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2020-12-05 柏柏育兒漫畫

對現在的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可能就是,孩子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了,手機ipad一拿,就不是幾分鐘的事情,遊戲一打,可以玩幾個小時,提醒孩子要少玩,但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關研究表明,現在的孩子跟30年前的孩子比,自控力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

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

「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

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會傷害親子關係。自控力是內化的能力,如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主動去控制。單靠外力讓孩子被迫控制自己,肯定不如孩子主動控制自己更有效。

孩子越小,自控力越差,但趁孩子還小,家長就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分享三個訓練方法:

1、提升自控力的小遊戲

躲貓貓的遊戲,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吧,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自己主動暴露目標,稍微大點的孩子卻可以藏很久。家長可以多跟孩子玩這樣的遊戲,類似的還有:123木頭人、誰先笑、請你跟我這樣做等等,這些遊戲都非常適合3歲左右的低齡小朋友。

2、學會短暫等待

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是因為年齡小缺乏等待的耐心,其實心理學家研究表明1-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短暫等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創造讓孩子短暫等待的機會,「再等幾分鐘」「過五分鐘後我們再出發」類似這樣的小訓練,也會不知布局提升孩子的自控力。不要小看這樣的能力,練習過短暫等待的孩子將來也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3、不要打斷孩子自言自語

剛學會一件事情的孩子,總是喜歡喃喃自語,其實這是孩子自控力發展的表現,孩子的自述會幫助他更好地掌控手裡的工作,父母不要打斷孩子,甚至還可以幫助孩子練習繼續重複,以便孩子能更快地掌握新本領。

自控力好的孩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生活和學習也會更輕鬆愉悅。

END

相關焦點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延遲滿足」被很多人拿來當成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一種方法,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了某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管是學校、教育界還是家長都對孩子開啟了所謂「延遲滿足」的養成培育。2、「延遲滿足感」不等於延遲滿足實際上,這項實驗起初只是為了證明一個人的延遲滿足感與成功之間有著更加緊密的關係,但並不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可惜的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更強大的自控力成為了他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把握人生的衡量標準。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可以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獲得滿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著明顯的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更為集中。
  • 孩子哭也不能抱?「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最可憐的是同事小王家的孩子吧,每次大餐開始前都被要求把最近學的古詩古文背誦一遍,足足等了半小時才能吃上東西。各位寶媽寶爸似乎都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在享樂和奮鬥之間能更習慣於先奮鬥後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懂事優秀的習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延遲滿足真的有這般神奇的魔力?延遲滿足法則真的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嗎?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今日頭條與抖音的創始人張一鳴,就十分推崇「延遲滿足」的概念,但有人說今日頭條與抖音恰好就是滿足了部分自控力較低的人的需求 / 視覺中國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神秘的「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沒有那麼神奇市面上大多數講「延遲滿足」的文章,都繞不開一個經典實驗:50多年前,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召集了一批學齡前的兒童,讓每個孩子都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研究員把一顆小小的棉花糖擺在孩子面前的桌上,告訴孩子,現在自己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如果能夠在他回來之前不去吃棉花糖,那麼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前面一些課程,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提高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形:在你很忙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要你陪他;或是看到心儀的玩具,急不可耐的要你買給他。你要求他等待,他卻滿臉委屈,甚至大哭大鬧。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一歲多的孩子,只要滿足他的最基本的要求,像吃飽、穿暖即可。談自控力,還為時尚早。而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因素,要從遺傳說起。首先,懷孕時期的營養和心情與孩子的自控力有關係。如果懷孕時營養是豐富的,情緒一向很好,那麼孩子出生後,比較容易有好的自控力。其次,孩子1~3歲時,很難有自控力。自控力的出現,要伴隨孩子注意機制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