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2021-01-07 人生成功隧道

"媽媽我想要那個玩具,現在就要!"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

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

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

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

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中國版的"棉花糖實驗"

CFPS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在2010年時對1700名3-5歲的兒童問過一個類似於"棉花糖實驗"的問題:

2018年,CFPS針對這批已經長大的兒童公布了一組數據,選擇了兩種不同答案的兒童在成長後的字詞測試和數學測試的得分上,有著顯著的差距:

可以看到,在字詞測試上,當年選擇了"等等再要"的孩子比選擇了"現在就要"的孩子分數高出1.5,數學也高出了0.5。

這是不是意味著"延遲滿足"的效應的確影響了孩子的能力?

其實並不是,在幾次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家庭背景和父母本身的特徵才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原因。

好比很多父母寧願花大筆擇校費也要把孩子送去好的學校一樣,重點中學和"教育質量"並不相關,只有父母的教育情況,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徵,才會對"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無論是"棉花糖實驗"還是CFPS的決策測試,都不是在闡述"延遲滿足"與未來成功存在因果關係,它們具有相關性,但相關不等於因果。

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

"練完琴才能吃糖果。"

"把飯吃完再玩玩具。"

"再等一會兒!"

……

很多父母會用"延遲滿足"的手段控制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反映的是孩子個人的意願,是孩子本身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而不是靠父母為主動對象來要求孩子學會等待,壓制他們的欲望。

因為"練完琴才能吃糖果"是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本身的獨立意識,如果是孩子自己設立目標:練完琴才能吃糖果,才屬於"延遲滿足"。

被誤用的"延遲滿足"實際是在"製造短缺"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珍惜。很多父母會用"延遲滿足"的手段控制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多時候只是"延遲",而沒有"滿足"。

比如孩子想學畫畫,父母擔心孩子半途而廢,於是故意拖延,不等到孩子各種保證絕不鬆口,有的父母還會言而無信,無視孩子的需求。

那些不被滿足的孩子,很難習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內心深處的匱乏和短缺讓他們很難忍得住誘惑。

所以才有"女孩一定要富養"的觀念,否則一小塊蛋糕就能把一個不被滿足的女孩輕易騙走。

怎么正確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孩子是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范德對116名4歲孩子的行為進行了研究,總結出: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情緒更平穩,更容易面對挑戰,策略性也更強。

1. 重視前提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放棄眼前的利益,很多父母之所以誤用"延遲滿足",就是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前提。

更多的好處驅使孩子耐心等待的動力,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與其說"再等一會兒",不如說"多等一會兒有更多好吃的,你願意等嗎?",不是命令式的口吻,而是給出更好的前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 有"滿足"才有"延遲滿足"

當孩子有了被滿足,不短缺的體驗,才會相信自己的忍耐和等待能換來更好的東西。

不過,這種"滿足"不是指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就會變成放縱和溺愛。

這種"滿足"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只要自己的要求合理,就能得到滿足。

3. 引導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很多父母誤把"延遲滿足能力"等同於自控力,其實相比自控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延遲滿足"更加適配。

好比成年人在等待的途中會用玩手機、看報紙等行為來緩解長時間等待的焦慮,對於更容易坐立不安,似乎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安撫、調節或應對當前情景的策略。

很多自我調控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需要父母去引導孩子面對困境時如何看待和解決,培養孩子的策略性頭腦。

其實,家長們之所以如此追捧"延遲滿足",是因為他們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但刻意的訓練和壓制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髮育失常,正確看待"延遲滿足"以及各種育兒理論,仔細甄別、謹慎使用才能讓教育更加陽光美好。

人生科學系統:你的人生 不止如此!

關注我,了解百態人生、豐富人生知識,避開人生"雷區",踏上成功隧道!

註: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我對我家寶寶從小就有意識的培養他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在幫寶寶換尿片的時候,我不會快速的就搞定,而且動作緩慢地變換邊和寶寶聊天,告訴他「寶寶,我們不用著急,媽媽知道你尿了,現在慢慢在幫你換尿片」等,以及現在兩歲半了,面對寶寶最愛的棒棒糖之類的糖果,我都會有意識讓寶寶學會等待,比如午睡之後在吃,或許進行完某樣事情之後再吃,寶寶都能堅持,不會為了馬上得到就撒潑哭鬧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市面上有許多吹噓「延遲滿足能力」的文章,他們告訴你,做到延遲滿足,你的人生就贏了一半;不懂延遲滿足,你才會過著失控的人生。但大家其實,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延遲滿足"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道理
    但那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種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種地的,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採集的那個叫即時滿足,我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培養自己這種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 我們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力已經超過消費能力了,理論上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過上即時滿足的人生了,不太需要再延遲滿足自己了。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但是這一方法卻也被人質疑過:一來,延遲滿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算是挫折教育,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所以對這套法則的適應情況也不同,如果延遲的越多,對孩子的安全感而言,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打擊。作為父母應該怎麼來使用「延遲滿足法」呢?關於「延遲教育」,專家有話說1、「延遲滿足法」不適合低年齡段的寶寶寶寶在2歲前,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全感。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對父母是非常依戀的,餓了就要吃,哭了要人哄。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各位寶媽寶爸似乎都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在享樂和奮鬥之間能更習慣於先奮鬥後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懂事優秀的習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延遲滿足真的有這般神奇的魔力?延遲滿足法則真的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嗎?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怎樣把握好"延遲滿足"的度,增強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所以,家長一定要搞清楚延遲滿足感絕對不等於延遲滿足。3、相信有「第二顆棉花糖」,等待才有意義棉花糖實驗的真正教育理念不在於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需要讓孩子相信的是通過等待和努力,我們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錯了嗎?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也不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個實驗認為,延長寶寶對想要的東西等待的時間,是一種對意志力的「考驗」,能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更有成就,更有出息……所以,隨著這個教育理念的推廣,家長們開始追求各種對寶寶「延遲滿足」的訓練。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專業上是這樣解釋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而言之,延遲滿足反應了一個人抉擇的智慧與格局,反應了一個人的強大自我控制能力。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被動和主動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而年齡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最好等到孩子有5歲以上再來對來進行延遲滿足的教育。"延遲滿足"的錯誤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是一個樣,在家更是一樣樣,在家很乖,但是在幼兒園卻經常被出門前明明跟孩子交代好不能吃糖,孩子表面上應好,肯實際上卻背著你偷偷吃,在幼兒園吃飯時一直很好,但是回到家裡,孩子卻不吃飯,家長還說了,還好有幼兒園啊,不然真的要餓死!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延遲滿足」被很多人拿來當成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一種方法,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了某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並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變得敏感自卑;而且,由於小時候缺乏物質上的滿足,這類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被上當受騙。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父母可以嘗試一下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孩子提要求,父母可以"將計就計",讓他學會自我控制所謂"延遲滿足",是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立刻滿足需求的選擇。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來源:新浪博客人的大腦中有一種神經遞質叫「多巴胺」,它的迴路有點像大腦的「貨幣」,自帶一種獎勵機制。如果人在做某件事情時可以讓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那麼就容易喜歡上這件事情,比如一些個人愛好以及成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