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重新做了這個實驗,這次的實驗人數比以往多很多,而且這次實驗在小細節上有一個改變。首先他們把孩子分為AB兩組,在做實驗前都讓管理員先跟孩子們做一個遊戲,然後告訴孩子們去給他們拿玩具,一會兒回來。
A組的管理員離開後回來,真的給孩子們帶了玩具,而B組的管理員回來後則什麼都沒帶,然後進行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吃掉棉花糖,而B組的孩子則大部分吃掉了棉花糖。
由此他們得出了「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孩子的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就是讓孩子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大概率會選擇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好,孩子覺得連第一塊棉花糖可能都會消失,那他們大概率不會選擇等待。
所以在我們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時候,不光要考慮孩子因素,更要考慮父母作為榜樣帶給孩子的影響。
提高孩子自控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從生活細節開始,
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孩子進行自我控制的培養,父母可以從生活習慣方面開始。比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不挑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控能力方面就會得到加強。
在孩子的學校生活中,可以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利益等等。如果父母可以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不作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就會逐步學會控制、約束自己。
在父母跟孩子講規則,規範行為之前,最好自己先列出每周需要孩子必須遵守的行為和規則,並且把規則的具體意義自己先明了,然後跟孩子探討,並且講解規則的意義。這樣孩子更願意遵守。
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一般到30歲左右,主管自控力的大腦皮層才會發育完全,在這之前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可以通過鍛鍊來提高。而我們經常會無意間破壞孩子自控力的發展。比如孩子在安靜地寫作業,我們一會兒進去一趟,不是送水果,就是檢查孩子是否在安靜地寫作業。這樣的行為不但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發展,還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如繪畫、練琴、練書法等,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將有限的精力分散到許多事物上,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辦不好。因此,不要人為地分散精力。如果集中精力,只幹其中的一件事情,可能這一件事發生的作用比幹幾件事還要大。分散和專注是兩個截然對立的行為,切忌三心二意,心猿意馬。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玩手機是現在父母比較頭疼的事情,往往父母覺得孩子太愛玩手機,也管不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做了低頭族,孩子不過是跟著效仿而已。
孩子都是善於模仿,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良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去向別人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難的良好行為。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很喜歡玩手機,他們家專門在客廳開闢了一個手機存放區,只要到家,手機就放在那裡,除非有人打電話,否則誰也不去動手機。
自從他們不在家看手機之後,孩子也不纏著他們要手機了,反倒是開始纏著他們一起讀故事書了。
孩子自控力的培養,並不是單純地把孩子當作主體培養就可以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自己的行為,在細節上引導孩子,將會獲得不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