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孩子好處多,但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小寶寶,爸媽莫要...

2020-12-06 騰訊網

文丨清淡的辣媽

導語: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兒童「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3-5歲兒童最喜歡吃的軟糖,並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糖就只能吃一顆,但是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吃兩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觀察實驗室裡的兒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表現:

01、不耐煩:雖然孩子很想吃兩顆糖,但是只等了一小會就不耐煩了,於是迫不及待的吃掉了眼前的一顆糖;

02、很耐心:少部分的孩子為了吃兩顆糖,絞盡腦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希望能熬過這20分鐘,並吃到兩顆糖。他們有的閉上眼睛不去看糖果,有的開始到處走動、自言自語,甚至唱歌。以此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去想和看軟糖。最終順利等待了20分鐘,並心滿意足地得到了兩顆糖的獎勵。

後來實驗繼續追蹤到這些孩子的少年時期,經調查發現:那些沒有耐心的「不等待者」的個性都比較孤僻、易受挫。而很有耐心的「延遲者」則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且擁有冒險精神,個性大都比較獨立、自信。而在學業方面,後者的平均水平更是更勝一籌。

通過「延遲滿足」這個實驗可以看出:懂得自我控制欲望的孩子,在未來人生發展的道路上以及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可能比「不等待者」更勝一籌。所以很多家長開始從孩子嬰幼兒時期便著手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但是很多家長過於迫切,認為喜歡哭鬧、總要抱抱、喜歡奶睡的嬰幼兒就是缺乏「延遲滿足」的培養。於是有了「孩子哭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的錯誤結論。目的是為了讓嬰兒知道:學會控制自己的哭鬧情緒和欲望,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絕不是!

3歲內的嬰幼兒沒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哭鬧、抱抱不過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嬰幼兒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再加上對人物、事物的分辨和認知能力不足,遇到不明白和害怕的事物時,只會採用哭鬧和求抱抱的方式,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保護和重視。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他們剛來到這個世界,對子宮以外的聲音、氣味充滿了恐懼,心理壓力也非常之大,所以常常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自我緩解壓力。此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更多的安撫和擁抱,尤其是母親,因為寶寶對寶媽的氣味和聲音最熟悉。當他感到害怕和不適時,媽媽的母乳和擁抱就像一針鎮定劑一樣,讓自己很快情緒穩定下來。

嬰幼兒的生理需求要及時回應並滿足,讓寶寶感覺自己被重視。

三歲前的時光,是父母和寶寶建立安全感和互相信任的關鍵階段,如果家長故意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拖延滿足寶寶的各種需求,寶寶可能會誤以為爸爸媽媽不重視自己,比如:

01、口欲得不到滿足:尤其是一歲內的寶寶,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口部,喜歡用舌頭去探索事物,並且喜歡在自己犯困和需要安撫時,更是需要用吸吮來滿足自己的口欲。這樣寶寶才感覺自己是存在而且被大人所重視的。尤其是嬰幼兒在夜裡鬧覺的時候,如果大人任憑寶寶哭鬧假裝聽不見,寶寶的需求未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安撫,久而久之這樣培養出來的寶寶可能會性格比較孤僻,甚至脾氣暴躁。

02、餵養得不到滿足:母乳不僅能給寶寶提供最營養、天然的食物,滿足寶寶每日的營養所需,讓寶寶健康的成長。在寶寶心情不好、身體不適、餓了、渴了,甚至在煩惱委屈的時候,也希望媽媽用母乳來安慰自己。因為寶寶總是喜歡躺在媽媽懷裡,臉貼著媽媽身體的感覺,也是他和母親建立相互信任和安全感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過早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誤區及危害。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能總在「溫室」裡成長,覺得抱著長大的嬰兒不容易滿足。所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等寶寶哭完了才去抱,目的就是為了讓寶寶知道,哭鬧是沒有用的。但是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對寶寶的未來性格形成和心理髮育有一定的危害。

01、正常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天生的,當寶寶感到害怕並迫切需要被保護時,如果爸爸媽媽此時選擇拖延,可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發展。並且會削弱寶寶生存下去的動力,對寶寶未來的人生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02、影響親子信任感:如果父母長時間對嬰幼兒進行「延遲滿足」的方式對待,可能會失去在寶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久而久之,寶寶會漸漸對自己的父母失去信任,並把這種依賴轉向給身邊陪伴最多的人。比如80、90後的留守兒童,一年到頭只看到在外打工的爸媽一兩次,反而長時間是爺爺奶奶陪伴在身邊,所以在心裡安全感方面,反而更加信任爺爺奶奶多一些。

我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和老公也曾為孩子哭鬧的時候抱還是不抱而糾結。甚至還怪罪於公婆平時抱孩子太多,所以夜裡才喜歡鬧覺。但是一段時間後,寶寶的需求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控制,各種哭鬧和脾氣仍舊隨時隨地爆發,從我自身的帶娃經歷來看,「延遲滿足」的能力培養並不適用於3歲內的嬰幼兒。

寫在最後:

每個懂得科學育兒的父母都是從新手慢慢磨練過來的,雖然我們總是聽信各種育兒謠言來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我們也正在這些誤區中漸漸成長的。嬰幼兒的世界只有食物、睡眠滿足以及爸爸媽媽的安撫和擁抱,他們不知道晝夜變換意味著什麼,所有一切的認知和能力都是經過爸爸媽媽的精心雕琢慢慢培養起來的。在前提都是在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之下。

關注@清淡的辣媽,一起討論孕產、育兒、教育話題!

