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2020-12-05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星期天去商場玩,看到一個孩子哭的很傷心,手裡抱著一輛挖掘機,媽媽就站在旁邊,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我不買這個好不好,媽媽都跟你說買鉛筆了,用鉛筆你還可以畫畫,買這個挖掘機回家也什麼用啊,你就要上一年級了,不能老是玩玩具,走,媽媽帶你去選鉛筆,說完硬把孩子手裡的玩具給拿了出來,我依然忘記不了孩子說的那一句話,我討厭你媽媽,我想要什麼你都不給我!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

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

別讓"延遲滿足"的誤區,害了孩子

延遲滿足是出於之前一個很出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600名3-6歲孩子之間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

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他們被要求在充滿誘惑力的棉花糖前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麼15分鐘之後會被額外獎勵一塊棉花糖。如果沒堅持住吃掉了,那就沒有額外的獎勵了。

時間到了。差不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堅持了15分鐘,並且得到了額外的獎勵。過了十八年(1986年),實驗小組回訪了這一批獲得額外獎勵的孩子,發現他們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表現優秀。

1990年又有一次跟蹤調查,發現當年實現"延遲滿足"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在SAT的考試中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在2011年的時候,第三次跟蹤調查發現,那一批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在事業生活方面,的確相對來說比較成功。

那很多家長看到這個實驗報導就覺得對自己的孩子也能這麼教育。於是乎,我看過以下的實例!小炫的媽媽就是聽了某講師講述了言辭教育的各種好處,他決定對孩子也進行延遲教育,孩子想要吃糖果,他對孩子說,等下再吃,孩子想要出去玩,說等有空再去,甚至孩子想喝水,她叫孩子等等,孩子想要的需求,都被媽媽"延遲"了,媽媽認為這樣能夠更加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學會等待意識。

但是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孩子自我選擇的基礎上,棉花糖的孩子是孩子自願選擇等待15分鐘後再吃,孩子知道15分鐘後吃就能有多一份,而不是父母主動幫孩子做決定並且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被動和主動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而年齡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最好等到孩子有5歲以上再來對來進行延遲滿足的教育。

"延遲滿足"的錯誤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是一個樣,在家更是一樣樣,在家很乖,但是在幼兒園卻經常被出門前明明跟孩子交代好不能吃糖,孩子表面上應好,肯實際上卻背著你偷偷吃,在幼兒園吃飯時一直很好,但是回到家裡,孩子卻不吃飯,家長還說了,還好有幼兒園啊,不然真的要餓死!

而幼兒園有些孩子則是畏畏縮縮,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問他什麼問題,他能說好的就說好,就算自己不喜歡的也會忍著!這樣的孩子很多,班上情商智商高的孩子一般佔少數,優秀的孩子也是佔少數!為什麼呢?這一般跟家庭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錯誤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三觀甚至對孩子的心身健康都有影響!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在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握著延遲的過程",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量縮短。

錯誤"延遲滿足訓練"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01刻意不給孩子孩子想要的東西,要孩子學會"等待"

家長毫無道理的保持著"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你"。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無疑壓制了孩子的欲望,孩子明明想要而家長卻不給,孩子長期中的欲望等不到滿足,就會在人前變的老實聽話,人後卻偷偷做著滿足自己欲望的事,比如偷偷吃糖!

02跟孩子進行條件交換

條件交換為了孩子能做到某件事情,讓孩子直接獲取不相關的利益,就好像一個交易:"你今天少看半小時的動畫片,我就給你買變形金剛。""你把湯喝了我待會就給你一顆糖!"這樣的做法並不能達到"延遲滿足訓練"的目的,只會助長了孩子"討價還價"的習慣。

這樣的延遲滿足教育家長可還滿意?這樣錯誤式的"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講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讓孩子在性格表面上做出改變,但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被壓制。我們要轉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及時滿足",對於5對以下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及時滿足的需要!

如何對孩子進行"及時回應"?

