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無法抗拒眼前誘惑?或是延遲滿足能力「搞的鬼」

2020-11-27 中國環境報

  我們在商場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比如得到某件玩具,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撒潑打滾,不少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或者為了耳根子清淨,總是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這種有求必應的方式,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2017年5月26日,參加親子趣味遊戲的家長和孩子在進行「寶寶舉高高」遊戲環節。(徐培欽/人民圖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延遲滿足能力是指個體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而放棄眼前利益的一種能力。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延遲滿足能力較強的人善於做長遠打算,能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追求長遠目標並持之以恆,對外界幹擾、短期誘惑的抵抗力也比較強,所以延遲滿足能力較強的人通常成就更高。

  因此,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非常重要,家長不應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對於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果斷拒絕,並向孩子講清楚其中的道理;對於一些雖然合理,但是卻沒有必要的要求(比如孩子已經有不少玩具了,但是還想要其它玩具),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布置任務,並以任務獎勵的形式滿足其要求。但也有些家長矯枉過正,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一概拒絕,殊不知這種做法會使孩子感覺壓抑和束縛,長期如此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1.明確孩子的年齡。一般來說,五歲左右的孩子才具有延遲滿足的意識,過於幼小的孩子還不能理解延遲滿足的含義。

  2.區別對待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正當要求(比如沒有玩具的孩子想要一個並不貴的玩具)是應該被立即滿足的,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必要的需求才應該被當做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對象。

  3.向孩子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意圖。在拒絕孩子要求的時候,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其要求的不合理性和不必要性,並且讓孩子知道有些目標是需要通過努力實現的,否則可能會使孩子感覺到冷漠,久而久之還可能讓孩子對家長和世界產生懷疑,不利於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此外,家長應該以一種平等、親和的態度對待孩子,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才能讓孩子具備較高的延遲滿足能力。(焦豔)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所以,家長一定要搞清楚延遲滿足感絕對不等於延遲滿足。3、相信有「第二顆棉花糖」,等待才有意義棉花糖實驗的真正教育理念不在於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需要讓孩子相信的是通過等待和努力,我們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生活中,也同樣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更長遠的目標,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選擇了暫時的忍耐、抵制住了當前的誘惑、忍受得了等待過程的漫長而煎熬,最終收穫了自己想要的,令我們望而興嘆。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怎麼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而通過數據統計,還是有很多家長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卻存在一些缺漏。
  • 這個能力都關係到人類發展了?李誕:延遲滿足對人生很重要!
    李誕在《奇葩說》裡曾經說過:「我們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怎麼培養自己獲得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什麼是延遲滿足呢?怎麼就上升到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的程度了?每一個長期主義者,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持著堅忍的耐性,擁有延遲想要滿足的欲望。也正是如此,延遲滿足感似乎成為了每一個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品格。他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抵擋的住別人提供的機會,有清晰的決斷力,甘願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長期想要抵達的理想。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從這個實驗中由此得知,小天比我和小武更能克制對牛奶和美食的誘惑,做到了一天最多只喝一瓶牛奶,把最喜歡吃的菜留到了最後,延遲了滿足。我和小武抵制不住誘惑,反映到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被外界幹擾,往往追求一時之快和眼前的利益,耽誤了重要的事,從而錯失了大好時機。
  • 交易的反脆弱性:情緒要馴化,不是控制,延遲心理上的滿足
    如何馴化我們的情緒:延遲心理上的滿足我們把那些無法憋住的情緒,無法選擇情境發洩的行為,稱為缺乏延遲滿足能力。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人人格健康的指標之一。延遲滿足的意思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或者減少更多的損失,我們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情緒化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有時候不顧及情境,在不該發火的時候發火,不該發火的地方發火。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文|皮球兒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延遲滿足是指個體自身為了能得到自我認為更加有價值、更有意義、更加有分量的目標、結果時而放棄眼前的選擇的行為,這種行為體現出個體在「等待」中表現出的自我控制能力
  • 當代人應儘量提高抗拒誘惑的臨界點
    其中貪婪和色慾都與誘惑有關。近我國離婚率增加,去年前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達310.4萬對,比前年同期多出20.5萬對。而離婚率的增加除了感情破裂之外都離不開誘惑二字。誘惑這詞聽起來就不太讓人舒心,它一般是指利用手段引誘他人做不好的事情,可見一個人一旦和這個詞聯繫起來,多半就是做了見不得光的事情。其實,誰沒有被誘惑過?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因此不難看出,價值投資者一般會具備「延遲滿足」這樣一種心理特徵,也就是為了長遠目標和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延遲滿足」也是一種經過練習可以獲得的心理能力。對價值投資者來講,就是學習克服眼前的困難,並力爭獲取長期收益的能力作者:儒峰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其實不然,後有一項《心理科學》的研究重新在這個時代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發現那些在數年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學齡前兒童,雖然與抵制誘惑的能力相關,但若將每一位兒童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加入考慮之後,其意義便驟然下降。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影響美國50年的實驗: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 | 獵雲網
    獵雲網註:根據一項有趣的棉花糖實驗,美國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該研究表明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