此文為原創,寶媽手打不易!歡迎個人留言、轉發!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本人必刪。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前面一些課程,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提高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確實如此,不僅是自制力,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提高記憶力等也大有好處。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然而,很多家長對於「延遲需求滿足」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這個訓練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寶寶,在訓練時也應該給予不同的點。相信這個問題之前也困擾很多家長,但媽咪Jane黃靜潔老師卻在書中給出了答案。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為何我會對寶寶有意識地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究竟延遲滿足對寶寶有哪些好處?延遲滿足有哪些好處?1.孩子學習自我激勵在「延遲滿足」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激勵自己「要忍耐,一會還會有更好的東西在後面」,這個過程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激勵自己的過程,寶寶要不斷告訴自己「忍住,才能獲得更好的」。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現在"延遲滿足"這個詞似乎已經成了風潮,還進軍到兒童教育領域,成了各位寶媽寶爸奉行的信條。像張姐家的孩子,每次哭著鬧著要吃零食的時候,張姐總是頂著壓力,硬是要履行規定時間吃零食的規則。再看看隔壁李先生家,孩子總是要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玩手機,就算孩子錯過了最喜歡的動畫片播出,也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很多家長把「延遲滿足」單純地理解為孩子不能馬上做這件事,孩子不能立刻擁有這個玩具,事實上這些被外界橫加幹預的「延遲滿足」,根本就培養不出孩子的自控能力。80、90後的父母們還記得在那個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年代,我們的父母用「連哄帶騙」的方式「延遲滿足」我們的需求嗎?結果往往是父母在場時我們特別乖,父母一旦上班不在家時,我們就拼命的吃零食、玩遊戲機。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這個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被很多教材和研究者視為真理。並且認為,孩子的延遲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延遲滿足要選對時機當時的延遲滿足實驗,是選擇十幾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房間裡,給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有糖果、棉花糖、餅乾和曲奇等,這些是該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食物。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上篇文章說了延遲滿足,這篇文章我再來說說及時滿足。你可能要問了: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不是矛盾的嗎?為什麼我既要給孩子延遲滿足,又要給及時滿足呢?雖然從字面上看,「延遲」和「及時」是-對反義詞,但事實上,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並非反義詞這麼簡單,它們屬於這兩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都需要。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因為他們等不了也忍不了。只想著眼前的糖果。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什麼是"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一家一味地滿足孩子,孩子就一味地索取,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一定會買給自己的。這一次可能是40元一斤的草莓,下次可能就是400元、4000元的玩具。這個時候,家長又該怎麼辦呢?是繼續硬著頭皮給孩子買,還是狠心拒絕?其次,狠心拒絕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傷害。許多父母不願意面對這樣的難題,就是不想傷害孩子。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一旦拒絕,孩子肯定會很傷心。
  • 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星期天去商場玩,看到一個孩子哭的很傷心,手裡抱著一輛挖掘機,媽媽就站在旁邊,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我不買這個好不好,媽媽都跟你說買鉛筆了,用鉛筆你還可以畫畫,買這個挖掘機回家也什麼用啊,你就要上一年級了,不能老是玩玩具,走,媽媽帶你去選鉛筆,說完硬把孩子手裡的玩具給拿了出來,我依然忘記不了孩子說的那一句話,我討厭你媽媽,我想要什麼你都不給我!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於是人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能發展一定的忍耐力、克制力,那他今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目前有很多父母都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他想吃冰淇淋,必須要先把飯吃完再給買。如果他哭鬧,就不理他,等過一段時間再去哄。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堅持到三分鐘就放棄了,1/3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差不多是15分鐘。之後米歇爾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當他們上學後,當年三分鐘以內就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和餅乾的孩子,他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都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也很難維持友誼。
  • 孩子這個年齡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家長做好三件事,娃更聰明!
    孩子一生僅有的大腦發育關鍵期,家長要抓住,別讓娃贏在起跑線了每一個媽媽,都希望寶寶健康聰明。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剛出生的小寶寶,大腦只有成年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出生一年以後,小寶寶的大腦重量就增長了一倍。兩歲的時候,小寶寶大腦的重量就達到了成人的四分之三左右。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孩子平時不自律?試試「延遲滿足法」,4步幫你培養自律娃
    近期有網友給我留言,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困擾著寶媽們。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寶寶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延遲滿足法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糖果誘惑」的實驗。給每個小朋友分發1塊糖,並告知孩子們他們可以選擇立即吃掉這顆糖,但是如果不吃掉等我回來,就能多得一塊糖果,到時候一起吃掉。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