會當場滿足他。
果果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摔跤了,哭著要媽媽抱。可是,表姐卻站得遠遠的,堅持要他自己爬起來,把眼淚擦乾淨。婆婆看不下去,把果果抱起來,說了表姐幾句。表姐分辯說:「教育專家說了,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
表姐的出發點,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可事實上,隨著果果的年齡增長,脾氣越來越暴躁。班主任老師經常向表姐抱怨說,果果的情緒管理能力非常差,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跟同學鬧矛盾。
其實,果果的事不是特例。很多家長要求孩子等待,可孩子等不了,情緒失控。家長就認為孩子自制力差,要進一步培養,最後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的脾氣更加急躁。
延遲滿足錯了嗎?
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
也不是。
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可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延遲滿足」嗎?
你所謂的「延遲滿足」,到底滿足了誰?是你,還是孩子?
我們仔細看一下「棉花糖實驗」。在實驗中,面對美味的棉花糖,是立即吃掉,還是等一等再吃,做決定的是誰?
看出來了嗎?所有的選擇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沒有人強迫他們。
也就是說,孩子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主觀選擇了等待或是不等待。
家長要求孩子等待,和孩子自願等待,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只有孩子自願的延遲滿足,才能取得正向的效果。
而被迫的延遲滿足,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有的孩子學會了撒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跟父母打遊擊。
有的孩子脾氣暴躁,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像果果那樣。
還有的孩子會出現強迫症,因為人的潛意識裡,得不到就是最好的,會想方設法去得到。例如:有的人小時候特別渴望某個東西,但是父母不給他買,在成年後,為了彌補這種遺憾,他會拼命地買買買。
此外,「延遲滿足」的重點在於「滿足」。
就像在「棉花糖實驗」中,研究者沒有食言,成功地抵擋住誘惑的孩子,最終都得到了獎勵。
有的家長為了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往往會拒絕孩子當下的要求,並許諾過一段時間兌現。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將自己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或是用其它藉口再一次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反覆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信任父母了。這樣,孩子非但不能形成延遲滿足能力,還會把眼見的既得利益看得更重。
如何幫孩子建立自我延遲滿足?
如何正確地幫孩子建立自我延遲滿足呢?
首先,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讓他自主選擇。
有一次,我帶孩子逛商場,他看中一架玩具飛機,價格比網上同款的要貴很多。我就告訴孩子,如果他能等一個星期,那麼他不僅能得到一架玩具飛機,還能得到兩顆巧克力蛋;如果他現在就想得到那架飛機,那麼剩下的錢就不夠買巧克力蛋了。
孩子想了想,決定等一個星期。
延遲滿足能力,重點不在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忍耐多久,堅持多久,而是經過權衡利弊後,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明智的選擇。
其次,父母答應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信任是相互的,父母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兌現,不要讓孩子空歡喜一場。
試想,你加班加點做一個項目,老闆承諾項目做完會給你一大筆資金,可是最後只是口頭表揚了你幾句,你該有多失望?!下次,你還會累死累活地幹嗎?
如果我讓孩子等了一個星期,卻並沒有給他買額外承諾的巧克力蛋,甚至連原本答應給他買的那件飛機都沒有了,孩子該有多傷心?!以後遇到同樣的事,他還會選擇等待嗎?
最後,延遲滿足是建立在日常滿足的基礎上。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延遲滿足,例如孩子餓了想吃東西,渴了想喝水,這樣的生理需求就不應該被延遲滿足。
再比如,孩子的心情很不好,想讓你抱抱他,這樣的需求也不應該被延遲滿足。試想,你二十歲的時候喜歡的那件衣服,六十歲的時候得到了,你穿上它的時候,還會是當年的心情嗎?
正因為經常被滿足,才有延遲滿足的說法。如果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得到過滿足的孩子,面對觸手可及的幸福,你還要讓他等待,是不是太殘忍了些呢?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當下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判斷是延遲滿足還是即時滿足。
但無論是延遲滿足,還是限時滿足,都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愛。這種愛是不求回報,也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被愛富養的孩子,才會有更強的延遲滿足能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愛呵護!
撰稿:溫如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