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2021-01-15 品質愛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

01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他們從幼兒園裡找來幾十個小朋友,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有棉花糖、曲奇餅乾,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如果能夠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堅持到三分鐘就放棄了,1/3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差不多是15分鐘。

之後米歇爾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當他們上學後,當年三分鐘以內就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和餅乾的孩子,他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都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也很難維持友誼。

02

而那些可以等15分鐘吃糖的孩子,比三分鐘以內吃糖的孩子,學習成績平均高出210分。

等到這些孩子35歲,再做調查,三分鐘以內吃糖的孩子,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物質成癮和體重超標的問題,比如嗜菸酒、亞健康。而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他們有更優質的生活。

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03

中國文化中有兩個成語是跟延遲滿足相關聯,一個是殺雞取卵,一個是路遙知馬力。殺雞取卵就是及時的滿足,等不到這個雞下蛋了,迫不及待的就把雞殺了,獲取眼前的利益,和飲鴆止渴差不多。路遙知馬力指的是通過遙遠的旅途就知道這是不是一匹好馬。

如果一個人有一匹馬,這是他唯一的資源了。那麼及時滿足和延時滿足的人,對這匹馬就會是兩種不同的結果。即使滿足的人,他需要立刻地滿足,他就會把馬殺了,這樣他就會獲得馬肉。

而延遲滿足的人,他騎著馬趕路,發現這是一匹千裡馬,於是他把這匹千裡馬賣了一個好價錢,他用這些錢去做生意,又賺了好多錢,買房、買地,過上了好日子。

這就是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兩種人的人生選擇。

04

延遲滿足,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是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首先在孩子嬰幼兒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培養等待會獲得更多的意識。

第二,轉移注意力。願意等待的孩子,他們不是一直盯著棉花糖,在那兒咽口水,而是捂住自己的眼睛,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唱歌、跳舞、捉迷藏,暫時忘記棉花糖。

第三,心理暗示。在心理上改變棉花糖的存在,讓孩子把棉花糖想像成,天上飄下來的一朵雲,一朵落在盤子上的雲。這種心理上的轉移,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對於棉花糖的欲望。

第四,獲得意義感。每年至少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獲得做人的價值感。比如把零用錢攢起來,買自己喜歡的書、去旅行、給孤兒院的小朋友送文具。

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讓孩子可以自己控制,慢慢成功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即刪。

相關焦點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這種能力的培養、發展,能為個體協調人際社會關係、完成任務、獲得社會認同帶來更多的成功因素。歸結起來說,就是個體為了能夠得到更加重要的東西,自覺不為眼前的東西吸引而是選擇等待。3.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具備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在今後能更好的應對生活、工作上的問題,表現出比延遲滿足能力弱的孩子更強的社會競爭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生活挫折能力,更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可以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獲得滿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著明顯的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更為集中。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延遲滿足"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而正是這堅持等待15分鐘的孩子,他們的「延遲滿足感」更強於其他的沒有忍耐15分鐘的孩子們,隨後再跟蹤調查研究後發現,這些堅持忍耐,控制的孩子成長後所面臨問題解決的能力,對人生的把握和成功的機遇都要更高於一開始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這項結果出來後,引起軒然大波。一個孩子的延遲滿足感越強,他的自控力就越強,而自控力強就會成為更拔尖的人。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的大概一些是一種。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生活中,也同樣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更長遠的目標,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選擇了暫時的忍耐、抵制住了當前的誘惑、忍受得了等待過程的漫長而煎熬,最終收穫了自己想要的,令我們望而興嘆。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最可憐的是同事小王家的孩子吧,每次大餐開始前都被要求把最近學的古詩古文背誦一遍,足足等了半小時才能吃上東西。各位寶媽寶爸似乎都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在享樂和奮鬥之間能更習慣於先奮鬥後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懂事優秀的習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延遲滿足真的有這般神奇的魔力?延遲滿足法則真的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嗎?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史丹福大學實驗:懂得延遲滿足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詞,別擔心,我先通過一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以及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這種「小偷」的行為讓閨蜜實在憤怒,她本想斥責孩子一頓,但還是忍住了,來諮詢我,她到底錯在了哪裡?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
  • 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在2011年的時候,第三次跟蹤調查發現,那一批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在事業生活方面,的確相對來說比較成功。那很多家長看到這個實驗報導就覺得對自己的孩子也能這麼教育。於是乎,我看過以下的實例!小炫的媽媽就是聽了某講師講述了言辭教育的各種好處,他決定對孩子也進行延遲教育,孩子想要吃糖果,他對孩子說,等下再吃,孩子想要出去玩,說等有空再去,甚至孩子想喝水,她叫孩子等等,孩子想要的需求,都被媽媽"延遲"了,媽媽認為這樣能夠更加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學會等待意識。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能幫助孩子養成凡事耐心等待,不驕不躁的性格。於是人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能發展一定的忍耐力、克制力,那他今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目前有很多父母都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他想吃冰淇淋,必須要先把飯吃完再給買。如果他哭鬧,就不理他,等過一段時間再去哄。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他非常自律,對自我有著極高的要求,現在喜歡看書和旅遊,每周都有好幾天健身的計劃,身材保持得很好,事業做得有模有樣,是年薪百萬的成功人士。看到小天如今如此成功,我和小武不免有些羨慕和嫉妒,回想在學校時他也並不出眾,可是十年的時間讓他發生了蛻變。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文|全文共2160字,閱讀時間約4.0分鐘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通過實驗再加上十幾年的跟蹤得出結論:那些能夠為了獲得更多的糖果而願意等待更久的孩子,比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