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用的糖果效應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設計了「延遲滿足」實驗。每個孩子都有兩塊糖,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就可再得到兩塊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塊。實驗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以再獲得兩塊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馬上就吃糖。經過12年的追蹤調查發現,能等待20分鐘的孩子,在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素質較強;而選擇馬上吃掉兩塊糖的孩子,則表現出猶豫不定、多疑、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等性格特點。
後來人們把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自信的小實驗中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稱之為糖果效應。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
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能力的真正來源
從精神分析來看,一個人的延遲滿足能力,恰恰來自小時候父母的及時滿足和回應。因為及時滿足和回應,孩子產生信任和安全,認為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這樣孩子就有了等待的心理基礎。如果父母刻意不滿足或延遲滿足,孩子可能擔心「得不到」,對「得到」產生不確定感,反而不能等待,迫不及待地得到滿足,或者表現出更大的貪婪。比如,媽媽們可能有一個體會,如果一個嬰兒吃奶經常得不到及時滿足,一有機會吃奶就往往吃到吐奶。再比如,幼兒園每個班級裡面,每個孩子都有座位,孩子不需要爭搶,如果說30個孩子只有20個座位,孩子難免馬上會去爭搶自己的座位。
一個孩子能夠等待或延遲滿足,是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因此,及時回應、肯定需要、不刻意延遲,才是孩子自控力的真正來源。
刻意訓練反而產生不良影響
育兒過程中,一些父母誤把糖果實驗的結果當原因,訓練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反而給孩子帶來一些困惑和問題,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父母刻意延遲滿足,孩子認為本可以滿足而不滿足,是故意刁難自己,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二是過度壓抑孩子需要,孩子表現出一有機會滿足,反而貪慾更大、無節制;三是孩子會以為父母刻意延遲滿足是在「講條件」,孩子也養成了做事時跟父母「講條件」的習慣;四是孩子會認為反正父母不會滿足自己,壓抑自己的需要,養成過度克制的習慣,長大後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也很難去拒絕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父母也產生不少困惑。一些父母僅通過玩具和零食來訓練延遲滿足,而這些物質誘惑對於幼兒來說往往要求過高。父母很難把握合適的度,如什麼時候應該延遲滿足,精神方面是否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有大量需要不得不延遲滿足的情境。比如,在幼兒園,有時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一個玩具,必須輪流等待;回答問題發言前先舉手等待;孩子很想吃蘋果,也要等削皮之後再吃;孩子很想去公園玩,也不能要求三分鐘就要到達;孩子有時到商場上洗手間也得排隊等候;哪怕坐個電梯也得等待。孩子在交往和遊戲中也有很多獲得等待能力的機會,比如捉迷藏。孩子的生活處處是等待,無須刻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當然,生活中也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可適時讓孩子等待,比如大人正在談話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講話。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樣,增強自控能力,不隨意打斷正在專注做事的孩子。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9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