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要那個玩具,現在就要!"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
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
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
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
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中國版的"棉花糖實驗"
CFPS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在2010年時對1700名3-5歲的兒童問過一個類似於"棉花糖實驗"的問題:
2018年,CFPS針對這批已經長大的兒童公布了一組數據,選擇了兩種不同答案的兒童在成長後的字詞測試和數學測試的得分上,有著顯著的差距:
可以看到,在字詞測試上,當年選擇了"等等再要"的孩子比選擇了"現在就要"的孩子分數高出1.5,數學也高出了0.5。
這是不是意味著"延遲滿足"的效應的確影響了孩子的能力?
其實並不是,在幾次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家庭背景和父母本身的特徵才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原因。
好比很多父母寧願花大筆擇校費也要把孩子送去好的學校一樣,重點中學和"教育質量"並不相關,只有父母的教育情況,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徵,才會對"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無論是"棉花糖實驗"還是CFPS的決策測試,都不是在闡述"延遲滿足"與未來成功存在因果關係,它們具有相關性,但相關不等於因果。
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
"練完琴才能吃糖果。"
"把飯吃完再玩玩具。"
"再等一會兒!"
……
很多父母會用"延遲滿足"的手段控制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反映的是孩子個人的意願,是孩子本身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而不是靠父母為主動對象來要求孩子學會等待,壓制他們的欲望。
因為"練完琴才能吃糖果"是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本身的獨立意識,如果是孩子自己設立目標:練完琴才能吃糖果,才屬於"延遲滿足"。
被誤用的"延遲滿足"實際是在"製造短缺"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珍惜。很多父母會用"延遲滿足"的手段控制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多時候只是"延遲",而沒有"滿足"。
比如孩子想學畫畫,父母擔心孩子半途而廢,於是故意拖延,不等到孩子各種保證絕不鬆口,有的父母還會言而無信,無視孩子的需求。
那些不被滿足的孩子,很難習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內心深處的匱乏和短缺讓他們很難忍得住誘惑。
所以才有"女孩一定要富養"的觀念,否則一小塊蛋糕就能把一個不被滿足的女孩輕易騙走。
怎么正確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孩子是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范德對116名4歲孩子的行為進行了研究,總結出: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情緒更平穩,更容易面對挑戰,策略性也更強。
1. 重視前提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放棄眼前的利益,很多父母之所以誤用"延遲滿足",就是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前提。
更多的好處驅使孩子耐心等待的動力,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與其說"再等一會兒",不如說"多等一會兒有更多好吃的,你願意等嗎?",不是命令式的口吻,而是給出更好的前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 有"滿足"才有"延遲滿足"
當孩子有了被滿足,不短缺的體驗,才會相信自己的忍耐和等待能換來更好的東西。
不過,這種"滿足"不是指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就會變成放縱和溺愛。
這種"滿足"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只要自己的要求合理,就能得到滿足。
3. 引導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很多父母誤把"延遲滿足能力"等同於自控力,其實相比自控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延遲滿足"更加適配。
好比成年人在等待的途中會用玩手機、看報紙等行為來緩解長時間等待的焦慮,對於更容易坐立不安,似乎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安撫、調節或應對當前情景的策略。
很多自我調控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需要父母去引導孩子面對困境時如何看待和解決,培養孩子的策略性頭腦。
其實,家長們之所以如此追捧"延遲滿足",是因為他們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但刻意的訓練和壓制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髮育失常,正確看待"延遲滿足"以及各種育兒理論,仔細甄別、謹慎使用才能讓教育更加陽光美好。
人生科學系統:你的人生 不止如此!
關注我,了解百態人生、豐富人生知識,避開人生"雷區",踏上成功隧道!
註: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