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2020-12-05 愛家心理張麗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重新做了這個實驗,這次的實驗人數比以往多很多,而且這次實驗在小細節上有一個改變。首先他們把孩子分為AB兩組,在做實驗前都讓管理員先跟孩子們做一個遊戲,然後告訴孩子們去給他們拿玩具,一會兒回來。

A組的管理員離開後回來,真的給孩子們帶了玩具,而B組的管理員回來後則什麼都沒帶,然後進行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吃掉棉花糖,而B組的孩子則大部分吃掉了棉花糖。

由此他們得出了「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孩子的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就是讓孩子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大概率會選擇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好,孩子覺得連第一塊棉花糖可能都會消失,那他們大概率不會選擇等待。

所以在我們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時候,不光要考慮孩子因素,更要考慮父母作為榜樣帶給孩子的影響。

提高孩子自控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從生活細節開始,

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孩子進行自我控制的培養,父母可以從生活習慣方面開始。比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不挑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控能力方面就會得到加強。

在孩子的學校生活中,可以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利益等等。如果父母可以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不作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就會逐步學會控制、約束自己。

在父母跟孩子講規則,規範行為之前,最好自己先列出每周需要孩子必須遵守的行為和規則,並且把規則的具體意義自己先明了,然後跟孩子探討,並且講解規則的意義。這樣孩子更願意遵守。

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一般到30歲左右,主管自控力的大腦皮層才會發育完全,在這之前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可以通過鍛鍊來提高。而我們經常會無意間破壞孩子自控力的發展。比如孩子在安靜地寫作業,我們一會兒進去一趟,不是送水果,就是檢查孩子是否在安靜地寫作業。這樣的行為不但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發展,還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我們可以通過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如繪畫、練琴、練書法等,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將有限的精力分散到許多事物上,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辦不好。因此,不要人為地分散精力。如果集中精力,只幹其中的一件事情,可能這一件事發生的作用比幹幾件事還要大。分散和專注是兩個截然對立的行為,切忌三心二意,心猿意馬。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玩手機是現在父母比較頭疼的事情,往往父母覺得孩子太愛玩手機,也管不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做了低頭族,孩子不過是跟著效仿而已。

孩子都是善於模仿,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良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去向別人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難的良好行為。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很喜歡玩手機,他們家專門在客廳開闢了一個手機存放區,只要到家,手機就放在那裡,除非有人打電話,否則誰也不去動手機。

自從他們不在家看手機之後,孩子也不纏著他們要手機了,反倒是開始纏著他們一起讀故事書了。

孩子自控力的培養,並不是單純地把孩子當作主體培養就可以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自己的行為,在細節上引導孩子,將會獲得不錯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而一些自控力不太好的孩子在學習上就需要家長不停的監督指導,這也是很多家長覺得輔導孩子作業會崩潰的一個原因。自控力好的孩子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因為自控力好,他也能較好地管理自己情緒,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也會表現出他的優勢,容易引起他人的好感。0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不過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環境對小孩其實有很大影響,試想如果小女孩爸爸媽媽都在身邊,會有這樣情況發生嗎?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不妨先從一項著名的實驗說起:棉花糖實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他首先找來了10個3~5歲的小孩,把它們放在一個實驗區域,然後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著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自己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如果等一下回來的時候,他們沒有吃掉這塊棉花糖,那麼將會再獎勵一塊。但是如果這塊棉花糖被吃掉了,那將不會有任何的獎勵。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對現在的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可能就是,孩子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了,手機ipad一拿,就不是幾分鐘的事情,遊戲一打,可以玩幾個小時,提醒孩子要少玩,但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有關研究表明,現在的孩子跟30年前的孩子比,自控力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美】沃爾特·米歇爾 2016-12-23 14:39 來源:澎湃新聞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2、自控力,從幾歲開始培養?曾有一位家長提出一個問題,說孩子一點也不能控制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如果不同意就躺地上撒潑打滾。當問到這個家長,孩子幾歲時,他回答一歲八個月。年幼的孩子注意機制尚在發展,還達不到可以自控的程度。真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的年齡,是從3歲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檢驗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便是讓600名4至6歲兒童參與。
  • 「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就是拿一顆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現在吃掉,或者可以先不吃,等15鍾後就可以吃兩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吞下了糖,有的口水流了一地苦苦挨過幾分鐘後還是吃了,也有的等滿了15分鐘。
  • 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3個方法,輕鬆鍛鍊孩子自控力
    知名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老師在《培養兒童自控力》一書中提到: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3歲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期。1、制定原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要用規則和底線不斷鍛鍊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大家留意一下會發現,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求必應,而且會在第一時間就滿足孩子。這樣做,往往導致孩子缺乏耐性,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而且因為不懂得自我控制,注意力也就很容易分散。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的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兒童遲延滿足的能力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群4歲左右的小朋友,給他們一人發了-顆好吃的棉花糖,並且對他們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過20分鐘再回來。如果這20分鐘的時間,你們能忍住不吃這顆棉花糖,我回來之後就會再給你們發一顆糖,你們就能得到兩顆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