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星期天去商場玩,看到一個孩子哭的很傷心,手裡抱著一輛挖掘機,媽媽就站在旁邊,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我不買這個好不好,媽媽都跟你說買鉛筆了,用鉛筆你還可以畫畫,買這個挖掘機回家也什麼用啊,你就要上一年級了,不能老是玩玩具,走,媽媽帶你去選鉛筆,說完硬把孩子手裡的玩具給拿了出來,我依然忘記不了孩子說的那一句話,我討厭你媽媽,我想要什麼你都不給我!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
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
別讓"延遲滿足"的誤區,害了孩子
延遲滿足是出於之前一個很出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600名3-6歲孩子之間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
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他們被要求在充滿誘惑力的棉花糖前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麼15分鐘之後會被額外獎勵一塊棉花糖。如果沒堅持住吃掉了,那就沒有額外的獎勵了。
時間到了。差不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堅持了15分鐘,並且得到了額外的獎勵。過了十八年(1986年),實驗小組回訪了這一批獲得額外獎勵的孩子,發現他們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表現優秀。
1990年又有一次跟蹤調查,發現當年實現"延遲滿足"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在SAT的考試中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在2011年的時候,第三次跟蹤調查發現,那一批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在事業生活方面,的確相對來說比較成功。
那很多家長看到這個實驗報導就覺得對自己的孩子也能這麼教育。於是乎,我看過以下的實例!小炫的媽媽就是聽了某講師講述了言辭教育的各種好處,他決定對孩子也進行延遲教育,孩子想要吃糖果,他對孩子說,等下再吃,孩子想要出去玩,說等有空再去,甚至孩子想喝水,她叫孩子等等,孩子想要的需求,都被媽媽"延遲"了,媽媽認為這樣能夠更加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學會等待意識。
但是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孩子自我選擇的基礎上,棉花糖的孩子是孩子自願選擇等待15分鐘後再吃,孩子知道15分鐘後吃就能有多一份,而不是父母主動幫孩子做決定並且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被動和主動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而年齡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最好等到孩子有5歲以上再來對來進行延遲滿足的教育。
"延遲滿足"的錯誤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是一個樣,在家更是一樣樣,在家很乖,但是在幼兒園卻經常被出門前明明跟孩子交代好不能吃糖,孩子表面上應好,肯實際上卻背著你偷偷吃,在幼兒園吃飯時一直很好,但是回到家裡,孩子卻不吃飯,家長還說了,還好有幼兒園啊,不然真的要餓死!
而幼兒園有些孩子則是畏畏縮縮,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問他什麼問題,他能說好的就說好,就算自己不喜歡的也會忍著!這樣的孩子很多,班上情商智商高的孩子一般佔少數,優秀的孩子也是佔少數!為什麼呢?這一般跟家庭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錯誤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三觀甚至對孩子的心身健康都有影響!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在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握著延遲的過程",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量縮短。
錯誤"延遲滿足訓練"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01刻意不給孩子孩子想要的東西,要孩子學會"等待"
家長毫無道理的保持著"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你"。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無疑壓制了孩子的欲望,孩子明明想要而家長卻不給,孩子長期中的欲望等不到滿足,就會在人前變的老實聽話,人後卻偷偷做著滿足自己欲望的事,比如偷偷吃糖!
02跟孩子進行條件交換
條件交換為了孩子能做到某件事情,讓孩子直接獲取不相關的利益,就好像一個交易:"你今天少看半小時的動畫片,我就給你買變形金剛。""你把湯喝了我待會就給你一顆糖!"這樣的做法並不能達到"延遲滿足訓練"的目的,只會助長了孩子"討價還價"的習慣。
這樣的延遲滿足教育家長可還滿意?這樣錯誤式的"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講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讓孩子在性格表面上做出改變,但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被壓制。我們要轉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及時滿足",對於5對以下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及時滿足的需要!
如何對孩子進行"及時回應"?
馬伊琍之前在微博說過,第一胎孩子對她太過嚴格了,孩子除了生病才可以睡大床,不然都是自己一個人睡小床,而媽就是參照"延遲滿足"來教育孩子的,現在對於二胎,她不這麼做了,孩子有這種安全感的需求,我們應該滿足她,也就是孩子小的這段時間能夠滿足她而已,長大了孩子也不需要了。
孩子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會怎麼樣?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往往容易缺乏自信心,很難安靜的獨處,並且會很難與他人開展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
那我們怎麼對孩子進行"及時回應"的教育?聰明家長遵循幾下幾點:
01將心比心,學會理解,適當滿足孩子合理的小願望。
我們有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想想,我們要知道,不是孩子為什麼需要有這種被滿足的需求,而是孩子被需要這種滿足的需求,家長應該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要的"太多",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讓孩子理解家長這麼做的意義,而不是直接不滿足,適當滿足孩子的小願望能夠給孩子建立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02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讓孩子自己選擇,你是要喝湯還是吃肉?你是要出門還是自己在家?不要拿別的東西給孩子作為交換,讓孩子自行選擇,孩子從小學會選擇,還能鍛鍊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長大後不會畏畏縮縮。
03不要以我們大人的角度去壓制孩子
我覺得你應該怎麼做,媽媽覺得你不應該買玩具而是應該買鉛筆,我覺得出去玩更好而不是在家,這種我覺得/我應該/我認為是我們大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孩子的想法往往被我們牽著走,久了之後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
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大大的安全感,是每個家長需要做到的!
我是奶嘴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