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2021-01-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被誤用的糖果效應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設計了「延遲滿足」實驗。每個孩子都有兩塊糖,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就可再得到兩塊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塊。實驗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以再獲得兩塊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馬上就吃糖。經過12年的追蹤調查發現,能等待20分鐘的孩子,在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素質較強;而選擇馬上吃掉兩塊糖的孩子,則表現出猶豫不定、多疑、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等性格特點。

後來人們把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自信的小實驗中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稱之為糖果效應。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

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能力的真正來源

從精神分析來看,一個人的延遲滿足能力,恰恰來自小時候父母的及時滿足和回應。因為及時滿足和回應,孩子產生信任和安全,認為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這樣孩子就有了等待的心理基礎。如果父母刻意不滿足或延遲滿足,孩子可能擔心「得不到」,對「得到」產生不確定感,反而不能等待,迫不及待地得到滿足,或者表現出更大的貪婪。比如,媽媽們可能有一個體會,如果一個嬰兒吃奶經常得不到及時滿足,一有機會吃奶就往往吃到吐奶。再比如,幼兒園每個班級裡面,每個孩子都有座位,孩子不需要爭搶,如果說30個孩子只有20個座位,孩子難免馬上會去爭搶自己的座位。

一個孩子能夠等待或延遲滿足,是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因此,及時回應、肯定需要、不刻意延遲,才是孩子自控力的真正來源。

    刻意訓練反而產生不良影響

育兒過程中,一些父母誤把糖果實驗的結果當原因,訓練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反而給孩子帶來一些困惑和問題,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父母刻意延遲滿足,孩子認為本可以滿足而不滿足,是故意刁難自己,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二是過度壓抑孩子需要,孩子表現出一有機會滿足,反而貪慾更大、無節制;三是孩子會以為父母刻意延遲滿足是在「講條件」,孩子也養成了做事時跟父母「講條件」的習慣;四是孩子會認為反正父母不會滿足自己,壓抑自己的需要,養成過度克制的習慣,長大後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也很難去拒絕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父母也產生不少困惑。一些父母僅通過玩具和零食來訓練延遲滿足,而這些物質誘惑對於幼兒來說往往要求過高。父母很難把握合適的度,如什麼時候應該延遲滿足,精神方面是否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有大量需要不得不延遲滿足的情境。比如,在幼兒園,有時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一個玩具,必須輪流等待;回答問題發言前先舉手等待;孩子很想吃蘋果,也要等削皮之後再吃;孩子很想去公園玩,也不能要求三分鐘就要到達;孩子有時到商場上洗手間也得排隊等候;哪怕坐個電梯也得等待。孩子在交往和遊戲中也有很多獲得等待能力的機會,比如捉迷藏。孩子的生活處處是等待,無須刻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當然,生活中也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可適時讓孩子等待,比如大人正在談話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講話。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樣,增強自控能力,不隨意打斷正在專注做事的孩子。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9日第10版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可以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獲得滿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著明顯的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更為集中。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為何我會對寶寶有意識地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究竟延遲滿足對寶寶有哪些好處?延遲滿足有哪些好處?大家都想寶寶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然而一些家長卻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含義。家長們對延遲滿足的誤解家長容易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延遲滿足,沒有完全把握概念,認為就是「延遲滿足的需求」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沒有很好遵守規則,沒有組中實現「滿足」。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道理
    但那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種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種地的,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採集的那個叫即時滿足,我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培養自己這種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 我們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力已經超過消費能力了,理論上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過上即時滿足的人生了,不太需要再延遲滿足自己了。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下面,我想淺談一下關於家長強調讓孩子「延遲滿足"的看法。延遲滿足是如何出現和發展的?延遲滿足屬於自控力的一部分,是自我成熟的表現。延遲滿足與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相對立,即時滿足強調今朝有酒今朝醉,要立即獲得體驗的快感和滿足感。
  • 交易的反脆弱性:情緒要馴化,不是控制,延遲心理上的滿足
    如何馴化我們的情緒:延遲心理上的滿足我們把那些無法憋住的情緒,無法選擇情境發洩的行為,稱為缺乏延遲滿足能力。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人人格健康的指標之一。延遲滿足的意思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或者減少更多的損失,我們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情緒化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有時候不顧及情境,在不該發火的時候發火,不該發火的地方發火。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因此不難看出,價值投資者一般會具備「延遲滿足」這樣一種心理特徵,也就是為了長遠目標和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延遲滿足」也是一種經過練習可以獲得的心理能力。對價值投資者來講,就是學習克服眼前的困難,並力爭獲取長期收益的能力作者:儒峰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錯了嗎?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也不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 受曾鳴、馬雲啟發,思考一刀見血和延遲滿足怎麼才能不矛盾?
    因我自認為是個較容易找到願景之人,所以不必刻意強調。換做別人,需要自我提醒的點未必與我相同。此注意適用於「要有遠見,第一刀要見血。要能科學定義遠見和血」中的每一個字。第一刀要見血馬雲與曾鳴討論的時候,著重在強調第一刀見血之後,其他人聞到了血的味道,才有衝動跟上。如果捅第一刀的位置是塊木頭,久捅拿不下,刀會卷心會累。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專業上是這樣解釋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而言之,延遲滿足反應了一個人抉擇的智慧與格局,反應了一個人的強大自我控制能力。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最近朋友的孩子因為遇到一件事來諮詢小編,也讓小編想到了關於延遲需求滿足的問題,在此,先分享一下這個真實案例:朋友的兒子3歲,行為規矩,很少哭鬧,原來她有一條帶娃的「制勝法寶」:延遲滿足。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