馬伊琍之前在微博說過,第一胎孩子對她太過嚴格了,孩子除了生病才可以睡大床,不然都是自己一個人睡小床,而媽就是參照"延遲滿足"來教育孩子的,現在對於二胎,她不這麼做了,孩子有這種安全感的需求,我們應該滿足她,也就是孩子小的這段時間能夠滿足她而已,長大了孩子也不需要了。

孩子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會怎麼樣?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往往容易缺乏自信心,很難安靜的獨處,並且會很難與他人開展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

那我們怎麼對孩子進行"及時回應"的教育?聰明家長遵循幾下幾點:

01將心比心,學會理解,適當滿足孩子合理的小願望。

我們有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想想,我們要知道,不是孩子為什麼需要有這種被滿足的需求,而是孩子被需要這種滿足的需求,家長應該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要的"太多",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讓孩子理解家長這麼做的意義,而不是直接不滿足,適當滿足孩子的小願望能夠給孩子建立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02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讓孩子自己選擇,你是要喝湯還是吃肉?你是要出門還是自己在家?不要拿別的東西給孩子作為交換,讓孩子自行選擇,孩子從小學會選擇,還能鍛鍊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長大後不會畏畏縮縮。

03不要以我們大人的角度去壓制孩子

我覺得你應該怎麼做,媽媽覺得你不應該買玩具而是應該買鉛筆,我覺得出去玩更好而不是在家,這種我覺得/我應該/我認為是我們大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孩子的想法往往被我們牽著走,久了之後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

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大大的安全感,是每個家長需要做到的!

我是奶嘴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孩子好處多,但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小寶寶,爸媽莫要...
    所以很多家長開始從孩子嬰幼兒時期便著手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於是有了「孩子哭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的錯誤結論。目的是為了讓嬰兒知道:學會控制自己的哭鬧情緒和欲望,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絕不是! 3歲內的嬰幼兒沒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哭鬧、抱抱不過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首先,「無條件滿足」是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必要前提。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儘可能地不設條件地去滿足孩子各種身心對父母的需求,比如餓了要餵、哭了要回應,這份「無條件的滿足」是幼兒最需要的身心依靠,孩子的內心是相信父母在一定的「延遲」之後,會給予他食物、擁抱和愛的,所以他才會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
  • 嬰兒哭了到底要不要立馬抱?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初做父母的人,都會有一種困擾,孩子哭了要不要立馬抱起來?很多「富有經驗」的月嫂會說:「不要孩子一哭就抱,這樣有你受的,總得抱著他。」西方曾經也流行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哭了,如果立馬抱會讓孩子以哭泣為手段來要挾父母。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3.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具備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在今後能更好的應對生活、工作上的問題,表現出比延遲滿足能力弱的孩子更強的社會競爭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生活挫折能力,更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延遲滿足的適用情況1.寶寶具有正常溝通的能力的時候能和家長、大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能清楚、準確表達自己的要求、需求,在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滿足時不用通過「大哭大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關注。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於是,「延遲滿足」這個詞,被廣泛應用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訓練課程中。結果就導致很多家長盲目地相信: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滿足他,而要通過「延遲滿足」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承受更大的挫折,取得更大的成功。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前面一些課程,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提高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並且認為,孩子的延遲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延遲滿足要選對時機當時的延遲滿足實驗,是選擇十幾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房間裡,給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有糖果、棉花糖、餅乾和曲奇等,這些是該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食物。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現在"延遲滿足"這個詞似乎已經成了風潮,還進軍到兒童教育領域,成了各位寶媽寶爸奉行的信條。像張姐家的孩子,每次哭著鬧著要吃零食的時候,張姐總是頂著壓力,硬是要履行規定時間吃零食的規則。再看看隔壁李先生家,孩子總是要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玩手機,就算孩子錯過了最喜歡的動畫片播出,也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而這樣寶寶的性格就很容易變得急躁、沒有耐心,一旦要的東西你沒有及時給,他就會大哭大鬧,甚至發脾氣。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能幫助孩子養成凡事耐心等待,不驕不躁的性格。關於「延遲教育」,專家有話說1、「延遲滿足法」不適合低年齡段的寶寶寶寶在2歲前,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全感。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對父母是非常依戀的,餓了就要吃,哭了要人哄。這些是寶寶最基礎的需求,父母需要儘可能地去滿足,才能與孩子建立最初的親密關係和信任感。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延遲滿足,沒有那麼神奇市面上大多數講「延遲滿足」的文章,都繞不開一個經典實驗:50多年前,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召集了一批學齡前的兒童,讓每個孩子都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研究員把一顆小小的棉花糖擺在孩子面前的桌上,告訴孩子,現在自己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如果能夠在他回來之前不去吃棉花糖,那麼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上篇文章說了延遲滿足,這篇文章我再來說說及時滿足。你可能要問了: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不是矛盾的嗎?為什麼我既要給孩子延遲滿足,又要給及時滿足呢?雖然從字面上看,「延遲」和「及時」是-對反義詞,但事實上,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並非反義詞這麼簡單,它們屬於這兩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都需要。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可以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獲得滿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著明顯的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更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